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古盾牌:防守的藝術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梗   2016年08月08日13:47

銅夔龍紋盾 秦始皇陵西側銅車馬坑出土

7月30日,由北京市團城演武廳管理處主辦的中國古代盾牌文化展在京拉開帷幕。該展覽從盾牌歷史、種類、形制、實戰(zhàn)運用、相關文化活動等幾個方面介紹了盾牌在古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盾牌延伸出的文化內涵與意義,以一種兵器的視角,窺探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大局,堪稱一道歷史感十足的消暑文化大餐。

這次展覽,匯聚了國內歷史中各個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盾牌展品。比如由湖北荊州李家臺四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人龍鳳翔舞圖漆盾,木胎,髹漆,盾正面用紅、黃、藍三色繪三角形云紋,反面繪六組龍紋,圖案描繪的是一幅舞者與蒼龍、鸞鳳相率而舞的神奇而熱烈的場景,表現了當時楚人祈求和平安康的美好心愿。

據策展人張巍介紹,本次展覽中雖然展品數量并不多,但所有參展的古文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展品都是由策展方聯系多家博物館以及相關組織才借到的—— “比如‘雙虎頭型漆木枕’ 。前幾年去湖北調研的時候就留給我很深的印象,這次辦展就把它借來了。 ”張巍表示,這也是她在本次展覽中最喜愛的一件展品?!半p虎頭型漆木枕”制于西漢年間,從外形上似乎并不能讓人理解它與盾牌之間的聯系,而在枕頭底部安插的一個把手,似乎可以說明這件文物的制作靈感來自于盾牌。據張巍介紹,古人對于一件器物的理解會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刀幣,很多器物相比于原來的用途,更多的是它的藝術價值,人們也能借助這些文物去理解古人的審美情趣——再比如上文說的枕頭,用這個造型來制造枕頭,除了在藝術上的考量之外,當時的人們相信用盾牌似乎也可以保護自己的睡眠。而老虎又代表著“攻擊性” ,就好像中國古代的盾牌一樣,不僅僅是用作防御的工具,也可以是進攻的武器。展覽中像這樣有意思的展品還有很多。所以說,雖然展品的數量并不多,但本次參展的文物不以量而是以“質”來獲得觀眾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明代《武備志》記載復原的燕尾牌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燕尾牌寬一尺、高約五尺,上平,下呈燕尾狀,正面中間略突,形如魚背,繪有龍虎神怪等彩畫,反面有系帶和挽手,便于抓握。燕尾牌多以桐木制成,質輕而硬,使用時,人伏于牌后,側身而進,掩蔽身體,能有效抵擋對方兵刃矢石的進攻。

盾牌產生以來在冷兵器時代所發(fā)揮的巨大防御作用,使“盾”字超越了兵器范疇,成為防御、守護的象征。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形成了防御性的國防文化傳統(tǒng)。而國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防硬實力發(fā)揮作用的先決條件,繼承和發(fā)展防御性國防文化傳統(tǒng),對于提高軍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感召力,促進世界和平也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