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重器兮甲盤亮相西泠春拍 這件國寶當年從宮廷落入民間竟被用作“餅爐”
銘文
兮甲盤
2017西泠春拍上海巡展日前在靜安希爾頓酒店舉行。存世唯一南宋宮廷舊藏西周青銅重器“兮甲盤”的亮相,引起眾藏家的高度關注。這件國之重器流傳有序,經專家鑒定,這是已知國內拍賣市場中字數(shù)最多、級別最高、分量最重的青銅器。有趣的是,這件國寶級器物在元代流落市場時,被官吏李順甫買回,其家人竟然將盤圈足打掉,制成了烙餅的煎鍋,后來幸虧被元代宰相、大書法家鮮于樞發(fā)現(xiàn)收藏,才得以保護下來。國學大師王國維對它贊賞有加:“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
這件輾轉數(shù)百年后失而復得的國之重器亮相7月15日在杭州舉行的西泠春拍,有專家預測,有望書寫青銅器拍賣新的傳奇。
兮甲盤原主人為“中華詩祖”
兮甲盤是漢代到宋代期間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唯一流傳至今的瑰寶。其高11.7厘米,直徑47厘米,敞口淺腹,弧底,下原有圈足。外置雙附耳,耳與盤壁有細柱支撐。盤是盛水器,用于宴饗之前的沃盥禮。
依據(jù)傳世文獻,器主兮甲就是尹吉甫,兮是氏,甲是名,字伯吉父。他不僅是西周大政治家、大軍事家,還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采集者和編撰者,被稱為“中華詩祖”。
銘文價值堪與《尚書》媲美
兮甲盤銘文133字,為國內拍場銘文字數(shù)最多之重器,記載中央王朝西周倒數(shù)第二王周宣王的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齊備,史料價值極高,堪與《尚書》媲美。該銘文對于研究西周官制、戰(zhàn)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銘文反映了四點內容:一,兮甲跟隨周王北伐匈奴獲勝。較兮甲盤稍晚幾年的另一件青銅盤“虢季子白盤”,同樣記錄北伐之事,是國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二,兮甲治理南淮夷,維護了王朝東南邊疆的穩(wěn)定。三,兮甲監(jiān)督貢賦,規(guī)范商貿,嚴明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臣,開啟了西周中興。四,南淮夷向周的進貢主要是絲織品,線路自黃淮到陜西,是早期的“絲綢之路”。
流傳有序著錄讓人震撼
這件器物的遞藏也是絕無僅有。在宋朝濃厚的金石學氛圍下,兮甲盤被收入南宋宮廷,南宋末年戰(zhàn)亂流落民間,被元代官吏李順甫發(fā)現(xiàn)。
后來,元朝宰相、大書法家鮮于樞在他的僚屬李順甫家里發(fā)現(xiàn)了這只盤子,他在《困學齋雜錄》中關于這件周伯吉父盤有如下記錄:“行臺李順甫鬻于市。家人折其足,用為餅爐。予見之乃以歸予?!滨r于樞細心考察,斷定是古代器物,于是將盤收藏。
在鮮于樞之后,又經數(shù)代名賢收藏傳遞,清初被收入清河保陽官府,直到清末輾轉至大收藏家、鑒賞家、著名學者陳介祺之手。隨后,兮甲盤不知下落,從此只能從陳介祺、吳大澂等人遺留的拓片上看到盤的圖案和銘文。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的著錄讓人震撼。自宋代出現(xiàn)以來,歷代學者藏家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南宋初年即有著錄,目前可查著錄至少達百次以上,重要著錄有宋代張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代鮮于樞《困學齋雜錄》、元代陸友仁《研北雜志》、清代陳介祺《簠齋藏古冊目并題記》、清代吳大澂《愙齋集古錄》 以及近代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