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愉悅
“三國”“水滸”最早來自大眾說書的通俗話本,今天卻成了經典名著??梢娡ㄋ字诘退祝m一字之差,卻有文學與非文學、甚至文明與粗野的云壤之別。上圖為戴敦邦繪 《三國演義》、下圖為丁筱芳繪 《水滸傳》。(資料圖片)
“三國”“水滸”最早來自大眾說書的通俗話本,今天卻成了經典名著??梢娡ㄋ字诘退祝m一字之差,卻有文學與非文學、甚至文明與粗野的云壤之別。上圖為戴敦邦繪 《三國演義》、下圖為丁筱芳繪 《水滸傳》。(資料圖片)
對話人
張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白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劍龍 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春林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歐陽友權 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江:文藝作品作為一種精神產品,主要功能是通過審美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振人的精神。但是,現(xiàn)在的某些文藝作品,卻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放棄精神追求,轉而投向對人的放縱和麻痹。販賣低俗的笑聲,展示丑陋的欲望,滿足人的生理快感,把文藝的功能等而下之為提供一時之樂,這是對文學藝術的矮化和褻瀆。
通俗不是低俗
白燁:文藝鑒賞中的通俗,通常是指文藝作品的曉暢明易,適合大眾口味,旨在為更多的人所喜聞樂見。但有人卻在理解上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低級趣味,這實際上是以低俗取代了通俗。在他們看來,低俗與媚俗,似乎更有人氣,好像更有市場。于是,在一種對于文藝受眾的低俗化想象中,弄出了一些低俗不堪的作品。比如,為了市場占有率、熒屏收看率、網絡點擊率,既可以將審美拋在一邊,又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結果,通俗演變?yōu)榈退?,而低俗最終又滑向惡俗。
區(qū)分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通俗與低俗,一要看審美取向,是否在世俗化的故事里寓于嚴肅的人生話題,使讀者在閱讀中得到一定的審美享受與精神啟迪;而低俗寫作則是在欲望化的敘事中,釋發(fā)一種感官性的情緒與情愫,旨在提供一種生理性的快感。另一個是表現(xiàn)形式上,通俗寫作追求語言與文風的大眾化,力求為廣大的讀者所喜聞樂見;而低俗寫作則是以炫目的情色化的敘事與語言,展示和渲染人性與人情中的惡習、丑態(tài),盡力迎合一些低級趣味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通俗寫作是從愉悅人的精神出發(fā),旨在滿足人的審美要求,而低俗的作品是從人的物質欲望出發(fā),意在刺激并滿足人的淺層需求。兩者的區(qū)別顯而易見。
楊劍龍:通俗文學的興盛,與文學的大眾化有關。在大眾文化流行中,國內通俗文學逐漸形成氣候,傳統(tǒng)文學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世俗化色彩,新寫實文學、新市民文學、新現(xiàn)實主義文學等,都呈現(xiàn)出濃郁的世俗化色彩,甚至具有某些通俗化的意味,講述老百姓的故事、關注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運用世俗化的語言等,使上世紀9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通俗化的意味。大約由于市場經濟的制約,某些文學作品由通俗化逐漸淪為低俗化,以迎合部分讀者和市場。在文學低俗化傾向中,既不關心作品的精神內涵,也不關注倫理道德;既沒有理想的追求,也不作善惡的判斷,只要有趣、只要娛樂、只要奪人眼球。在文學低俗化的狀態(tài)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視任何道德倫理于不顧,欺凌弱小、玩弄情感、坑蒙拐騙、無惡不作,忽視了人性,凸顯了獸性,使文學創(chuàng)作淪落至低俗化的谷底。
王春林:通俗固然重要,倘若我們的文藝作品都能夠如同金庸的那些武俠小說一樣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當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況。如果做不到雅俗共賞,那也最起碼不能向低俗看齊,無論如何都必須堅持一種高標準的精神要求。
