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韓天衡:“不逾矩不”與推新出新
來源:上觀新聞 | 徐芳、韓天衡  2017年05月30日10:17

這其中玩味出的文化意蘊,常常讓我感受到妙到毫顛的文化特性:一支毛筆是軟的,匹配以水、墨色,卻體現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無比的美感。誠然,筆墨、造型、結構,乃至計白當黑、氣韻生動,一張畫、一張字、一方印——真純妙到極致,背后支撐它的,我以為還是有關于文化的八個字,即:詩心文膽,推新出新。

為人一世,“學”字是不能去身的;“不”字,是藝術前行的動能……

徐芳: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蔽覍δ摹安挥饩夭弧?,這個多次書畫印巡展的主題詞非常有興趣。前一個說“不”,是孔夫子;后一個說“不”,是韓夫子……“不”又“不”,是雙重否定嗎?那就不等同于“不逾矩”,當然也不是最初的“逾矩”吧?您把藝展“從藝七十周年”,也改成了“學藝七十周年”,為什么?

韓天衡:每每回顧自己的學藝之路,我在“不逾矩”這三字后,加上了一個“不”字,以“不逾矩不”作為展覽的主題詞?!安弧辈⒎鞘禽p率狂妄的否定;“不”,是藝術前行的動能,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藝術的追求,窮盡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也只可能接近于真實和目標,豈有從心所欲?但在這接近的過程中,往往又會人為地形成這樣或那樣的規(guī)矩、程式、慣性,某些規(guī)矩、陳式、慣性,又束縛著人們進一步探索和發(fā)展腳步。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撓的否定,才能在藝術上敢于越陳規(guī),創(chuàng)新貌,推新出新,常變常新,才能使藝術生命常青。也就是不守舊、不自縛、不懈怠、不信邪、不逾矩不。

藝海無涯,苦中生樂,唯一與“學”為伴。往昔是這般的“學”過來,今后還將這般地“學”下去,“學”與年齡無關,而與心態(tài)有關。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才能老勿自縛、老則不萎、老而彌堅、老有所得、老去無悔。藝無涯、學無涯。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我距這九十甚遠,即使日后有幸抵達百里,前頭的目標又將是行千里者半九百。為人一世,“學”字是不能去身的。故從藝七十周年展,我清醒地定名為“從藝七十周年”。那權當是我學藝途中的一個個驛站:是小結,審檢既往;是起步,寄望未來。相信心存未來的人是不會老的。這樣也可警惕,不要讓自己進入休克心態(tài),在某種意義上,那可能就等同于某種不思進取的老衰心態(tài)。

就以“學”與“用”來說,兩者肯定是不得分離的,在“學”的過程中致“用”,在“用”的過程中往往再學習。我年輕時曾自撰一副對聯:“放開膽子攻藝,夾著尾巴做人”——聊以自況,更是自勉。78歲老翁,我為什么還要學習?也許,是要借學習維護我的個性身份;也許,是要借學習,表現我最終是誰?孜孜以“學”,我在70歲時,刻印“老學生”;73歲時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勵,75歲再刻“老來多夢”……

在藝術追求上,今天要超越昨天,明天要超越今天,所謂藝無止境。但主觀與客觀,其中永遠會有矛盾;不要說活到70歲,就是活到140歲,我都做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對于一個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簡直是不可能的神話。當然,在涉世做人上,自當遵從圣人言。

徐芳:也許,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應該區(qū)別于一般的“古為今用”說。“古為今用”,那可能更多強調一個“用”字,更多強調傳統資源的利用性,更多主張在應用層面的古今融通,您認為傳統與創(chuàng)新,或推陳與出新,從中能否找到之間的精神對接點?

韓天衡:藝術的發(fā)展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藝術的進步史,藝術的優(yōu)劣進退實際上是以藝術觀念為主旨,藝術發(fā)展的背后,是觀念的進步。我們的藝術家、藝術研究者,不再單純地說文化這個詞,是把文化看成一個行進的過程,而不是某個既定的實體。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一定會有很多新的追求,一定會有很多東西值得探索,這是個大課題。所以,它不存在時間的限制。而且,我們現在比古人好的條件是:古代的藝術精華包括很多古人自己都沒見過的新鮮資料奇出怪樣,妙不可言,用新的觀念去吸收它,善于借鑒,善于變通,必有收獲??傊?,我是戀古的革新派:傳統萬歲,出新是萬歲加一歲。

現在的社會漸漸數字化,電腦出現以后很多人連鋼筆手寫也不用了,更不用說篆刻的實用性。最近三四十年,印章基本上就是游離于實用,成為以賞玩為主的藝術。過去的印章個體的,或官府、軍中的吏員,或是姓名章。明清已經拿很多的詩詞歌賦放到印章里面去,就是所謂的閑章,帶有很重的文學色彩?,F在誰還拿一個大的圖章去蓋在一個領款單上?領工資也不會用印章了,都直接打到你的卡上了。所以,現在的篆刻藝術越來越擺脫實用而成為純藝術。另外,篆刻藝術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諸多傳統藝術里面發(fā)展得最快,人氣最高,取得成績也是最明顯的。

