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你的醉心不已,我的一臉不屑
來源:新聞晨報 | 詹皓  2016年11月22日00:00

滬上藝術季出現審美分歧

你的醉心不已,我的一臉不屑

11月,上海的藝術季全面爆發(fā),幾大藝博會、雙年展、拍賣公司預展集中上演,各自秀精彩的同時,我們發(fā)現一個現象,同樣面對的是藝術和收藏愛好者,可這幾個同時舉辦的重要藝術活動,參觀群體卻有著明顯差別,甚至于,某個藝博會上的觀眾基本不會到另一個藝博會上去。不都是一個藝術屋檐下的么,為啥還彼此看不上呢?

喜歡傳統(tǒng)書畫的朋友,聽到當代藝術,不但皺眉頭,甚至一副惡心的表情;而自詡是當代藝術推手的人,對于傳統(tǒng)書畫,也滿臉不屑,認為那是退休的人喜歡的落伍玩意;某個藝博會上,觀眾的穿著十分普通,拎著購物袋來逛的人不計其數,但這樣的觀眾,根本不好意思走進另一個藝博會里,因為那里的觀眾一身行頭基本都要幾萬元; 有的美術館里,學生一波連著一波,而有的畫展上,黑頭發(fā)也看不到幾個;在拍賣預展上看完東西的人,如果不幸再跑到雙年展或者某個藝博會上,會突然發(fā)現自己原來對“藝術”根本是一竅不通。

藝術季的幾大活動之間交集越來越小,好像西洋歌劇發(fā)燒友、民歌愛好者、搖滾迷之間,都是音樂愛好者,卻涇渭分明。這本來是件好事,因為隨著藝術活動的增多,定位會越分越細,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但問題是,不同門類藝術愛好者之間互相隔閡抵牾、互相認為對方沒價值的情況也越發(fā)嚴重。

藝術,不都是人類心靈和情感的外化嗎,怎么會有隔閡?連續(xù)主辦了畢加索、雷諾阿、蓬皮杜藝術大展的天協文化老總謝定偉說,中國觀眾目前的審美上限就是畢加索,再上去,就看不懂了。抽象油畫家周長江曾對筆者表示,中國人現階段的審美十分混亂,也是時代造成的,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的藝術一股腦兒被引進來,古典的、現代的、當代的,人家上千年累積、遞進而來的藝術作品,對于中國人,卻幾乎是同時看到的,所以中國觀眾的大腦同時接受到了幾種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而且都是理由一大堆的,所以思路難免混亂,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恐怕還得存在一段時間。

所以如今藝術圈里,信息極度不對稱:你還在現代,他已經后現代了;你還癡迷于古典繪畫,他那兒早已連架上都否定了; 你還在探討筆墨的純粹性,他那兒已經在宣紙上用電烙鐵和炸藥畫畫了。

藝術朋友圈里的話題也是一樣,你推崇的,可能我連點贊都點不下去; 我津津樂道的西方當代藝術大咖,在另一些業(yè)內人士眼里,可能連垃圾都算不上;你醉心不已的某種傳統(tǒng)藝術,在一些前衛(wèi)人士眼里,早該進墳墓了。這樣的審美阻隔放在心里沒關系,拿到市場上來,還標著價,爭搶著潛在的客戶時,大家就難免互相詆毀。

上海正在邁向世界級大都市,未來一定會是藝術市場的世界級中心,這在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和中國香港都無一例外地上演過,從藝術博覽會是稀缺資源,到如今各類藝博會擠作一團,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不改變是不可能的。

一種觀點認為,上海的藝術圈應該與國際同步,藝博會、拍賣等等都是舶來品,理應學習西方的藝術經營模式;另一種觀點認為,上?,F在的新興藝博會、雙年展,只是西方的翻版,你辦得再好,辦不過邁阿密、巴塞爾、軍械庫,你所有的價值觀都是販賣自西方的。

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游戲規(guī)則當然重要,但眼下還看不到征兆,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分歧暫時還會繼續(xù)。但生活在變,還變得飛快,觀眾也在變,審美只會越來越成熟,去哪個藝博會或者拍賣會,說到底,還是沖著氣息去的,而這個氣息,其實就是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