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來源:中國民族報 | 艾克拜爾·米吉提 (哈薩克族)  2017年10月20日15:13

天下著蒙蒙細雨,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組織的少數(shù)民族人士考察團一行,來到云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碑前,在紅色廊柱的亭子下,與當年受到毛主席接見的哈尼族老人方有富相見。老人家是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者中健在的三位老人之一,今年已經(jīng)87歲,白須飄胸,滿面紅光,精神矍鑠,身著哈尼式黑紅相間坎肩,胸前佩戴一排勛章,格外引人注目。

立于碑前,方有富回憶起60多年前的往事。

1950年國慶觀禮前后,來自寧洱專區(qū)的53位少數(shù)民族代表先后四次受到毛主席接見。那一年,方有富正好20歲。

早在這一年的七八月間,根據(jù)上級指示,為增進邊疆各民族對祖國的了解、消除民族隔閡、增強民族團結,西南局就開始組織少數(shù)民族赴京觀禮團,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慶典。那時,云南邊疆地區(qū)匪患頻仍,國民黨殘余尚未完全肅清,飽受國民黨政府欺壓的少數(shù)民族,本能地對政府存有疑慮。他們對黨的方針政策尚不了解,不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究竟要怎樣為人民服務,所以,對千里迢迢到北京去,他們心里并沒有底,不敢離開自己的那方土地。

當時,瀾滄縣竹塘區(qū)區(qū)長龔國清和劉有興前去地處中緬邊境的西盟邦箐佤族頭人拉勐那里做工作。拉勐懷疑政府是在用調(diào)虎離山計,便以佤族人不出遠門為由拒絕。龔國清和劉有興耐心地多次上門開導,拉勐這才松口說,要我去可以,但要答應三個條件:一是要劉有興陪同一起去;二是要龔國清兒子作為人質(zhì)抵押;三是時間最多4個月,還要1000斤鹽巴、100件土布。

那時佤族地區(qū)還盛行獵人頭祭祀的習俗,把自己的兒子留作人質(zhì)是很危險的,但為了完成好組織交給的任務,龔國清答應了拉勐的條件。

經(jīng)過反復宣傳動員,部分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士走出家門、走出深山;還有少數(shù)頭人不敢親自去北京,就派子女、親屬或親信去。8月,34名少數(shù)民族頭人及其他代表共53人,終于走出云南邊疆地區(qū),前往首都北京參加國慶一周年觀禮。此舉是歷史性的一步——他們將親眼目睹領袖風采,聆聽毛主席的諄諄教誨,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博大胸懷。

由于地處邊疆、交通不便,還要避過殘匪騷擾,寧洱專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代表趕到昆明時,已經(jīng)是9月下旬。9月29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派出軍用飛機,將這53位代表從昆明接到重慶,并于翌日送抵北京。

9月30日,代表們剛剛下榻在東城椅子胡同招待所,就接到通知:周總理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各民族代表團和中外來賓。寧洱專區(qū)赴京少數(shù)民族觀禮團的拉勐、召存信、李保、蘇里亞、黃窩梭等幾位年長的代表和隨行人員應邀出席宴會。

宴會上,寧洱專區(qū)代表們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敬酒。拉勐身著佤族服飾敬酒時,毛主席見他長得比較黑,就問,這位兄弟是什么民族?翻譯李曉村說:“主席,他是還有獵人頭祭谷習俗的野卡佤族?!?/p>

10月1日,代表們被安排在天安門左側(cè)觀禮臺上觀看國慶閱兵式。當天,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受檢閱的陸??杖婈嚾輾鈩萑绾?。工人、農(nóng)民、學生隊伍一隊接著一隊,藝術家們載歌載舞,口號聲此起彼伏。這種全國人民大團結的空前景象,讓各族代表激動得熱淚盈眶。

10月3日晚,毛主席在懷仁堂接見各族代表。代表們相繼將本民族最珍貴的禮物獻給毛主席。傣族代表召存信、刀世勛、刀承宗、刀卉芳等獻上了金傘、貝葉經(jīng)、勐海沱茶、傣族婦女服飾;佤族頭人拉勐敬獻了三代祖?zhèn)鞯乃筘狻?/p>

毛主席接過梭剽握住拉勐的手說,聽說你們民族有砍人頭祭谷的習俗,可不可以不砍人頭,用猴頭來代替?

拉勐回答說,用猴頭不行,用虎頭倒可以,但老虎不好捉。

毛主席說,這事由你們民族商量辦吧。

從此,佤族不再用人頭祭祀了,而是用牛頭?,F(xiàn)在,剽牛也只是在重大節(jié)慶活動中才舉行。一個民族的風俗,靜悄悄地翻開了新的一頁。

最后一次接見時,毛主席親自為每位代表贈送了毛呢衣服、帽子、褲子、鞋子、襪子、牙刷牙膏、口缸等物品。離開北京,代表們又去了天津、南京、上海等城市參觀考察。

11月22日,代表們回到重慶,受到鄧小平的歡迎。鄧小平說,這次代表們到北京感受了新的年輕的中國,也看到了老解放區(qū)一年來的成績。這個成績說明,國家的力量比幾千年來任何時候都不知道強大了多少倍。全國四億七千五百萬人民團結在毛主席周圍,像一個人一樣。這是各民族團結的力量,這是真正的力量。鄧小平希望,代表們把看到的,以及毛主席及各位首長的指示帶回去,告訴各民族的同胞們,團結在毛主席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圍,開始新的生活。

少數(shù)民族代表激動地說,我們回去一定要把親身經(jīng)歷告訴家鄉(xiāng)的人,要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把家鄉(xiāng)建設好。

12月26日,寧洱專區(qū)少數(shù)民族赴京觀禮團代表返回家鄉(xiāng)。翌日,寧洱專區(qū)第一次民族代表會議舉行。來自當時全區(qū)15個縣的26個民族(含支系,經(jīng)民族識別實際是13個民族)的頭人、首領、各族各界代表及專區(qū)黨政軍領導300余人歡聚一堂,在“團結對敵、團結進步、團結生產(chǎn)”的指導思想下,共商民族團結大事。

會上,佤族頭人拉勐和拉祜族代表李保提出建議:為了大家永遠團結不變心,要舉行剽牛、喝咒水儀式,并在剽牛場立一塊大石碑,在石碑上刻寫誓言,刻上各民族代表的名字,以示不忘。以后誰要鬧不團結,就要他賠出石碑重的銀子。

1951年元旦,寧洱區(qū)在寧洱紅場召開了千人大會,舉行隆重的剽牛盟誓儀式。由代表們一致推舉的西盟佤族頭人、赴京代表拉勐進行剽牛。剽牛后,拉勐高興地拍著手高呼:共產(chǎn)黨、毛主席領導定了,團結會搞好。這時,全場齊聲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

接著,拉勐便將大紅公雞的雞血滴在一大碗酒里,代表們各自刺破大拇指將鮮血滴在雞血酒里,深深地飲上一口——這便是喝咒水。然后,他們莊嚴地宣誓:“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寧洱區(qū)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

宣誓畢,48位自愿簽名的代表,用傣文、拉祜文、漢文莊嚴地在民族團結誓詞下方簽上自己的名字,落款“寧洱區(qū)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當天,渴望團結的人們就把誓詞雕刻在石碑上,樹起了“民族團結誓詞碑”。

此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和在邊疆取得偉大勝利的證明,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

我們看到,碑文下方第二行第二個漢文簽名便是方有富。此時此刻,淅淅瀝瀝的雨還在亭外下著,老人家站在碑前講述著當年的歷史,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臉上漾滿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