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當上海大劇院還是上海體育宮
史依弘(原名史敏),工旦角,上海京劇院梅派大青衣,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上海跑馬廳地圖舊照
1948年上海跑馬廳地圖 均資料圖片
1982年,上海戲校招生。報考的人數(shù)近三千,10歲的史依弘脫穎而出。
之前四年,在上海體育宮練過的武功、學過的體操、得到的磨練、練出的意志,似冥冥之中布局好的階梯,將史依弘引領向一條京劇之路。
因此,1998年,當上海大劇院在上海體育宮原址上建造起來的時候,史依弘就暗自許諾:要去這個自己童年最熟悉的場所登臺演出。
“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
2001年11月2日晚,月色如水。在人民廣場西側,新落成不久的上海大劇院在暗夜中,似一座發(fā)光的水晶宮殿,燦若琉璃。這晚,作為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開幕演出,梅派大戲《中國貴妃》在此盛裝登場。戲中的梨園情節(jié),和現(xiàn)實中的演出交疊,亦幻亦真;劇中的唐朝愛情,與樂池的交響樂交融,又讓人感到時光交錯。
沒有人知道,在臺上,扮演楊貴妃的京劇演員史依弘,也正對這片舞臺一陣心動。
也許這一晚,劇場在座中沒有人比她更熟悉這里。整個童年,小史依弘正是在這里學會武術,后來又在這里練習體操。正是這些在此地學會的技藝,如命中注定一般,將她送入京劇行當,又冥冥之中將她召喚回這里,送至舞臺聚光燈下。只是當年的體育器械、大階梯與體操房全都不見,變成了眼前充滿音符和旋律的大劇院。
但是老上海人是知道的,在1990年之前,這里還沒有上海大劇院。這片土地原址上聳立著另一幢建筑物——由原跑馬廳改建而成的“上海市體育宮?!?/p>
上海市體育宮
上海市體育宮原為舊上海跑馬廳的一部分,在人民公園的西南角,占地32畝,房屋建筑面積14614平方米,是一個綜合型的體育館。
1956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原上海租界跑馬廳南看臺及其附屬建筑分配給上海市體委,其余部分分配給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圖書館。當年,市體委投資40萬元人民幣,進行改造。1957年竣工,定名為上海市體育宮,首任主任為著名武術家顧留馨。
資料顯示,當時體育宮內,根據(jù)各項體育設施不同,設有體操房、乒乓球房、武術、擊劍、舉重、棋室、摔跤房等不同房間。其中的體操房,是1956年將原底層馬槽房南部改建而成的,主要用來訓練學齡前兒童。1984年成立了體操訓練中心,先后向市隊輸送了包括朱政、吳佳妮、史美琴、尤建莉在內的優(yōu)秀少年選手15人。乒乓球房由三樓的789平方米和二樓的392平方米2個大廳組成。從1957年開始,培養(yǎng)了包括李富榮、鄭敏之、李赫男等人在內的著名選手。上海市乒乓球協(xié)會一度也設于此處。武術房鄰近人民公園,原為跑馬廳賽馬售票房之一部分,面積193.74平方米。著名武術家佟忠義、王子平、傅鐘文、褚桂亭等都在此活動,1984年前為上海市武術協(xié)會所在地。
此外,在看臺東的兩個溜冰場,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本來是250米跑道的田徑場,中間有兩片籃球場。1979年在上海汽輪機廠的幫助下,于北端修建了面積為1200平方米的溜冰場。1981年,投資30萬元,將籃球場改造成符合國際比賽標準、有200米滑道的橢圓形露天溜冰場,面積為53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活動,1982年竣工。同年舉辦了全國第一屆金雀杯速度輪滑邀請賽。1984年接待了美國、意大利、加拿大、中國香港、日本等國際花樣輪滑明星的訓練和表演,1987年舉辦了全國輪滑錦標賽。
位于原跑馬廳上下兩層看臺的中間的保齡球房建于1985年,球房長85米,寬11米,南、北各設有6條球道。中間有休息室、服務臺、酒吧。之后每年10月,在此舉辦國際邀請賽和國內的大型比賽。該場地為市保齡球運動員訓練基地。1992年,市體委投資58萬美元,更新全部球道,1993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保齡球賽在此舉行。