歐陽友權:文學的百花園珍愛每一縷春色,不管它是紅花還是綠葉。判斷作品的好壞也不在于它是精英還是大眾、純美還是通俗,而在于看它是不是為文學的世界提供了什么新的有價值的東西,看它是不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看它能否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并沉淀于人類文明的河床而傳之后世。所以,通俗的文學仍然是文學,它只是在表現(xiàn)形式、敘事方式上平易淺顯、好讀易懂,而在意義蘊含和價值導向上它依然是健康的,至少是無害的。而低俗則大為不同,低俗是價值判斷不是形式判斷,低俗的作品不在于其表現(xiàn)形式上的通俗,它們的形式有時反倒可以是精致而純美的,我們反對創(chuàng)作的低俗主要在于低俗的作品在內容上、在價值導向上表現(xiàn)出不健康的思想傾向或價值取向,產生了消極的社會影響。通俗不等于低俗,“詩三百”在當時就是通俗的,特別是其中的“國風”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使用的是大眾化的口語,但它并不低俗?!叭龂薄八疂G”最早來自大眾說書的通俗話本,今天卻成了經典名著。金庸的武俠也被劃歸通俗小說之列,卻蘊含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血脈。可見通俗之于低俗,雖一字之差,卻有文學與非文學、甚至文明與粗野的云壤之別。
欲望不代表希望
張江:低俗的文藝作品總是將展示人的欲望作為慣常套路。古人云,食色性也。文藝創(chuàng)作當然可以表現(xiàn)欲望,人為設置禁區(qū),談欲色變,無疑是誤區(qū),沉迷于欲望之中,用欲望來博人眼球,滿足低級趣味,進而謀求私利,則更是錯誤的。文藝作品還是要讓人的精神得到向上的引領,讓人生看到希望。
白燁:在通俗與低俗的背后,其實就是希望與欲望的問題。低俗的文藝作品是從人的物質欲望出發(fā),旨在滿足人的感官層面的享受;而通俗的文藝作品是從人的精神需求出發(fā),旨在滿足人的審美層面的希冀。這也表明:同通俗與低俗明顯有別一樣,欲望與希望也不能混同。因為,欲望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原始的策動力。動物也都有欲望,它反映了人在身心上的某些生理性需求;而希望更多存在于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人們對于其目標或未完成事物的一種美好想象。
有人說,欲望一滿足,希望就失落。這是因為只是追求淺層次的欲望,會導致人們失去生活的目標,在隨波逐流中遠離自己真正的希望。新銳作家石一楓有個中篇小說 《世間已無陳金芳》,描寫了一個年輕女性因為追逐不斷變化的欲望,結果一事無成的悲劇。這個作品對于那些只停留于欲望追求的人們來說,有著很好的警示意義。
楊劍龍:在大眾文化流行背景中,有些文學創(chuàng)作將“愛”降格為“欲”,突出了文學描寫生理性動物性的“欲”,而幾乎拋棄了文學描寫精神性人性的“愛”。在這些作品高舉欲望旗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中,極為細膩地描繪男女之間的交媾、金錢與欲望的交易、床笫上的顛鸞倒鳳,而忽略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的描繪、精神追求的展現(xiàn),將個人的欲望放至無窮大,把個人的責任無端縮小,無視道德倫理對于欲望的制約,忽視社會氛圍對于個人的束縛,甚至將東西方性愛文學的某些糟粕作為范本,而鄙視文學傳統(tǒng)中正能量的傳承。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沒有欲望描寫,但是不能僅僅只是欲望而沒有精神,不能僅僅只有“欲”而沒有“愛”,文學不能僅僅描寫欲望而不關注希望,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以真善美的內涵感染人啟迪人。
王春林:關于欲望與希望,我們首先可以做一個詞源學的梳理區(qū)分。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因為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所以,欲望帶有明顯的動物性特質。而希望,則更多地帶有精神性的特質,如果說凡動物皆有欲望,那么,也可以說希望是獨屬于人類自身的。也因此,作為一種精神性產品,所有的文藝作品也都是獨屬于人類的。作為精神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文藝作品,在滿足人類基本欲望的基礎上,更應該以其內在的人性光芒,以美好的希望去充分滿足人類的精神性要求。在這一方面,先秦諸子比如孔子所主張的“欲而不貪”,孟子提出“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等等,應該會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
歐陽友權:我們這里所說的欲望不是創(chuàng)作沖動,更不是說文學理想,而是指唯利是圖的物質貪欲和情趣低下的心理私欲,它和我們所說的文學希望和創(chuàng)作追求是迥然不同的。欲望寫作有三大危害:一是善惡不辨,是非不分,造成價值觀的混亂,敗壞社會風尚,污染人們的精神空間,特別是對青少年讀者的健康成長造成傷害;二是造成文學信仰的失落,將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追名逐利的名利場,讓文學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面,而不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神高地,不再是“國民精神發(fā)出的火光”和“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三是創(chuàng)作主體本身的自我矮化,甚至是創(chuàng)作者走向墮落的標志。因此,如果說“欲望不代表希望”,欲望寫作無論對作者還是對文學,都將是沒有任何希望的窄路、邪路和死路。
