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紅色往事到時代篇章 ——中國作協(xié)“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活動江西、廣東行綜述
來源:文藝報 | 范黨輝 周茉  2017年07月21日06:35

一張張掛在忠魂堂里革命英烈的黑白照片,一排排鐫刻在紀念碑上數(shù)以萬計的仁人志士的名字,就是一首首英雄贊歌、一部部革命史詩、一段段光輝歲月。從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到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從銅鼓、永新,到井岡山會師;從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到黃浦軍校舊址……整整8天,密不透風的行程,馬不停蹄的采訪,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鮮活生動的紅色往事,令中國作協(xié)“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團作家們一次次久久駐足,陷入深思……

為緬懷英烈、銘記歷史,以文學的形式傳承紅色基因,感受90年來的時代巨變,7月9日至16日,由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閻晶明率隊,“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采訪團作家一行20余人,從八一起義發(fā)生地江西南昌出發(fā),先后赴人民軍隊初創(chuàng)時期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fā)生故地進行深入采訪,以文學的名義尋訪歷史,肩負作家使命關切現(xiàn)實,聆聽人民心聲,連接人民情誼,把握時代脈搏,期望用手中之筆和心中之愛,譜寫動人時代篇章。

馮秋子、李春雷、荊永鳴、張梅、鮑十、鐘求是、敕勒川、阿袁、李美皆、馬蕭蕭、李駿虎、王凱、楊帆、呂錚、石三、琴律等來自全國15個省份的20多位作家參加了此次活動。在他們當中,既有專業(yè)創(chuàng)作者,也有自由撰稿人;既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實力派,也有創(chuàng)作活躍的文壇“70后”、“80后”;既有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文學作家,也有富有無限潛能的青年網(wǎng)絡作家。無論小說家、詩人、報告文學作家,所有成員從主題活動一開始就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采訪活動中。每一天的行程,每一處歷史遺跡,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都有自己獨特的關注焦點,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收獲。

采訪團在講解下參觀三灣改編紀念館

采訪團與何繼明將軍親切交談

不忘初心,以文學形式走進歷史現(xiàn)場

當采訪團到江西省永新縣革命舊居參觀時,巧遇一位名叫何繼明的長期做義務講解員的老將軍。當?shù)弥龅搅艘蝗鹤骷視r,何老激動地表示,自己的父親李立是一名老紅軍,也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老人主動要求帶領作家們在永新進行采訪。采訪團作家們深受感動,大家紛紛表示,何老與其父親的事跡是寶貴的文學資源,正因為有作家的書寫,歷史才得以化為厚重的文字被長久銘記。他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值得大家用筆和愛來不斷頌揚。內蒙古詩人敕勒川說,進步的革命思想與堅毅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今后要用詩歌向中國革命歷史致敬。青年小說家楊帆說,自己創(chuàng)作當代題材作品,常聚焦于城市小人物茶杯風波。經(jīng)過對歷史革命遺跡的走訪,她感受到過往歲月的波瀾,尤其是個人在革命風浪中的壯烈、時代對個體命運的改寫,令她深受震撼。她希望自己寫出能夠稱之為“偉大”的作品。

作家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認真閱讀史料

采訪團走進黃洋界歷史遺址

作家們走訪毛澤東舊居

銘記歷史,用理想信念挖掘紅色故事

7月12日,采訪團作家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舉行莊嚴祭奠儀式,致敬為理想信念英勇犧牲的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陳列室和忠魂堂,作家們仔細端詳革命先烈的照片,觸摸鐫刻在墻壁上的每一個名字,進一步加深了對井岡山革命老區(qū)的認識。采訪團一行走訪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黃洋界哨口、毛澤東同志舊居等革命遺址,一路走來,作家們真切感受到井岡山精神的強大力量。作家們表示,文學工作者要自覺從中汲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創(chuàng)作出更多閃耀著紅色光輝,深入時代、關注現(xiàn)實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評論家李美皆說,無論時代如何遷延,先烈們?yōu)槔硐氆I身這一點是永遠值得后人尊敬的,他們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此行讓她對于理想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思考。通過對革命歷史現(xiàn)場的實地探訪,作家們也對紅色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報告文學作家李春雷說,歷史的驚濤駭浪固然宏大,但其中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又都是豐盈的、具體的、復雜而真切的。文學要著力向人性深處挖掘,表現(xiàn)信仰與迷茫、鎮(zhèn)定與踟躕、勇猛與怯弱,這才是真正的、真實的紅色題材。

