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誕辰150周年:世紀末的夏目漱石
【編者按】
1867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江戶。他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代表作品有小說《我是貓》《哥兒》《行人》《心》《草枕》《三四郎》等和文學理論專著《文學論》。
對于現(xiàn)代文學的開啟,夏目漱石之于日本,就像魯迅之于中國。然而一直以來,夏目漱石研究始終圍繞著“國民大作家”“高蹈”“余?!边M行,對他“黑暗”“虛無”與“夢幻”的一面卻相對較少涉及。韓國文評家、日本文學研究專家尹相仁的《世紀末的漱石》挑戰(zhàn)“夏目漱石神話”,探究漱石的陰暗面、夢幻面,他結合夏目漱石日記,詳細爬梳他留學倫敦期間的讀書筆記、參觀的美術館、觀看的劇目,試圖論述作家接受的“世紀末”洗禮為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的影響。
本文摘編自《世紀末的漱石》,由澎湃新聞經新星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戰(zhàn)后,夏目漱石研究的浩蕩潮流之一,就是探究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隱秘的“暗部”?!叭嘶钤谑篱g,心中必存在著原罪性的不安”(伊藤整語)、“陰暗的實感”(勝本清一郎語)、“陰暗的夏目漱石”(平野謙語)、“陰暗的部分”(荒正人語),這些發(fā)出莊嚴聲響的語句,都被動員起來了,活用于探尋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深層礦脈。然而,日本當代一流的評論家們,在從事重新構建“陰暗的夏目漱石形象”的過程中,對構成夏目漱石文學作品“暗部”的源泉——“世紀末”因素,卻不想予以關注。針對夏目漱石與世紀末的關系,進行鄭重其事的探究,這一點首先得益于評論家江藤淳(1932—1999)的論文《夏目漱石與英國世紀末》(載《國文學》1968年2月號)。但筆者不得不認為,爾后又過了20余載,今天的研究者們,依舊沒能完全擺脫“對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世紀末’傾向毫不關注”這一現(xiàn)象。
將“夏目漱石”與“世紀末”并列起來時,倘若有人感到這是不均衡不協(xié)調的組合,那么,筆者認為,這一定是由于該人對這兩個對象抱有先入為主之觀。首先是來自對夏目漱石的誤解。夏目漱石是“國民作家”,是“低徊趣味”的文人,是“則天去私”的思想家,是通曉古今東西文明的文明批評家。這些不同層面的夏目漱石形象,為構筑“夏目漱石神話”發(fā)揮了作用。夏目漱石的如此姿態(tài),在喜愛他的文學作品的讀者眼中,確實是情深意長的肖像,但僅止于此,就認定完成了夏目漱石的整體形象探究,那么,研究者的頭腦就顯得過于簡單了。
另一方面,“世紀末”這個概念,似乎面臨著來自基于反面立場的偏見之責難。如果有人認為“世紀末”的意義表現(xiàn)為病態(tài)的、墮落的價值觀,對“世紀末”負面內涵反應得敏感,那么,這樣的人面對將“世紀末”與“國民作家”并列起來的事,或許會甚有抵觸感。
自俳句雜志《杜鵑》連載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我是貓》的時候開始,“余裕派”與“低徊趣味”就成為被人們用來頻繁表達夏目漱石作品傾向的兩個重要概念。其實,與此相異的另一側面,也已經引人關注,這里先窺其一端如下:
