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兒童文學:無愧于生活的饋贈
來源:文藝報 | 李東華  2017年09月29日06:58

在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中,少兒類圖書有《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毛澤東》《花兒與歌聲》《布羅鎮(zhèn)的郵遞員》《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四部。四部作品體裁各異,有理論普及讀物、長篇小說,也有童話,內(nèi)容也互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當下孩子生存狀態(tài)的熱情關注,對他們精神成長的深切關懷。

《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毛澤東》的作者韓毓海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這本書是他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深情凝視和睿智解讀。他用淺顯易懂且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以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還原了真實可親的毛澤東形象,把一代偉人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和深邃浩瀚的思想與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拉得很近。有人說過,讀懂了毛澤東,才能讀懂中國,的確,這部作品讓我們在對毛澤東偉岸身影充滿敬意的回望中、在對我們的精神血脈的追溯中,激發(fā)和確認了我們對國家和民族未來命運的自信以及為它不懈奮斗的勇氣。

孟憲明的《花兒與歌聲》是一部描寫當下鄉(xiāng)村少年兒童校園生活的長篇小說。它是對默默扎根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對留守兒童和鄉(xiāng)村教師之間真摯情意的禮贊,也有對當下鄉(xiāng)村教育狀況的真切觀察和思考。這部小說有很多活潑生動的故事,比如男生范大強為了讓失明的妹妹認字,就用泥巴捏字。比如音樂老師高虹,因為學校里缺數(shù)學老師,于是她又兼教數(shù)學課,她把很多音樂的方法用在了數(shù)學的教學中。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做法,讓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鄉(xiāng)村學校師生,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艱辛時,不是消極的逃避和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作者對弱勢群體沒有那種通常會有的居高臨下的憐憫的姿態(tài),相反,他寫出了這些農(nóng)村孩子在粗礪的生存境遇中的自尊、倔強、自立、智慧的個性。所以,這部小說并沒有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但它的基調(diào)仍然是明亮和溫暖的,給人以向上的力量。我想這是緣于書中的人物從來不肯讓自己陷入怨天尤人的泥淖而無法自拔。他們往往會用對他人的同情和愛來抵抗命運加在他們身上的痛——這群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但這并不影響在他們看到小河干涸了,魚兒們要渴死的時候,齊心協(xié)力找來了水救助小魚。他們接受別人的援助也援助別人,這種通達、樂觀的性格讓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鄉(xiāng)村孩子新的精神風貌。此外,作者還融入了很多首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民謠,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這部作品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質(zhì)。

在董宏猷的《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女孩和爺爺奶奶住在騰格里沙漠的邊上,爺爺是位治沙模范,由于常年在風沙中吃飯,爺爺?shù)难例X就比普通人磨損得厲害,于是他的牙齒一顆一顆全掉了。小女孩做了一個夢,在夢中她沿著爺爺防風治沙走過的路,一顆一顆找到了爺爺丟失的牙齒。從這篇《爺爺?shù)难例X》可以看到這部作品的整體風貌:孩子的夢并不是無根的,他們小小的、單純明澈的夢想,很可能是和一個時代甚至一個民族宏大瑰麗的夢想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的夢也能折射出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前行的身影。董宏猷通過長期深入廣泛的采訪,通過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去聆聽、去捕捉、去感受,最終采擷到了各個不同民族的孩子心底盛開的中國夢的花兒。他的寫作準備是那么艱苦而漫長,這是一種笨拙的然而卻又是最扎實有效的方式,這部作品就是生活給予一個寫作者最好的饋贈吧。

《布羅鎮(zhèn)的郵遞員》是一部童話。但是里面的細節(jié)以及它所傳達出的理念依舊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指向。小鎮(zhèn)少年阿洛勤快而善良,他的夢想是成為一位郵遞員。在他的努力下,原本隔閡很深的小鎮(zhèn)居民和森林里的動物居民消除了誤會,彌補了裂痕。阿洛傳遞的不只是信件,在人和人之間,在人和動物之間,他傳遞的是愛、同情和信賴。這種向善向美的理念,這種渴求心與心之間的溝通,渴望友情與關愛,應該是人類永恒的心聲,同時,也是這個時代的人們,是你我他,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共同渴盼。因此,這部幻想類的作品,它字里行間涌動的仍然是對世道人心的溫暖撫慰。比如那只孤獨寂寞的獾,他自己給自己寫信,以求能夠讓阿洛多多來送信,為自己找到一個聽眾,聽他源源不斷地講故事。你可以說獾是空巢老人,是留守兒童,其實它也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某個角落,這個角落永遠空空的處于等待的狀態(tài)。值得一提的還有,《布羅鎮(zhèn)的郵遞員》的作者郭姜燕是位新人,能從眾多的好作品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因為作品本身的實力,一方面也能看到這個獎對新人的提攜和扶持。

關注現(xiàn)實,默默探索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可能路徑,努力向著當下的孩子內(nèi)心深處靠攏,是當前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很重要的走向。除了這幾部在這一獎項中的勝出者,還有很多的創(chuàng)作者的努力一樣值得贊賞。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種方式:深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對他們進行持久而耐心的觀察。這四位獲獎者的身份都是或曾經(jīng)是老師,這或許是個巧合,或許也說明了熟悉孩子的生活才能在為孩子寫作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