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童書皇后”:童書出版應(yīng)嚴格把關(guān),不能轉(zhuǎn)移給家長判斷
來源: 澎湃新聞網(wǎng)(上海) | 韓曉彤  2016年11月22日06:51

“大人對兒童文學作品說的再好也用處不大,要兒童說好才算好。”從小學語文教師到兒童文學作家,有“中國童書皇后”之稱的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11月20日在上海國際童書展(CCBF)上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

楊紅櫻在上海國際童書展簽售現(xiàn)場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彤 圖

楊紅櫻的作品《女生日記》的章節(jié)被選進了小學語文實驗教材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她對此表示與作品是否選入教科書相比,自己更在乎兒童是不是真的喜歡她的作品。

楊紅櫻的多部文學作品入選“中國新世紀教育文庫·小學生閱讀推薦書目100種”,然而她卻希望把選擇書的自主權(quán)交還給學生,但同時也表示要提高兒童類書籍的市場準入門檻。

【對話】

“比起作品入選教科書,我更在乎兒童的感受” 

澎湃新聞:你是如何走上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造道路的?

楊紅櫻: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讀物非常少,不像今天的小學生面臨的選擇那么多,當時的閱讀課有時學生會面臨沒有書讀的問題。然后我就想,不如我為小朋友寫些文學作品吧,當時寫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會成為一名作家。

我一開始為學生們寫的主要是科學童話,因為在和學生們的溝通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最喜歡科學童話。當時我在語文課上問我的學生,什么樣的課文你最喜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提到了《小蝌蚪找媽媽》,然后我才知道原來小朋友們喜歡這樣的故事。

我寫完第一篇模仿《小蝌蚪找媽媽》的科學童話之后讀給我的學生聽,我發(fā)現(xiàn)我的學生很喜歡。

在我整個當小學語文教師的6年期間進行的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造,全部寫的都是科學童話。

澎湃新聞: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寫校園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

楊紅櫻:那是在我離開學校之后。在我生下我的女兒之后,我開始寫性情童話,我把做人的道理藏在了故事里面。

等到我女兒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以她為原型寫了一本《女生日記》,記錄她進入青春期之后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

后來我的學生也長大了,馬小跳的原型原來是我的一個調(diào)皮搗蛋的男學生,但長大后成長為一個非常優(yōu)秀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所以那個時候我意識到,我也寫一個真正的孩子,一個普通的孩子,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孩子。

澎湃新聞:你當教師的經(jīng)歷,有助于你成為一名更好的兒童文學作家嗎?

楊紅櫻:我認為沒有當教師的這段經(jīng)歷,我絕對不會成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

我并不是因為想當作家而開始進行寫作的,但是我寫的作品從一開始就經(jīng)受了嚴峻的考驗。因為當時我寫完了故事就會直接讀給學生聽的,我能夠直接地感受到他們對故事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學生如果喜歡這篇文學作品,他會全神貫注去聽,教室里會很安靜,學生如果不喜歡這篇文學作品,教室里會很嘈雜。

小孩子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去理智閱讀,小孩子的閱讀完全是興趣驅(qū)使的。所以在當教師的過程中我會研究孩子們,觀察什么是他們喜歡的,什么是他們不喜歡的,什么是他們讀得懂的,什么是他們讀不懂,而且我還會借此研究文學敘事的節(jié)奏,比如有的時候如果一段寫的太長,節(jié)奏就會有問題。即使你寫的很精彩,但是不符合小孩子的閱讀節(jié)奏,孩子們也會失去興趣。

很多兒童文學作家以為找一些評論家來評論兒童文學作品就夠了。但我是從一開始進行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直接就面對學生的反饋,學生喜歡還是不喜歡,我馬上就可以知道。

澎湃新聞:你的意思是評論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兒童喜歡不喜歡比評論家怎么看更重要?

楊紅櫻:如果文學作家前面加了兒童兩個字,那么你的讀者對象就主要是孩子,大人對兒童文學作品說的再好用處不大,要兒童說好才算好。因為你的讀者決定了你是什么樣的作家。

澎湃新聞:你的一些文學作品例如《女生日記》的片段,被選入中小學教材,請問你怎么看?

楊紅櫻:坦白講,這件事我也是過了好久才知道,而且我是通過讀者知道的。

我不在乎獲獎或者我的文學作品選沒選進教材,但是我很在乎的是我的讀者——小朋友們是不是喜歡我的文學作品。

我很在乎兒童對我的文學作品的感受,如果你是為孩子寫書的作家,如果你不在乎孩子的感覺,你寫給誰看?就算你在兒童文學作家的圈子里很有名,但是如果小朋友們都說不知道他的作品,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失敗的。

“對有個性又不完美的孩子,要保護好他們的童年” 

澎湃新聞:你有通過你的文學作品,表達過你對教育的理解嗎?