而尤具夢幻派特質的、世間所謂帶有浪漫派色彩之詞語,最適合用于解答疑難。該詞語內涵特色是重視空想與情意。其超現(xiàn)實的所觀所想,能夠刺激讀者的興趣,在夢幻世界縱情飛翔,有的地方卻又能深徹觸及現(xiàn)實,莫名其妙地傳達沉痛的信息,凡此種種,是夢幻派的本領。泉鏡花、夏目漱石都是具備這種不可思議的詩魂與才筆之人 。
此文作者小山鼎浦(1879—1919),將泉鏡花與夏目漱石定位于“夢幻派”。這里使用的“夢幻派”之涵義,未必十分明確。原文是“ロマンチック”(romantic),令人似乎覺得“夢幻派”即“浪漫派”的異稱。然而,針對上述評論,人們容易產生如下猜疑:當時接近這一現(xiàn)象的人之中,是否真的有泉鏡花?關于這一點沒人知道;至于針對《我是貓》的作者夏目漱石,“空想”、“超現(xiàn)實的”、“不可思議”之類的評語,究竟又能精準到何種程度?平心而論,出現(xiàn)如此猜疑,可謂是必然的反應。作者小山鼎浦是否考慮到這一點?他承接前論,還列舉出夏目漱石的《倫敦塔》或《薤露行》等早期短篇作品,并做如下闡述:
雜志《杜鵑》的讀者們,早已知曉夏目漱石的詩歌才華,至于文壇開始尊敬夏目漱石,卻是最近一年有半的事?!秱惗厮贰痘糜爸堋贰兑灰埂贰掇缎小贰度の兜倪z傳》,這些作品行文雖有長短巧拙之別,但總體上閃耀著相同的藝術色彩。夏目漱石的作品情調,不像泉鏡花的作品那樣濃艷,那樣豐麗。莫如說,夏目漱石的作品帶有簡約質素的色調,含有閑寂清雅韻致,自然流露著俳諧趣味。夏目漱石獨特的幽默感,或許因為他那本來就具備的俳諧趣味而得到了滋潤。一言以蔽之,盡管泉鏡花與夏目漱石并非完全相同,但在或者追求空想,或者遵循直感,于現(xiàn)實中觀察奇異,于夢幻中觀察真實等方面,二人堪稱同類選項中的作家。
小山鼎浦終于在這里指出了夏目漱石與泉鏡花的文學風格相異之處。與前一段“大膽”的論調相比,盡管令人窺見小山鼎浦的立場似乎略顯后退,然而縱觀整體,小山鼎浦做出的結論,確實有其道理:夏目漱石與泉鏡花“在才氣方面,雖有高下之差,不過均系有著優(yōu)秀詩魂”的作家。
當時,泉鏡花被評價為天賦頗高的浪漫主義作家。眾所周知,面對如此泉鏡花,夏目漱石暗中對他懷有競爭對手的意識。即便在當時的文壇,無論夏目漱石本人喜歡還是討厭,人們好像有一種共同的審美傾向,習慣于將夏目漱石與泉鏡花劃歸同類作家來看待。對這一事實,如下引文,示出一例:
夏目漱石的作品可分成三種:第一,令讀者觀看人的本質的作品;第二,令讀者觀看人的神秘力量的作品;第三,令讀者觀看某種意象傾向的作品?!段沂秦垺放c《哥兒》屬于第一種;《幻影之盾》與《旅宿》屬于第二種;《臺風》與《虞美人草》則屬于第三種?!诙N作品與泉鏡花的傳奇作品大同,只是文辭相異。在傳奇性這一點,總括看來,可以說二人作品風格是相同的,這類作品的主觀性彰明較著。(瑞穗之屋著《小說界的時代創(chuàng)始者》,載《文章世界》1908年6月號)
瑞穗之屋的此文與前述小山鼎浦的粗略概論不同,顯示出條分縷析的扎實功底。將夏目漱石作品歸納劃分為如上三個傾向,這個灼見,縱然在今天也毫不過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將《幻影之盾》與《旅宿》都歸類于是“令讀者觀看人的神秘力量的作品”,換言之,即將其均列入“幻想性系列的作品”,然后以這兩篇作品與泉鏡花的“傳奇性作品”進行比較,活用如此做法進行探究,如此思路可謂卓爾不群。
針對夏目漱石初期作品明顯表現(xiàn)出的浪漫主義傾向之探究,并未僅僅止于和泉鏡花作品進行比較與論述。拉甫卡迪沃·赫恩與比利時象征派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都是以神秘性和幻想性作品風格而遐邇聞名的作家,根據(jù)如以下文章所論,可見有人還將夏目漱石界定為與這兩位作家屬于同一譜系,然后加以評述:
