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 2017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主論壇上,有學者提出此觀點
原標題:在昨天舉行的2017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主論壇上,有學者認為———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
■一方面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正在“追平”科幻想象,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科幻小說中的角色也正在從充滿星光的主角,變成一種思考世界的方法
“科幻正在成為撬動文學的一個支點,科幻作品已經開始改變許多作家的思維?!弊蛲恚?017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主論壇在黃浦江畔舉行,圍繞“地圖與疆域:科幻文學的秘境”這一主題,中外文學家和批評家展開對話。雖然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但是論壇嘉賓認為:科幻文學提出的問題,許多已超越了純文學領域,對文學創(chuàng)造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在新一代作家中越來越突出。
與此同時,中國科幻作家和作品的集群式出現,也讓參加論壇的海外嘉賓驚訝:“劉慈欣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當人類的未來成為書寫的對象時,中國科幻作家已經展現出在文學和哲學高度上思考未來的能力和自信。
科學預言只是科幻文學的附帶產品
科幻文學中,科學和文學的平衡正在向文學端傾斜。“純文學和科幻文學之間的界線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庇膶W評論家托比·利希蒂希表示??苹梦膶W的發(fā)展正在愈發(fā)變得文學化,一方面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正在“追平”科幻想象,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科幻小說中的角色也正在從充滿星光的主角,變成一種思考世界的方法。
科幻文學一度是科普和科學預言的主力,科幻文學先驅雨果·根斯巴克———雨果獎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科幻小說就是要把科學變成神話”。被看作“神話”的科學預言,在科幻文學初期并不少見,最有名的要數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在1869年發(fā)表的《海底兩萬里》中,他構想出一艘名叫“鸚鵡螺號”的潛水艇。他對潛艇的想象充滿細節(jié),涉及了材料強度、動力、綜合補給等諸多問題。據說凡爾納給后來的潛艇設計帶來了啟發(fā),于是,1886年英國建造的第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的潛水艇,以及1954年美國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水艇,都被命名為“鸚鵡螺號”。
然而,當下科幻文學的主角正在發(fā)生變化,科學預言少了,技術發(fā)展不再是小說中被膜拜的對象。中國讀者熟悉的《三體》,被許多海外學者認為代表了科幻文學的一種發(fā)展趨勢。《三體》中幾乎所有的科學手段都有現實理論依據,作者在小說開篇就以外星文明鎖死人類科技的手法,“砍倒”了小說中的“科技樹”,將科技發(fā)展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小說在“科技日常”的設定中推進。
從對科學崇拜,到反思科學帶來的問題,再到科學不再是產生問題或解決問題的唯一關鍵,英國作家理查德·摩根說,“科幻小說的人文磁場正在增強?!?/p>
冷靜理性的科學思考正在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
論壇嘉賓表示,科學的“冷靜”提問,正日漸滲透進入傳統(tǒng)文學領域。翻看論壇嘉賓的履歷,記者發(fā)現,許多科幻作家的出身“很科學”,比如英國作家保羅·J·麥考利是一名植物學家,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博亞利諾夫畢業(yè)于托姆斯克理工學院,更不用說西安交大內燃機專業(yè)的王晉康和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馮唐?!吧薄皶r空”“倫理”是這批科學背景很深的科幻作家,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
做客論壇的王晉康表示,科幻文學不是為“一個點子”而寫作,而是用科學思考人類的發(fā)展生存的本質,并用文學表達出來。他此前的 《生命之歌》講述了人類和“人工智能”機器人之間的矛盾,《豹人》 則涉及生物科技和社會倫理問題。相似的主題在 《海伯利安》 《安德的游戲》 等海外知名科幻小說中被一再書寫。弗拉基米爾·博亞利諾夫認為,強悍的理性與人文關懷兼而有之,科幻文學的發(fā)展讓人看到科學和神話、詩歌和哲學的融合,也讓業(yè)界看到了文學不一樣的溫度。
科幻小說中的理性思維,不僅會形成巨大的懸念,也會帶來戲劇效果。做客論壇的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說,比如,日本短篇小說家星新一的微科幻作品 《喂———出來》。小說的情節(jié)十分簡單:一天,地上出現一個洞,有人朝洞里喊:“喂———出來”,里面什么也沒有。然后人們開始將這個洞作為無底洞,把垃圾、秘密材料等等都扔進去,洞似乎永遠填不滿。直到有一天,天空中忽然傳來一聲: “喂———出來”??梢哉f這部微小說是一部關于“蟲洞”理論的硬科幻作品,但是對“蟲洞”沒有任何概念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平野啟一郎認為,科學本身可以在文學中成為一種美學因素,一些科學現象完全可以媲美文學想象啟發(fā)作家的創(chuàng)意。
“科幻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在很多方面都越出了純文學的領域?!弊隹驼搲闹u論家李敬澤表示,許多科幻小說,遠遠不只是一開始以為的通俗化類型化作品,它們正在為文學藝術提供新的觀念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