審美愉悅不同于娛樂性快感
張江:欲望與希望的問題,置換過來,其實就是感官娛樂與精神愉悅的問題??陀^地說,感官娛樂也不能一概否定,前提是它必須是健康向上的。比如近年來興起的3D影片,大大提高了視覺效果,這是進步。再如,一些文藝作品詼諧幽默的風格更容易得到受眾的歡迎,這也無可厚非。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所謂感官娛樂,畢竟只是作用于人的感官,文藝作品終究要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愉悅,更取代不了精神愉悅。
白燁:人們在娛樂和審美時,都可以從中獲得快樂和愉悅,但審美愉悅與娛樂性快感在內涵與方式上,都有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根源于審美是一種欣賞性活動,而娛樂是一種“找樂子”活動。前者追求的是美感,后者尋找的是快感。簡要地說,感官娛樂是指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享受,而精神快樂側重的是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因此,感官娛樂既不等同于精神娛樂,也不能替代精神娛樂。
由于感官娛樂與精神快樂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明顯的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又更多地表現(xiàn)在美感與快感的界限上,因此,根據娛樂性快感與精神性美感本質的這些不同,我們在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中,理應樹立并遵循一些更富價值和啟迪意義的創(chuàng)作觀念,以給人們帶來更為豐沛的審美愉悅。
楊劍龍:毋庸諱言,娛樂化的傾向不僅主導了大眾文化,而且影響了文學創(chuàng)作?!皧蕵分滤馈币欢瘸蔀橐环N時尚化的口號,以至于在電視熒屏上,文化類的節(jié)目大大縮減、娛樂性的節(jié)目極度增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呈現(xiàn)出片面追求感官娛樂的傾向,以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男女之間的交媾,以十分粗俗的言語描繪不堪入目的場景,以頗帶炫耀的筆調展現(xiàn)上層社會的聚會和高檔消費,無論作品中人物出入按摩院、酒吧間、高檔賓館,無論作品中人物與達官貴人、下里巴人交往,娛樂性成為作品最重要的追求,甚至將讀者當作愚民,將娛樂性降格為“愚樂性”,在作品極盡嘲弄、調侃、戲謔等手腕中,其實往往也嘲弄、調侃、戲謔了讀者,讀者在閱讀的回味中,往往會感覺到被愚弄了。感官娛樂其實并不能等同于精神愉悅,低格調的感官娛樂不能等同于高品位的精神愉悅,只有蘊含著豐富內涵、給讀者以啟迪的作品,才能帶來精神的愉悅,才能成為文學精品。
王春林:貌似通俗實則低俗的文藝作品所占有的市場份額越大,對于民族精神世界所造成的損失與危害也就越嚴重。也因此,在充分認識到感官娛樂絕對不等于更高層次的精神快樂的前提下,作家藝術家們一定要設法給社會公眾提供那些真正具有精神營養(yǎng)的文藝作品。
歐陽友權:確實,精神快樂可以區(qū)分為不同層次,低層次的精神快樂主要集中在感官快樂的層面,但僅有感官層面的快樂并不是真正的精神快樂,因為它不具有價值理性和健康的情感指向,只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tǒng)一所產生的精神快樂,只有精神引領、價值賦予、審美感染相一致所得到的心靈愉悅,才是高尚的、藝術的精神快樂。當下的某些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一些網絡寫作,存在著單純追求感官娛樂、以感官娛樂代替精神快樂的“娛樂至死”現(xiàn)象,這是需要警惕并應該矯正的。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文藝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
文藝需要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張江:文藝發(fā)展到今天,有些最基本的常識可能需要重新申明。千百年來,文學藝術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能夠向人們傳遞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像燈火一樣,指引人方向,鼓舞人前進。喪失了這個功能,無論它如何花哨,如何精巧,如何搞笑,都沒有意義,都喪失了存在的根本。
