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縱巒巔 云橫嶂遠
匡廬圖(中國畫·局部) 荊 浩
匡廬圖(中國畫) 荊 浩
荊浩(生活于唐中后期至五代,具體生卒年不詳)擅畫亦善思考總結,成《山水節(jié)要》和《筆法記》,提出氣、韻、思、景、筆、墨繪景“六要”。
荊浩所繪《匡廬圖》,因其布局、筆墨、意蘊俱佳,見其繪景“六要”精髓,被后人譽為北派水墨山水重要代表作之一,成為后世多位山水畫大家借鑒的范本。
思,布局合理,增刪景物素材以提高視覺審美;景,細節(jié)精致,即便夸張?zhí)幚?,仍合乎自然邏輯?!犊飶]圖》不僅所有的構圖布局及畫法細節(jié)處理“思”縝密、“景”合度,為突出山勢巍峨,全畫以矗峰、流瀑、立松等縱線為主,用浮云、平舍、臥橋、扁舟等作橫向輔托,達到高聳卻不失穩(wěn)定的視覺平衡。在處理景物的遠近虛實關系時,全畫分上、中、下三段,墨色由淡及濃,依次排布遠、中、近景,以布局、色差拉開景深層次,求得遼遠感。荊浩開創(chuàng)性地將遠處的主峰放在畫面最高處,且畫得最大——采用類似現代攝影多倍調焦的手法,將遠景拉到近前,既容納了遠景的宏闊之勢又畢現出近景的清晰細節(jié)和質感。這樣的處理很容易使遠景與中景貼近而平面化,荊浩便用水墨造云橫陳山腰,加大中景與遠景的間隔距離。云帶還進一步強化了山峰的崚嶒,云霧的輕飄更將山體襯得厚重、堅實。
眾所周知,廬山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氣勢,但畫面左側高處的瀑布卻猶如書法中的飛白被墨色規(guī)成細細一線,從上至下,由遠山長長的一束變成中景逐級而下再分瀉至近景,自然地將遠近高下銜接起來。以瀑布細瘦彰群山磅礴,以瀑布分節(jié)顯疊嶂高遠,以行云、飛瀑靈動示群岳巋然。
在荊浩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筆墨下,云與瀑的點睛作用在畫中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