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京拒聘“國丈婿”
狀元及第 于水作
【古史擷趣】
趙匡胤開國之后,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使宋代文化空前繁榮,后人稱譽“宋朝是文人的樂園”。
宋代科舉的盛況,遠超唐朝。特別是到科考的最后沖刺階段,皇上親臨殿試,欽點臚傳,并詔令舉行隆重的儀式。賜宴瓊林后,新科進士們由宮廷衛(wèi)士清場開道,披紅簪花,跨馬行街,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場面之紅火,情景之壯觀,就連凱旋的將士也不能比。北宋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fù)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眲⒁磺逶凇跺X塘遺事》中將這一場面描繪為“五榮”,即“兩觀天顏,一榮也;臚傳天陛,二榮也;御宴賜花,都人嘆美,三榮也;布衣而入,綠袍而出,四榮也;親老有喜,足慰倚門之望,五榮也?!睜钤暗诤螅ǔJ谟鑼⒆鞅O(jiān)丞,出任通判,不過十年便可忝列朝班,榮任大員。連中三元者,更是前程無量,所謂“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鐘”。有宋一朝,就有不少官至宰輔的狀元,如呂蒙正、宋庠、馮京、文天祥等。
正因為金榜題名如此多嬌,引眾多達官顯貴競相前來爭搶“鳳凰男”,由此上演過一幕又一幕“拉郎配”鬧劇,史書將宋代這一特殊景象戲稱為“榜下捉婿”。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描述,進士及第者著布衣進殿,賜綠袍出宮,“自東華門至期集所,豪家貴邸,競列彩幕縱觀,其有少年未有室家者,亦往往于此擇婿焉。”王安石賦詩云“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擇婿”喚作“捉婿”,動感立馬增強,戲謔之情油然而生。那些為功名所累的學子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于是乎,聞名而來求婚的人擠破了柴門。不管你是富家子還是窮酸儒,也不管你是少年郎還是老學究,只要是文曲星下凡,就不愁如花美眷送上門。話說福建有位叫韓南老的人,古稀之年進士及第,鄉(xiāng)里人都想與他攀親結(jié)貴。欲釣“金龜婿”的富戶,便托媒妁登門求親。韓南老覺得可笑,遂以打油詩作復(fù):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著一青衫。媒人卻問我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如果說這是齊東野語、坊間傳聞,不足為信,那么下邊這段軼事,卻是見諸堂堂正史。
據(jù)《宋史·列傳第七十六·馮京》記載,鄂州江夏人馮京,豐神俊逸,氣宇軒昂,自打年輕時就才華橫溢,卓爾不群,從鄉(xiāng)試到禮部主持的省試,再到廷試,連中三元。在我國一千五百余年科舉史上,能獲得這一殊榮的讀書人鳳毛麟角,有據(jù)可考的也不過十余人。馮京當時尚未婚配,因此成了豪門貴戚們爭聘東床的首選對象。位及三司使的張堯佐,其侄女乃仁宗皇帝冊封的貴妃,向以“國丈”自詡。為把女兒許配給馮京,就先下手為強,派出手下得力部眾,硬是把馮京“綁架”到自己府中,給他系上金腰帶,并說這是皇上的美意。馮京面帶微笑,予以謝絕。他又被樞密使張耆的家臣簇擁到府上,仍說是皇上賜婚,馮京再次謝絕。馮京并非不愿同名門望族聯(lián)姻,只是看不慣他們那副倚權(quán)仗勢的德性。他后來續(xù)娶的夫人,就是當朝宰相富弼的女兒。富弼人品高潔,好善嫉惡,為官清正,廉聲頗高,蘇軾稱其為“人杰”。
在馮京獨占鰲頭的民間傳聞中,還曾發(fā)生過一段有趣的插曲。馮京這次殿試,有個競爭對手叫石布桐,是張堯佐的外甥。為了能讓石布桐穩(wěn)中狀元,張堯佐煞費苦心,不僅重金收買監(jiān)考、閱卷官員,還請人卜測本科狀元花落誰家。當他聽說狀元得主有可能是馮姓,就吩咐考場事務(wù)有司,凡是姓馮的考生,一律不得登入準考簿冊。馮京得知消息后,就把姓名中馮字的兩點移到京字上,改名馬涼,得以順利入闈,高中狀元。直到面見皇上時,馮京才稟明原委,將名字改了回來。
馮京敢同權(quán)貴斗法這件事傳到坊間,人們都稱贊他是“硬骨頭狀元”,并有“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民諺傳諸后世。我國口頭文學乃至世界民間文學,都喜歡借用產(chǎn)生光環(huán)效應(yīng)的軼聞趣事來烘托名人。至于“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掌故,原本出自何處,人們倒不去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