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董宏猷:一夢三十年,新潮仍澎湃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董宏猷  2016年12月16日15:42

    參加這個會特別有感觸。因為在這三十年里,我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了兩本厚厚的“夢書”:《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和《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一夢三十年,這兩本夢書,都和一個人,一個出版社有關系——那就是秋林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當然,也和一群人,一個中國兒童文學的新潮有關系。

    當年《新潮兒童文學叢書》出版,我和常新港編選的是《中國少年探險小說選》。其中唯一的一本原創(chuàng)長篇小說,就是《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在那個文學變革的時代提出回歸藝術的正道,后來被中國兒童文學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尊重個性、文學變法,是那個時代文學的潮流。

    三十年前年輕的我們,就是抱著這樣一種“以身試法”的精神,去投入創(chuàng)作實踐的。當時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新,包括其文本、體裁,以及我提出的“夢幻體長篇小說”的概念,鮮有人評論。以致于在九十年代中國作協(xié)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評獎時,《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是以系列短篇小說這樣的名義獲獎的。

    今天使我感動的是,高洪波先生為夢書寫了熱情真摯的序言,許多評論家也都給予了很多的肯定與鼓勵。我最感動的是當年年輕的秋林的眼光與魄力。三十年后我們再度合作,秉承的仍然是當年新潮文學運動的精神。我很珍惜這樣的歷史機遇,這是對我創(chuàng)作潛力的又一次激發(fā)。三十年后再次創(chuàng)作一百個今天孩子的夢,對于我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挑戰(zhàn)。但是,一個在長江邊拉纖長大的漢子,是不懼挑戰(zhàn),或者說是喜歡挑戰(zhàn)的。

    我的調查和研究,首先是深入到學校里去。另外我還通過很多微信群、媽媽群、讀者群去征求意見,看看今天的孩子們在想什么,他們的歡樂、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擔憂。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三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極大改善了,但是有一些問題仍然存在,比如說應試教育帶來的困擾和壓力,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嚴重了。

    去年的12月18號,五十萬字的夢書終于寫完了,我就背著幾個桃源的大絲瓜,來到南昌。這些絲瓜,是我閉關寫作之初,在那個山里種下的。寫完以后,大雪紛飛,絲瓜已經高高掛在樹上了,我專門摘下來,送給秋林做紀念。那個時候,我沒想到我們今年還可以繼續(xù)在井岡山開這樣一個會。一夢三十年,新潮仍澎湃。歷史不但檢驗了廬山會議的價值,檢驗了新潮的生命力,同時也檢驗了一個人和一群人的品格與情誼。

    在新的《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里,我強調了孩子夢的差異性,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更多地學會直面現(xiàn)實的差異、苦難和挫折,學會去當水手,去迎接自己人生的風和雨,這也是我寫新的《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