楊紅櫻:我?guī)缀跞康奈膶W作品都體現(xiàn)了我對教育的理解,比如在馬小跳系列作品上,就體現(xiàn)了我的教育觀和教育理想,我覺得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應(yīng)該是馬小跳這樣的,完好地保持了孩子本身的天性。面對像馬小跳這樣有個性又并不完美的孩子,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童年。

我認為尊重小孩子的天性很重要,我指的童年不單單是他的生活過的好不好,更多的是精神狀態(tài)。我覺得如果一個孩子如果能夠一直完好地保持他的天性,(讓)他一直處于比較好的精神狀態(tài),那么他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童年。我覺得我能夠成為一名作家,也是因為我自己童年的時候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天性和個性。

我受《愛彌兒:論教育》的教育理念影響很大,《愛彌兒:論教育》認為孩子應(yīng)該像長在樹上的果子一樣自然地成熟,而不是被外界催熟,早熟的果子會爛的快。我認為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拔苗助長的問題還是很嚴重,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不允許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

澎湃新聞:你認為家長在教導兒童上最好擁有哪些品質(zhì)?

楊紅櫻:我認為小孩子讀我的文學作品就是讀故事,但是家長讀我的文學作品其實應(yīng)該是讀我的教育觀點,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我的教育思想。

我覺得中國家長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普遍缺乏平常心,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應(yīng)該首先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好公民,而太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名成家。

因為家長經(jīng)常把孩子比來比去這樣的心態(tài),所以會造成很多孩子焦慮呀之類的問題。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時間用課外班來排滿,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孩子沒有時間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有的時候就算孩子在發(fā)呆,但其實發(fā)呆的時候他們也在思考和想象。有些成長是家長眼睛看不見的,家長眼睛能看得見的成長,通常是他的孩子在補習班。

澎湃新聞: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性對老師來說,會不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楊紅櫻:馬小跳所有的幽默故事都是和他老師的碰撞,他的老師就是一個代表中國教育觀的典型中國教師,她很愛孩子,但是不懂孩子也不尊重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她是以愛的名義在傷害孩子。

馬小跳的老師認為馬小跳應(yīng)該按照她所期待的道路來成長。我有通過馬小跳的故事來表達我對中國教師的期望,我把我對中國教育的思考和憂慮都寫進了馬小跳的故事當中。

馬小跳的原型其實是我的學生,但是我沒有在馬小跳的原型小的時候就開始寫他的故事,相反我是在馬小跳的原型長大了,甚至取得了一定成功的時候才開始寫他的故事,這也從一個側(cè)面上證明了我的教育觀是對的。

澎湃新聞:你對現(xiàn)在的教師有什么期待嗎?

楊紅櫻:我認為現(xiàn)在的教師不應(yīng)該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學生,教育應(yīng)該把人性關(guān)懷放在首位。孩子要能夠充分地有個性的發(fā)展,就像陶行知認為的那樣,應(yīng)該要學會解放兒童。

“應(yīng)該把書擺在那,讓孩子們自己來選”

澎湃新聞:現(xiàn)在的學生可能有了閱讀之外太多的選擇,比如他們有ipad,你如何看待因為選擇的增多而造成的兒童閱讀時間過少的問題?

楊紅櫻: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對作家來說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因為孩子們的選擇多了,所以你的文學作品更加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來吸引孩子們。

中國的閱讀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之后,有了很多推薦的書,必須要買的書,這其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澎湃新聞:你對于家長和教師在關(guān)于學生閱讀上有什么建議?

楊紅櫻:我認為如果能夠滿足小孩子的興趣需求,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去讀書,反而不用刻意地加以限制。

我認為喊口號沒有用,就算你用再多的手段,讓家長們把書給孩子買回去,但是孩子可能也不會選擇去閱讀他們。

我覺得中國兒童閱讀出現(xiàn)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效閱讀。

澎湃新聞:你認為現(xiàn)在中小學特設(shè)專門的閱讀課重要嗎?

楊紅櫻:肯定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我們中國現(xiàn)在各種閱讀運動在尊重孩子閱讀興趣上做得很不夠。

澎湃新聞:那么你對增強孩子們的閱讀自主權(quán)有什么建議?

楊紅櫻:我認為應(yīng)該把書擺放在那里,讓小孩子們自己來選。每一個兒童閱讀的興趣取向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有個性的,男孩子喜歡的書籍和女孩子喜歡的書籍也可能完全不一樣。

澎湃新聞:把閱讀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但是怎么保證學生們讀到的都是有益的讀物?

楊紅櫻:我認為這是現(xiàn)在童書市場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應(yīng)該對兒童類書籍的出版機制制定更高的標準,兒童類書籍在出版階段就應(yīng)該嚴格把關(guān),只要是出版出來的讀物,都應(yīng)該是對兒童非常有益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把關(guān)意識不強,并且把這些讀物都放到市場,讓家長自己來判斷。但是我們很多的家長并不是專業(yè)的,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澎湃新聞:對于有志成為作家的小朋友有什么建議嗎?

楊紅櫻:我覺得有這樣的愛好也很好,但是小朋友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不是每一個想當作家的小朋友都能夠成為作家,是否能夠成為作家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經(jīng)歷決定的。

我希望家長在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平常心,經(jīng)常有家長帶著比較喜歡寫作的小朋友來找我,他們認為他們的孩子一定能夠成為作家,但是我認為能否成為一個作家是以后的生活決定的,而不是有想成為作家的理想就一定能夠成為作家。

而且我認為能否成為作家也有一定天賦的成分,你的想象力是否豐富等很多東西都是眼睛看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