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品種藝術更值得關注?
古代織繡作品(局部)
現(xiàn)在的藝術市場處于尋底和沒方向之際,底在哪里得漲起來了才知道,藝術市場上看似品種很多,真要你打定主意介入,還真不知道該選擇什么品種好,似乎每個品種都經歷了發(fā)掘和爆炒,剩下的一地雞毛誰來收拾呢?
雖然是看戲心態(tài),但對于真正有興趣介入藝術市場的資金來說,永遠需要發(fā)掘下一個價值洼地。目前,大牌、一線、標配、稀缺、遞藏等傳統(tǒng)的收藏理念早已泛濫到普通人也能略知一二,那么對于真正的藏家來說,他需要更新的理念來支撐他的收藏探尋之路,而小品種藝術就是真正的收藏者在當今市況下需要秉持的理念。
市場形成新的標配
小品種藝術是相對于大品種來說的,比如書畫、陶瓷、油畫、當代藝術是傳統(tǒng)的大品種,而當代水墨、書法、佛像、文房、茶具、信札,也都漸漸從小品種發(fā)育成了熱門品種和新的拍場標配,不復安靜之余,也失卻了小品種固有的美好和價值感。
對于大品種和新的熱門品種,近年來,資深藏家其實是在回避當中的,除非是為了建設藝術館、博物館的需要,除非是特別的代表作。所以,這幾年大品種里還能不斷地曝出億元天價,但絕大多數(shù)拍品都只有欲振乏力、無奈回落甚至流拍的份。由于總體需求的收縮,也導致各大拍賣公司走了減量路線。
一些原本的小品種現(xiàn)在反而成了新的熱門品種,導致各大拍賣公司紛紛開出專場。小品種本來數(shù)量就少,如今成為拍場標配,一下子能涌出這么多量來,不得不讓人打個問號。
藏家的心態(tài)是游擊隊員
真正的藏家本來就擁有一種游擊隊員的心態(tài),人多的地方不去,敵進我退。他們更喜歡在冷門品種、細分品種、有收藏障礙的地方尋找樂趣。如金石碑版,向來被稱為“黑老虎”,就是因為收藏和鑒賞這個需要有較好的國學底子,門檻極高,仿冒也不易;名人信札,需要對歷史掌故十分了解,并擁有一定的人文情懷;古代書畫里的三線名家,名氣不大,但畫工不差,存世量反而稀少,所以收藏價值也很明顯; 新媒體藝術,大多數(shù)人對此不理解,有點年紀的藏家甚至很反感,年輕藝術家反而很容易出頭。這些有一定門檻的小品種,已經成為了新的小熱門,有些正在培育潛力。
藏家的心態(tài)也很實際,大品種聚集的風險不是兩三年里就能釋放完的,更關鍵的是,價格風險之外,贗品風險更是一個巨大的地雷,書畫、陶瓷等傳統(tǒng)大品種是明顯的雷區(qū),而且目前還沒有找到很保險的排雷手段。高估值的雷區(qū)是不是還值得介入,相信大家自能判斷。
還有些新熱起來的小品種,也有進入雷區(qū)的可能,比如金銅佛像、銅爐、家具等。它們有的在文化內涵上難以理解,有的在材質上魚龍混雜,有的估值已高,是否值得介入,藏家們也自有判斷。
古代織繡收藏前景明顯
一些有工藝要求、年代感覺的雜項,反而是當今市場里的上佳選擇。比如古代織繡,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收藏地位,北京故宮以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館,都有中國織繡品收藏。在當今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發(fā)現(xiàn)織繡在中國古代藝術品里的特殊價值。百年前,織繡的收藏地位就不亞于官窯,但在今天,卻淪為一個邊緣小品種。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織繡文化源遠流長,織繡品也向來深受皇家貴族的重視,越往古代,織繡的講究越多,工藝越精湛,很多織繡手段,隨著年代流逝了,這也給織繡的年代判斷和真?zhèn)闻袛嗵峁┝吮憷?。類似這樣材質美、工藝美、圖案美的小品種,再加上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會給收藏者帶來無限樂趣,自然,其收藏前景也是十分明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