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用“匠人精神”打造傳世精品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李平  2017年08月29日09:19

8月16日,《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以下簡稱“大系叢書”)(第一輯)在上海書展首發(fā)。這是一套歷時5年完成的,旨在打造具有國家水平、世界影響的傳世精品。

“這是一張超級名片。”“大系叢書”藏族卷主編,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袁曉文說,“過去編寫民族文化的書籍,比較偏重學術性。這套叢書從策劃開始,就注重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結合,把學者語言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是一套編者與學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書。”

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大系叢書”以大文化的概念來闡釋各民族歷史文化,內容涉及各民族歷史源流發(fā)展、人文地理、文學藝術、經濟生產、宗教信仰、社會民俗、工藝制作、科學技術、民族旅游等。

在策劃之初,由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xié)會、上海文坊文化傳播公司共同策劃、組織的編輯團隊首先明確了叢書的體例,最終摸索出類似于雜志的編輯手法——對每個民族進行切片式的全景掃描。無論讀者翻到哪一頁,都可以較為輕松地了解這個民族的某個方面。

為了更好地汲取各民族研究者的智慧,編輯團隊走訪了內蒙古、新疆等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先后與40多個民族的專家學者、相關科研單位專家進行學科研討與座談,并聽取了國家民委、中國社科院等機構領導和專家的意見,邀請各民族卷的主編30余位,落實了近300位專家型的作者。預計全書完成,參與的專家人數(shù)將超過500人。

在編輯過程中,編輯團隊制訂了嚴格的編務流程:編前,編輯和每一位專家學者反復探討,在主編的引導下逐漸確立各卷的結構框架,篇章布局;每位專家來稿后,編輯認真地對內容進行修改潤色,力爭在學術表達轉化為大眾閱讀體裁的過程中做到言必有據(jù)、文必耐讀。

為了避免叢書像論文集一樣枯燥,編輯們充分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圖片、風物美景、歌音詩畫、地貌彩繪等多種形式,力爭呈現(xiàn)出各民族的研究成果。

紙媒與多媒體技術的巧妙融合

民族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大系叢書”首次實現(xiàn)了紙質媒體與數(shù)字媒體的有機融合,多維度、斷層掃描式地展現(xiàn)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專家視角、大眾表述,展現(xiàn)了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長卷。

為了讓紙質的書籍變“厚”,圖書中添加了大量圖片和音視頻資源,依托二維碼技術,讀者在閱讀中隨時可以和網絡鏈接,獲取更豐富的閱讀體驗。比如,當讀到《天之驕子——蒙古族》中有關蒙古族音樂的介紹時,讀者掃描書籍邊緣的二維碼,悠揚的馬頭琴樂曲便如約而至。這種邊緣知識援引的形式,打破了讀者在以往紙質書籍閱讀中正襟危坐、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力爭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手不釋卷”。

用手藝人的工匠精神來做“民族文化大系”,是編輯團隊的初衷和愿望。除了“大系叢書”,團隊還依托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學術著作數(shù)據(jù)庫”,已收錄來自專家學者的近3000冊學術專著,收錄音視頻和相關圖片資源近千條。

編輯團隊還開通了微信平臺,使叢書的內容以零散的信息傳播,方便讀者碎片化閱讀。微信平臺取名為“美民”,借用了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旨在傳播民族的風物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