白燁:我一直覺得用“繁而不榮,多而不精”來描述當下的文藝狀態(tài),再合適不過。從文藝到影視,從線下到線上,那種類乎“無根浮萍、無病呻吟、無魂軀殼”的作品,屢見不鮮,層出不窮,這種情形十分典型地顯現(xiàn)了從社會生活到文藝領域都趨于“浮躁”的基本狀態(tài)。文藝作品背后反映的不僅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懷,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情緒與聲音。如果對這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狀態(tài)不加以認真改變,我們就會愧對這個時代。
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推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打造系列化的藝術精品,以此來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來體現(xiàn)我們時代的文藝標高。白居易在《與元九書》 中就曾提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藝應該蘊含一個時代的風向,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應當引領人們在真善美的大海中徜徉,感受心靈的熏陶和靈魂的洗禮,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因而,文藝家要做人民偉大實踐的記錄者,時代進步趨向的書寫者,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楊劍龍:我們說到大眾文化流行中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否定大眾文化的流行,文化是多元的,社會既需要大眾文化,也需要精英文化,文學同樣如此,既需要通俗文學,也需要精英文學。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文學,我們可以不要求文學達到啟蒙的目的,而期望文學需要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是寄寓文學的形象化的表達,而非概念化觀念性的描寫,文學可以追求通俗,但是反對文學走向低俗;文學可以描寫欲望,但是反對文學鄙視希望;文學可以關注娛樂,但是反對文學拋棄精神,文學需要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王春林:必須充分認識到,由于我們所置身于其中的當前社會,是一個以經濟杠桿原理運行著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真正能夠傳播精神正能量的那些精英文藝作品,差不多都處于曲高和寡的境況之中。關鍵的問題恐怕在于,越是曲高和寡,就越是談不上什么經濟效益。越是沒有經濟效益,就越是會曲高和寡。但是,說實在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地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就少不了高端精英文化所支撐著的具有高遠精神內涵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假如德國文學沒有歌德,英國文學沒有莎士比亞,或者俄國文學少了托爾斯泰,那會是怎樣一種令人悲哀失望的狀況。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確需要大力提倡能夠有更多包含藝術原創(chuàng)性的文藝精品的生成,只有這樣,依靠優(yōu)秀文藝作品以傳播精神正能量方才不會依然停留在空想的狀態(tài)之中。
歐陽友權:文藝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表征,文藝的價值原點在于能為人類創(chuàng)造一個彼岸的世界,以寄托人類的情感和理想,讓我們的心靈更豐滿,生活更美好,因而文藝創(chuàng)作就應該彰顯人文情懷,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傳播正能量。水流原在海,月落不離天,從這個價值原點走出去,文藝創(chuàng)作就萬變不離其宗;離開這一價值原點,文藝就會走偏方向,作品就難以引導人們向上向善、扶正祛邪、唯美求真。正如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所言,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xiàn)實,我們才能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藝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張江:那些淺薄的、以滿足人的一時之歡為追求的文藝作品雖然暫時有市場,但長遠來看,必然遭到摒棄。作家藝術家不能被眼前的利益遮蔽了雙眼,偏離了方向,還是要回到人類精神建構的正途上來。唯此,文藝才是文藝,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