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讓:于瞬間尋找藝術的豐盛與永恒
楊先讓文集(全四冊) 作者:楊先讓 版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楊先讓是新中國第一代的藝術家,他對家族的記錄,就是對時代的記錄,其中的人與物如同他的版畫一般,以他情感濃厚的筆觸展示給時代。
楊先讓 1930年生于山東省牟平。畫家。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和創(chuàng)作員、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
致敬辭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美術工作者,楊先讓先生以西洋畫、油畫作為他藝術之路的起點,通過版畫記錄時代的風貌,表達自身與時代之間的聯(lián)系,又轉向民間美術挖掘藝術之根、民族之魂。早年,他力排眾議,在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建民間美術系,培養(yǎng)了國內第一批民間美術方向的藝術人才;為了汲取民間藝術的養(yǎng)分,他帶隊走黃河,走通了民間美術,也走出了氣勢磅礴的大作《黃河十四走》,記錄和搶救即將消亡的民間藝術。
我們致敬《楊先讓文集》,致敬它真實呈現(xiàn)了一位藝術家同藝術和自我對話的過程。同時,我們向楊先讓先生坦誠而真實的寫作致敬,向他毫無功利之心、享受藝術的饋贈致敬,向他為民間美術做出的卓越貢獻致敬,也向他以一己之力重寫中國美術史的精神致敬。
答謝辭
我感覺我這一輩子,在藝術界我經(jīng)過了很多愛我的人,他們都對我特別厚愛。很多藝術界的人,包括徐悲鴻、江豐、朱丹、劉開渠、李苦禪、李樺、古元、彥涵等都是愛我的。我們的老師都是對我特別好的,我感覺到很感恩。比如我在國外十幾年,有時候老想這些人,我能不講他們嗎?我能不寫他們嗎?我能不想他們嗎?有時候,寫他們的時候,夜深人靜,感動我的地方,我就趴在那兒哭,因為我這些老師都特別好。我還算是一個感恩的人。在這種精神底下,我只能好好地干活,好好地教學,好好地做一個人。這就是我的想法。
“文革”以后,黃永玉很關心我,他說,你整天在別人地里跑,你自個兒的地都荒了。我不知道我那“一畝二分地”在哪兒。我這人啊,走到哪個山頭唱哪個山頭的歌,我盡量好好地唱。我的確是這么過來的,就像黑瞎子掰玉米,掰了這個,忘了那個,每一個我都很投入。我就這樣糊里糊涂活了八十多歲。
我?guī)资甑纳罘e淀,廣西師大出版社幫我梳理成冊,沒想到被肯定,沒想到被讀者喜歡。我心存忐忑,感覺很萬幸。感激新京報、評委和讀者。
■ 對話楊先讓
其人
民間藝術如潮水消失 我卻無能為力
楊先讓說,自己屬于“走到哪個山頭,唱哪個山頭的歌,盡量唱好就是了”。一輩子沒想過要當大畫家,也沒想靠藝術賺錢、得聲望。今年,他的四卷本文集出版,媒體向他頻頻發(fā)問,他才開始細細回想這輩子是怎么過來的。
按照楊先讓的說法,他學畫實屬偶然。1948年,同學要考美術系,拉上他,他去了,考上了,就這么一輩子都在這塊田地里摸爬滾打。開始是對西洋畫情有獨鐘,畫油畫,26歲那年跑到陜北,四處找形象好的人給他當模特。畢業(yè)后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做編輯,得以接觸到當時國內水平最高的藝術家和作品,眼界大開。因為畫油畫耗時長,顏料和畫布價格不菲,當時不具備這些條件,楊先讓遂轉而學版畫。到上世紀80年代,無師自通的他在版畫領域已經(jīng)成果卓著,創(chuàng)作出《懷念周總理》《弘一法師》《延安組畫》等一批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
“文革”結束,就在所有人都專心創(chuàng)作,力圖在開創(chuàng)自己的一片天地時,他卻從版畫轉向民間美術,在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立了民間美術系,還親自帶隊走訪黃河一帶,記錄和搶救消亡的民間藝術。從1987年到1989年底,楊先讓走完了黃河,也走通了民間美術。由臺灣漢聲出版的《黃河十四走》“震傻了”黃永玉。他一邊驚嘆,一邊替楊先讓惋惜:“都在別人地里,自己的地荒了?!倍鴹钕茸屨嬲龖n心的,卻不是自己,而是“民間美術自自然然地消失,像潮水一樣”,他卻無能為力。
直到“黃河十四走”回來,他方才想起1956年的陜北,年輕媳婦頭戴的大爪銀器、小孩脖子上戴的銀飾、小伙子頭上圍的羊肚子白手絹?!澳菚r候民間藝術就在我身邊,而我對它視而不見。等到80年代我轉向民間,再回到陜北,年輕人都戴鴨舌帽了,連一條羊肚子白手絹都買不到了。”
在“走黃河”的過程中,楊先讓親眼見證了民間藝術的消亡,速度之快讓他震驚。有幾次,他聽人說哪個村子有民間藝人,就帶著學生風塵仆仆地趕過去,結果人死了,生前創(chuàng)造的東西也燒了。在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楊先讓的外號叫“楊先嚷”,“我嚷,是因為人家聽不進去。人家聽進去了,還用我嚷嗎?我太著急了?!彼f。
其書
文字是我的熱情 不是我的本行
楊先讓至今記得已仙逝的百歲老人顧毓琇對他說的話:“美術家以作畫為主,寫文章不值得?!彼f,文字不過是我的一股熱情而已,始終不是我的本行。在采訪的間隙,他反復強調:你們總問我的書,怎么不看我的畫?接著就翻開茶幾上的畫冊,眼睛直發(fā)光:看,多漂亮??!他夸贊自己的畫時,臉上帶著孩子般天真的笑。
在楊先讓的記憶中,從小父親沒關心過他的功課好壞,只關心他字寫得好不好。家中祖父輩珍藏的字畫、二哥收集的唱片、少年時代在仁川讀書時看過的舞蹈表演、北平名角演的戲劇和話劇……他坦言,“資本家的少爺在這種藝術的氛圍中受到很深的影響”?;蛟S因為家境還算富裕,或許是天性使然,楊先讓對藝術的追求和金錢、名利毫不相干。用他的話說,他是“玩”藝術,沒想到最后能“干出個大蘋果大鴨梨來”。
1993年,楊先讓從中央美術學院退休,到美國與兒子一起生活。2008年,他從美國帶了一部分文稿回北京,準備集結成冊出版。這套《楊先讓文集》就是在這些文稿和已出版的三本文集的基礎上,整理編排的?!段沂菎u里人》記錄了楊先讓從學生時代起開啟的藝術之路,以及對故土和親人的感情。《三人行》關于文藝界的人和事?!秹舻撞逢P于民間美術的研究與留存?!段覟橹鳌穼懺趪馐畮啄甑慕?jīng)歷,尤其是對于中西方藝術的思索與體悟。用楊先讓自己的話說:“我也不知道這套書,是傳記呢還是什么,就好像我講故事一樣,一口氣把一輩子講完了?!?/p>
回望自己的一生,楊先讓說:“我們是共和國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代美術工作者。有些路是既定的,沒有選擇,但也不能叫損失。因為作為一段歷史來說,我們只是一個瞬間。”如今,87歲的他所期待的,除了一位藝術天才的出現(xiàn),還有一個眼界更為寬廣,樂于吸納不同養(yǎng)分,開創(chuàng)出更多藝術形態(tài)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