這里面有很多的東西值得去探討。一個就是它走向純藝術,一個民族隨著溫飽的解決,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必然更見渴求。第二個是隊伍很強大,篆刻藝術確實有一個史無前例的很龐大的創(chuàng)作、研討與欣賞群體。這三四十年來,在篆刻的領域里面,可以看到在創(chuàng)新突破和理論方面的努力都是超乎之前的。這也又一次證明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句熟語之懇切,如果我們把“(實)用”當作藝術的主要目標,結果可能就把藝術窄化了,也可能把文化也曲解了。

我們現在講藝術要推陳出新,因為文學藝術跟科學技術不一樣,科學技術不講基因的繼承性,純粹的新基因,才能開拓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令人咂舌,新的迅猛無情地替代、打倒現有的、陳舊的,是摧枯拉朽無情地推翻更新式的新存舊亡。文學藝術的規(guī)律則絕然不同,是講推陳出新,不是革命,是革新,是發(fā)展,是承繼優(yōu)秀傳統基因上變異的新基因,新則新,但必不會否定推翻古往以來的被冠之以“陳”的往昔之新,所以講四世同堂,乃至百世出新。吳昌碩出來就把揚州八怪打倒了?齊白石出來就把吳昌碩打倒了?沒有。后者并不能遮蓋前者的聲望和光芒,都依舊獲得后來有良知的藝術家的敬畏和借鑒。

古來絢爛而永恒的傳統藝術是山,是海,是偉大的存在。文學藝術是必須要講借鑒,學過去,看未來。我認為推陳出新的本質是推新出新。鄧石如的風格出現,在歷史上不是新的嗎?但是不管誰重復他,鄧石如始終閃耀著新的光芒,鄧石如之后出了趙之謙,趙之謙是新的吧?但是學他的人是舊的,他自己卻是新的。所以,這些歷史上創(chuàng)新的大家,風格、觀念的本質是一個“新”字。我們借鑒這些人,不是在推陳,實際上是在推新,是以推往日之新來創(chuàng)作,以出今日、明日之新。

現在有的年輕人,受外來思潮影響太多,對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缺乏自信,多取虛無主義和否定主義,那是不足取的,有害的。我也是主張創(chuàng)新的人,創(chuàng)新的東西不僅是表象新,更是有內涵的新。藝術還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今天全盤排斥傳統而自以為全新的東西,很可能明天就會銷聲匿跡。當然那些真正的新東西、好東西,就能從流行走向經典。

“文化自信”不是口號,是有祖宗留下的大量經典和學術為積淀的

徐芳:今年以來,文化領域的“大動作”“大手筆”可謂接續(xù)不斷。春節(jié)前夕,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力求從戰(zhàn)略高度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于3月1日起施行,筑牢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的法治保障。“最關鍵的覺醒,莫過于文化的覺醒;最壯麗的復興,莫過于文化的復興”。您所理解的“文化自信”是什么?

韓天衡:文化,文化,“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主體,也是文化化育的客體。文化自信不可避免地要具體表現為每個個體對文化的態(tài)度和感情。所以在討論“文化自信”這個問題時,既要注重從民族的、國家的宏觀層面著手,同時也要注重從文化的主體——“人”這一微觀層面著手。有高人學者曾將中國文化之價值概括為:“通天地、成人格、正人倫、顯人文”。

至于“文化自信”,我理解為:一是“文化”,關鍵在于“化”,下大氣力,化一為百,化一為萬,軟實力不軟,完全可能、可以轉化為硬實力,其間并無鴻溝和壁壘;二是只有自信,才能挺起胸膛,闊步奮進,切實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成果突現。

“文化自信”不是口號,自信而不自傲,自信也不自薄,務必成為落到實處的行動,讓它引領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奮發(fā)前行。老拙如我,當與文藝界的同道們共勉。如此“給力”的發(fā)展環(huán)境,確實為文化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徐芳:清初石濤有名言:“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您在筆墨趣味中的體會,真如石濤言:“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嗎?

韓天衡:所謂筆墨趣味中的體會,認真說起來還是一個既模糊又復雜的概念,說小一點,那或許是一種適應畫題、恰到好處的筆墨技能;說大一點,或許是一種在筆墨間帶有整體性的上升到哲學美學層面的境界、感覺、悟性。在中國古代,凡是出色的書畫家都會有厚重且經得起咀嚼的筆墨。

即便到了現代,國畫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小或大的筆墨趣味間邀游。這其中玩味出的文化意蘊,常常讓我感受到妙到毫顛的文化特性:一支毛筆是軟的,匹配以水、墨、色,卻體現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無比的美感。誠然,筆墨、造型、結構,乃至計白當黑、氣韻生動,一張畫、一張字、一方印——真能妙到極致,背后支撐它的,我以為還是有關于文化的八個字,即:詩心文膽,推新出新。

【嘉賓介紹】韓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蘇蘇州。號豆廬、近墨者、味閑,堂號百樂齋。自幼好金石書畫。師從方介堪、謝稚柳、方去疾、馬公愚、陸維釗、陸儼少諸家。擅行草、篆書及篆刻,國畫以花鳥為主,兼及美術史理論。曾為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創(chuàng)作院院長、韓天衡文藝基金會理事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吳昌碩研究會會長、上海中國畫院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為國務院頒發(fā)“有突出貢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