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長達半個世紀的愛,藏在伉儷的丹青應和間 “滄海伊人”專題展今于劉海粟美術館揭幕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7年06月15日07:39

1982年劉海粟夫婦在汕頭市寫生。(資料照片)

夏伊喬畫作《錦雞茶花》(局部)。

一位是上海的不羈藝術家,一位是南洋的富家千金,原本屬于兩個世界的人,卻在時間無涯的際野里,剛巧趕上了。

今天,名為“滄海伊人”的專題展覽于劉海粟美術館揭幕。展覽名稱中的“?!敝傅氖撬囆g大師劉海粟,“伊”則指的是陪伴海老直至他生命盡頭的妻子夏伊喬。今年恰逢夏伊喬誕辰100周年,這樣一次匯集照片、文獻資料和書畫作品的展覽,向人們呈現的不僅有這對伉儷的丹青應和,也有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愛。

歷經三次中風的海老如何重拾畫筆

夏伊喬是劉海粟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劉海粟稱她“恢復春天生機的人”“人間難得一知己”。兩人以丹青為伴,相濡以沫,攜手共度半個世紀。昨天,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為記者細述劉海粟與夏伊喬之間比小說還要傳奇的人生故事。

劉海粟與夏伊喬相識于抗戰(zhàn)時期的南洋。國難時刻,“有多少力量便要把多少力量貢獻給國家”“我國有偉大悠久之文化,暫時受外侮欺凌,我們必須戮力同心,共渡難關”……1941年,劉海粟赴南洋舉辦籌賑畫展期間慷慨激昂地發(fā)表演講。臺下深受感染的,就有正在當地美術學院求學的夏伊喬。她輾轉托人遞上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先生,我是一個華僑學生,非常熱愛祖國的文化和藝術,您能收我做學生嗎?”那字蒼勁有力,劉海粟忍不住當即在演講中大聲應諾,愿意收這位同學為徒。演講結束,他們第一次見了面。劉海粟驚覺夏伊喬像是自己重逢的老友。原來,就在幾天前的展覽中,劉海粟見過夏伊喬。當時她與一位男青年站在劉海粟的墨竹圖前討論著,那位男青年表示欣賞不了這樣的作品,夏伊喬卻向他解釋著中國畫特有的筆墨、神韻及其畫作蘊含的作者學養(yǎng),根本沒意識到劉海粟就在不遠處。

兩年后,劉海粟從南洋回到上海,不想他當時的妻子成家和出走了,給他留下一紙離婚協(xié)議。就在劉海粟近乎絕望的時候,夏伊喬千里迢迢從南洋赴上海,舍棄原本舒適的富家生活,表示愿意與劉海粟共度余生。1944年1月,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此后劉海粟的身邊,總有夏伊喬的身影。劉海粟曾經三次中風,其中1957年因突發(fā)腦溢血,有過一次身體半邊不能自理,七個月后,他卻不僅站了起來,還重新拿起畫筆,甚至獲得另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與夏伊喬無微不至的照料密切相關。那段時日,夏伊喬為他尋醫(yī)問藥、推拿針灸,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轉乘幾輛公交車去郊外市場尋覓鮮活的魚蝦,只為給丈夫滋補身子。

夏伊喬的藝術創(chuàng)作多是“見縫插針”

很多時候,夏伊喬給人的印象僅僅限于“海老夫人”。有人說,如果不是選擇默默站在劉海粟身后,夏伊喬應該是一位更為出色的藝術家。可惜,她將絕大多數時間花在了照料丈夫身上,自己這一生留下的畫作屈指可數,并且多是在海老休息時的間歇“見縫插針”創(chuàng)作的。此次展覽讓人們難得一睹夏伊喬的20多幅畫作,其中不少作品與并置展示的海老作品呈現出丹青應和、琴瑟和鳴的趣味。

比如此次展出的劉海粟國畫 《梅園雪圖》與夏伊喬國畫《無錫寫生》,都是他們1956年赴無錫梅園寫生時畫下的。盡管前者為豎構圖,畫中只繪兩人,后者為橫構圖,以一群游客入畫,梅園的念劬塔卻不約而同成為各自畫面的點睛之筆。又如劉海粟油畫《春暖農忙》與夏伊喬油畫《江南村莊》,是他們1963年到浙江多地寫生時創(chuàng)作的。劉海粟將畫筆聚焦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田間場景,夏伊喬在畫布上鋪展開江南村莊的恬靜與安寧。1976年兩人在太湖黿頭渚寫生時,也留下一組幾乎是同樣場景的油畫。

夏伊喬甘愿為劉海粟擱下自己的畫家夢,無怨無悔地付出。劉海粟則將對夏伊喬的深情藏在了自己的畫作中。且看此次展覽中的劉海粟國畫《看海聽松圖》。這是劉海粟與夏伊喬一起到海門寫生,即興所畫。只見畫中賦詩:“夜誦義山似有得,朝暾溶入深情墨,海濤最識松貞烈,頌爾無言經百劫。一九八二年二月攜伊喬游海門,看海色,聽松風,盡情揮毫,回首疇昔,感懷難遏,乘興寫真,劉海粟,年方八七?!碑嬛?,那位寫生者就是夏伊喬,詩中,劉海粟自比“海濤”,將夏伊喬比作“青松”,對愛妻的贊譽之情溢于畫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