關于所謂非現(xiàn)實傾向的文學作品,這里舉出一兩個實例。遙遠的例子,有西方比利時的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作品,以及加入日本國籍的拉甫卡迪沃·赫恩(即小泉八云)的作品;近在眼前的例子,有夏目漱石先生的一部作品,以及小川未明先生的作品,都應歸屬于非現(xiàn)實傾向的文學體系。……小川未明理應想到,如此神秘性與夢幻性,盡管存在于非現(xiàn)實傾向之中,但它仍舊帶有近世性的文學色彩。(片上天弦:《近世性的神秘夢幻》,載《秀才文壇》1908年4月號)
片上天弦的評論指出,夏目漱石的“一部作品”(恐怕片上天弦腦子里裝的是夏目漱石的《漾虛集》)流露出“神秘性與夢幻性”,在非現(xiàn)實傾向中非常具有“近世性”(即近代性)。人們認為,在反自然主義系列作家中,夏目漱石占據(jù)一席之地,以雜志《早稻田文學》為自然主義的根據(jù)地、氣勢不凡的論客們,將夏目漱石視為走在時代最前頭的“前衛(wèi)作家”之一,這不能不說是饒有趣味的事實。自然主義是文學進入理想主義境地之前的一段過程,片上天弦正是明示這種特色的自然主義立場之一人,他十分重視自然主義文學中存在的主觀性要素,換言之,即重視“浪漫精神”。后來,片上天弦對亞瑟·西蒙斯或威廉·勃特勒·葉芝的象征主義,展示出為之傾倒的姿態(tài)。如此片上天弦,關注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浪漫”領域,超越文壇流派之間文學主張差異的界線,對夏目漱石的作品世界表示贊同,這或許可謂理所當然。
《漾虛集》與《旅宿》大大地凸出了夏目漱石的浪漫性特質。其后,夏目漱石繼而發(fā)表了《夢十夜》與《永日小品》。這時他作為前衛(wèi)作家的形象,變得愈發(fā)鮮明起來,夏目漱石的前衛(wèi)作家特點是,“以人世間的實驗為素材,然后對如此素材添加藝術形象,進而描寫人世間可能發(fā)生的出人意料的事件”。
此外,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其后》于《東京朝日新聞》連載結束之際,人們認為,夏目漱石作為“唯美派作家”的形象——“漱石形象”,明顯浮現(xiàn)出來了。關于這一點,從德田秋江的以下短評中,可窺其一斑:
永井荷風先生的《冷笑》流露出的唯美色彩,是現(xiàn)實中的人營造不出的唯美色彩。夏目漱石先生著《其后》中的主人公長井代助的唯美色彩,有稍施技巧力求刺激美感之處。夏目漱石先生也好,永井荷風先生也罷,其作品中都閃爍著最新的英國唯美派的輝芒,趣味盎然。(德田秋江著《文壇廢話》,載1910年1月16日《讀賣新聞》)
德田秋江指出,夏目漱石與唯美派代表作家永井荷風(1879—1959),均具備類似“英國唯美派”的風格。然而,所謂“英國唯美派”,具體指的是英國哪一位作家?德田秋江并沒明確齒及。一般認為,或恐是指奧斯卡·王爾德與亞瑟·西蒙斯等作家吧。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至翌年,相當于日本自然主義全盛期。也就在這個時期,與之抗衡的日本唯美派作家們,各自打下了一己的文學陣地。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2月開始,游學法國歸來的永井荷風,于剛剛連載完《其后》的《東京朝日新聞》上,繼而連載作品《冷笑》。另一方面,上田敏連載于《國民新聞》上的思想小說《漩渦》,帶有瓦爾特·霍雷肖·佩特的文學風格,謳歌興趣主義(dilettantism)與藝術至上主義。上述引文作者德田秋江,毫不猶豫地將夏目漱石存在的位置,歸類于“唯美”系列。
綜上所述,筆者上溯時代,對夏目漱石的文學姿態(tài)進行了考察,這是映在同時代視野中的“漱石的文學姿態(tài)”,他是一位“浪漫作家”、“前衛(wèi)作家”與“唯美派作家”。人們認為,至少,從《漾虛集》到《其后》的問世這一期間,夏目漱石的想象力有著“浪漫”的“詩魂”特色,是一位有著“現(xiàn)代式”文學風格的作家。
《世紀末的漱石》,[韓]尹相仁著,劉立善譯,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