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尋找張展》:擺渡靈魂的自我救贖
來源:《人民文學》 | 袁姣素  2017年09月21日08:56

從孫惠芬的長篇小說《尋找張展》中,我還是頭一次聽說“交換媽媽”這個角色,正是這個新鮮的詞匯吸引我一口氣讀完這個長篇。我很想知道什么是交換媽媽,而交換媽媽又是干什么的,難道媽媽可以交換,又或者是一種職業(yè)?

待我讀完這個小說,從尋找張展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個90后的孩子左突右沖的成長上的精神磨難,里面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學說令人頭皮發(fā)麻,就連“媽媽”這個血濃于水的稱呼,都可以用上“交換媽媽”,都可以從關(guān)系中被二次利用,真的是讓人目瞪口呆的。作為90后獨生子女的代表,張展又是以權(quán)力傾軋、以愛被傷害的典型。所謂的交換媽媽,也就是相互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交換媽媽那里去讀書,在另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交換媽媽照顧生活,包括以后在這個城市以交換媽媽的社會資源安置工作,等同于一種權(quán)力與利益的交易。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中,我們看到各種問題的發(fā)生,解析生活的真相,時刻準備著接受精神裂變。

小說的敘述簡單,作者擅長場景中的心理描摹與性格塑造。小說上部是尋找張展的動機,下部以張展的書信為心靈獨白,以一個空難事故與自己作品的機緣巧合為契機,以兒子托“我”尋找他的高中同學張展為線索,以發(fā)現(xiàn)張展居然還有個“交換媽媽”為懸念……推動故事情節(jié),讓我們一步步走近張展,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然后發(fā)現(xiàn)一場令人震撼的精神自救,以及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命運遭際。

張展出生于干部家庭,從小就被權(quán)力欲望綁架,媽媽林小放,又是個終生向往和追求權(quán)力的虛榮女人。譬如,張展在家里烙了土豆餅,被媽媽指責為鄉(xiāng)村人留戀窮日子、窮滋味。尤其過分的是:他的小表姐夢梅遭遇車禍死亡,卻被他家人殘忍地掩蓋真相,大人們編造謊言,要求大家統(tǒng)一口徑,對外必須說“是夢梅走錯了路自己撞的車”,之所以要這樣隱瞞真相,就因為“出事的車上拉的是咱縣最大的官兒,他直接管著你的爸媽,你爸媽都是政府干部?!痹趶堈沟耐昀?,只有夢梅照亮他灰暗的心靈,給他溫暖和力量?,F(xiàn)在夢梅死了,他還被要求撒謊,這對張展的幼小心靈來說,是血淋淋、無法愈合的傷口。于是,他開始逃學、叛逆、反抗,厭惡父母的官論做派。他認識了小偷月月,他看黃色錄像帶,他跟流浪兒一起混。后來,他被送到了交換媽媽那里的城市上學,拒絕她給聯(lián)系的工業(yè)大學而去學美術(shù),甚至還竟然與大他八歲的發(fā)廊妹斯琴鬼混……在交換媽媽眼里,張展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混混。張展畢業(yè)后,交換媽媽又動用關(guān)系把他弄到建筑設(shè)計院,他還是不去,自己選擇了智障學校。張展身體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眉眼不但開闊,還有一個蒜頭鼻子,鼻子下方厚厚的嘴唇向外翻翹,有一種原始的野性——”生活中的不斷失去:夢梅、月月、黑臉男孩……讓張展開始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

按照個性的發(fā)展,張展的成長經(jīng)歷足以讓他墜入墮落的深淵,而難能可貴的是,他終究獲得了自我救贖。父親的空難離去,勾起了他對父親的強烈思念。他開始畫水草、小魚和小蝦,用這些生命的征象祈求父親的靈魂有所歸宿。他去醫(yī)院做了一名大學生志愿者,零距離接觸那些瀕臨死亡的絕癥患者,最終,他跳出了精神崩潰與價值坍塌的泥潭,在顛沛流離的人生中開始了新的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