采訪團走進永新縣果蔬扶貧基地

扶貧攻堅,人民福祉是歷史最好紀念

在革命老區(qū),采訪團作家們還深入了解江西人民以井岡山精神為動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老區(qū)人民脫貧奔小康的動人實踐。在井岡山,作家們圍坐在一起,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井岡山等有關內容的專題教育片。在永新,作家們實地探訪農(nóng)民蔬果種植園,耳聞目睹了縣委縣政府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帶領全縣人民脫貧“摘帽”的有力舉措。在銅鼓,作家們采訪的最后一站是大溈山下省級貧困村永豐村的“精準扶貧”。近年來,永豐人實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脫貧策略,在“旅游+扶貧”的致富路上雄心滿滿。

從90年前的革命歲月,到今天脫貧致富的新篇章,作家們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從這紅色的土地、綠色的田野上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無比豐富的創(chuàng)作資源。用筆書寫,用情敘述,正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井岡山考察時指出的,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小說家荊永鳴動情地說,祈愿老區(qū)人民的明天更加祥和美好,老區(qū)人民的福祉,是歷史最好的紀念碑。

作家們來到廣州起義紀念館

采訪團參觀中共三大舊址

采訪團走進雅昌藝術文化集團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有源頭活水來

7月13日至16日,采訪團一行從江西革命老區(qū)來到廣州、深圳,繼續(xù)尋訪革命歷史遺存,并親身感受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的時代巨變。采訪團在廣州先后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起義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黃埔軍校舊址等地瞻仰拜謁、參觀采訪。7月15日,作家們來到深圳蓮花山頂,在鄧小平銅像廣場向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致敬。隨后,作家們訪問了研祥智能集團、雅昌文化集團、華強方特集團三家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采訪團一路從南昌、井岡山到廣州、深圳,從紅色革命到改革開放,大家的內心和天空的風云一樣激蕩。大家紛紛感慨,科技就是生產(chǎn)力。最開放的地方,最堅守傳統(tǒng)文化,也最有國際市場!當年的海濱小城已成為走在科技創(chuàng)新前沿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用文學之筆書寫深圳,就是書寫改革開放的輝煌篇章。

采訪團與江西作家代表舉行主題座談會,并聆聽黨史專家講授

采訪團與廣東、深圳作家代表舉行主題座談會

采訪團一行在白天采訪之余,分別與江西和廣東兩地作家舉行了兩場“迎接黨的十九大暨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主題座談會。會上,大家總結數(shù)天來一路尋訪紅色歷史的歷程,交流革命老區(qū)扶貧攻堅情況和老區(qū)人民生活變化,并就紅色題材創(chuàng)作、當下時代“文學何為”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江西南昌的座談會上,在江西省文聯(lián)主席葉青主持下,采風團一行認真聆聽了黨史專家的講授,對江西革命歷史以及我軍初創(chuàng)、發(fā)展到壯大的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深圳的座談會上,與會作家談到,經(jīng)過近40年改革開放,深圳不斷朝著現(xiàn)代化、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大都市邁進,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新的經(jīng)濟結構、社會群體催生了新的文化需求,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并亟待挖掘的文學經(jīng)驗,需要文學工作者不斷深入新的現(xiàn)實,表達嶄新的中國故事與中國經(jīng)驗。

一路走來,從井岡山到深圳灣,從代表革命犧牲的紅色到展現(xiàn)著城市發(fā)展進步的綠色、藍色,巨大的時空跨度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情震撼和思想激蕩。采訪團作家表示,正如革命前輩為信仰奉獻血汗乃至生命,當代文學工作者也應發(fā)揚理想之光,繼承先輩遺志,胸懷大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以文學為田地辛勤耕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創(chuàng)作更多精品力作。(范黨輝 周 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