1992年9月14日,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開工。1997年,上海體育宮動遷至大渡河路1860號,在原址上建造上海大劇院。
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
唱著京劇的史依弘,其實是個正宗的上海小姑娘。
從小,她就隨外祖父母住在浙江中路的老房子里。母親就在上海體育宮工作。整個人民廣場,都似小史依弘的游樂場,而體育宮大樓,簡直成了史依弘的另一個家。6歲上小學后,外公每天會給她一兩毛錢零用。每天下午三點鐘放學后,小史依弘就拿著這筆錢自己去買油墩子或者肉包子,邊走邊去上海體育宮找媽媽玩。一來二去,整個體育宮的老師們都認識了這個同事的女兒。
當時體育宮會在各個學校的一年級招生,挑選好苗子進行訓練。史依弘手腳纖長,靈活性好,乒乓和擊劍教練都看中了她。但史依弘卻覺得擊劍運動員連臉都不能露,心下不喜。一次,武術隊在接待外賓,只見一大塊碧綠的地毯上,女隊員一律著白色綢緞武術表演服,男隊員則一律黑色表演服,各個身材筆挺,手拿紅纓槍,那畫面煞是好看。史依弘見狀當即決定,要學武術!深諳各種運動特點的母親并不反對,但告訴女兒:“練不下去你別回來找我,你得自己扛,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笔芬篮胂肓讼胝f:“我能扛?!?/p>
孩子們的武術教練是一代武壇名宿蔡鴻祥。第一節(jié)課,蔡指導就強調,武術的目的是健身,不是用來傷人。除了學習拳術,孩子們還學習劍術,史依弘最常參加的是“打對子”,就是一人一個對手,或幾個人對幾個人。一次去上海體育館表演,一圈打完,同學們找不到方向,結束時紛紛是屁股對著正面看臺。只有史依弘一人,站對了方向。
指導問她:“你怎么辦到的?”小史依弘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p>
她不知道的是,她似乎就是為舞臺而生的。
因為體操考入戲校
由于上級變動,武術隊兩年后解散了。已經習慣每天練武的小史依弘倍感失落。放學后無處可去,只好依舊跟著媽媽在體育宮溜達。一次她趴在樓上,看到體操教練葛守萍在帶一個小女孩練功。見她看得專注,葛指導就建議她來學體操。不過老師也說:“體操和武術不同,你得把武術的勾腳面改成繃腳面,我就教你?!痹诟鹬笇Ы淌芬篮肴绾尉毩暱嚹_面后,史依弘每天回家用沙袋綁在腳面上,抬腿練習。沒有人逼她,家長甚至都不知情。但才8歲,史依弘就有這樣的心氣。一周后,她把繃腳面練好了,給葛指導一看,對方很驚奇,馬上收徒。
體操好看,但練起來太苦。腰腿的彎曲和伸展全都是身體的承受極限。比如一開始走平衡木,孩子們沒有一個不摔的。當時練習高低杠,孩子們也從來不用手套,手上每天被高低杠磨出血泡,每天訓練結束后,教練就拿著碘酒站在邊上,孩子們逐個擦手抹碘酒,全部“哇哇”地疼得跳著跑出去。體操隊不到十人,都是女孩,每個女孩都很堅強,眼淚經常在眼眶里打轉,卻沒人半途而廢,大家互相鼓勵。
在體操隊時,史依弘左臂骨折過兩次。等休息好回到體操隊,已經跟不上進度。但命運就是這么巧合,體操隊隊友曹海英的父親是上海戲校的一名京胡老師。他對教練說:“小史長得非常古典,扮相一定好看。她應該是吃我們這行飯的?!币蛄诉@位伯樂的話,加上對史依弘的進度也有點擔心,葛守萍就和史依弘的父母商量推薦其去戲校報名。
1982年,經過家庭會議通過,史依弘報考上海戲校。報考的人數(shù)近三千,只錄取17人。復試榜單上有500人的名字,史依弘在第2位。練過的武功、學過的體操、得到的磨練、練出的意志,沒有一樣白費,像一級階梯連著一級階梯,它們都成了讓史依弘在戲校脫穎而出的財富。1998年,當上海大劇院在上海體育宮原址上建起來的時候,史依弘就暗自許諾,要去這個自己最熟悉的場所登臺演出。
她做到了。
在童年的時候,上海體育宮內常常放電影,教職員工就坐在階梯上看。那時常常放的是《楊門女將》等戲曲電影,大家看得目不轉睛。跟著母親坐在人群里的小史依弘沒有想到,未來的一天,在同一個地方,她會離開觀眾席走到臺上,成為眾人矚目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