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
一個加強連,怎么忽然不見了?
一
……那一年,白楊河墾區(qū)獨立師師機關(guān)食堂好長時間沒沾葷腥。到了那個月,記得好像是九月,居然在一周內(nèi)連著吃了兩回大肉。這讓同志們的情緒陡然高漲起來……
但,誰曾料想,到月底二十六、二十七兩天卻接連發(fā)生兩起大事。先是二十六日。造反派群眾組織“紅色近衛(wèi)軍”出動一百來個戰(zhàn)斗隊員,三輛解放牌卡車,到擔負武裝值班任務的一七零三連“索要武器”。哨兵勸阻不住,向天鳴槍警告也不成。那幫人繼續(xù)開起車往里沖。這時,不知是誰又為了什么,突然扔出一顆手榴彈,炸死零三連一位副連長。重傷該連一名排長和一名女職工(該連連長的家屬)。嗣后引發(fā)重大沖突。造成重大傷亡。群眾組織方面,死十四人(其中七人為十五六歲的中學紅衛(wèi)兵)。傷八九人。事發(fā)后第二天,即二十七日中午,師武裝處值班參謀夏得福剛從機關(guān)食堂打飯回來。一份油乎乎的蒜燜扁豆。一碗清湯寡水的西紅柿蛋花湯。兩個剛出籠的苞谷饃倒插在那根“疤痕累累”的銅勺把上。晚霞強勢地擠進斑痕累累的窗框。他剛走到值班室門口,電話鈴就是在這一刻響起來的。而且響得著急。他趕緊撩起拴在褲腰襻兒上的那個鑰匙串兒,揀出那把長柄大頭鑰匙開門,才得知打電話的是二管處武裝科值班參謀孫守志——那個個頭比他老婆還要矮一截的老轉(zhuǎn)業(yè)兵。老孫在電話里呼哧帶喘地報告:一七零三連不見了,整個連隊,連帶家屬娃娃,跡近三四百口人,“窩……窩……全都不見了咧”。
夏得福一愣。
一七零三連是個武裝加強連。各方面——包括人員、武器以及領(lǐng)導班子配備等,不僅在全獨立師,就是在全墾區(qū)整個武裝值班系統(tǒng)中都要算是最強最齊全的。它坐落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卡拉庫里荒原,正對著著名的昆岡老風口。雖說離國境線還有百十公里,但這里“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西線一旦有戰(zhàn)事,它和其他幾個同樣駐守在卡拉庫里的重裝值班連隊必須擔負起協(xié)助現(xiàn)役野戰(zhàn)部隊在老風口阻擊敵方坦克集群的重任。敵人只要突破了老風口這道防線,再往東侵,數(shù)百公里一蕩平泱。他們就有可能長驅(qū)直入直搗我省會城市。到那時再要攔截,就得付出加倍甚至多倍的代價。為此,特地給它配備了反坦克用的三七戰(zhàn)防炮和四○火箭筒,至于那些常規(guī)的步兵武器,如班用機槍、沖鋒槍等一應俱全。只是戰(zhàn)士使的步槍和現(xiàn)役部隊使的比起來稍嫌老式了一點,還是“二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紅軍用的那種蘇式七點六二口徑步騎槍,但都實兵實配到了每個戰(zhàn)士手中。這槍“年歲”是大了一點,但精度高。威力大。彈藥充足。好使。管用。除此以外還配備了幾門八二迫擊炮。這樣的重裝水平,在全墾區(qū)各武裝值班步兵連里,絕對是拔尖兒的。甚至要說是“絕無僅有”,或少有。特別要說一說的是那個四○火箭筒。拿幾十年后今天的眼光看它,它的確不算個啥了。但在那忽兒,算是步兵手中反坦克的最新式的精良武器?,F(xiàn)役野戰(zhàn)部隊也剛配備到步兵班。另外還要說到,這個一七零三連還種著五六千畝小麥和苞谷(一般不給武裝值班連隊下達棉花種植任務。因為種棉花太費功夫。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搞軍訓和在必要時執(zhí)行某些軍事任務)。為此,還給他們配了一輛鏈軌式拖拉機和兩三輛輪式拖拉機,一個機務排做技術(shù)支持。還讓他們兼管著二支渠上好幾個重要的閘門。東去十來公里,又逼近紅山煤礦。礦上好幾個勞改中隊監(jiān)押著一二千名正在服刑的重刑犯。這樣一個切切實實擔負著“屯墾戍邊”和“維護地方治安重要使命”的連隊,居然突然間……全不見了!
雁過留聲。雨去濕衣。怎能就這么悄無聲息地“不見了”?
可能嗎?
夏得福不信。略略地呆站了一忽兒。下意識地端起湯碗小啜了一口,卻又立馬警覺到,這裉節(jié)兒咋還能分心去喝這雞巴玩意兒?混不吝吶!便趕緊撂下湯碗,對著送話器追問:“武器呢?”大老孫忙答:“武……武器……窩……窩也不見了咧?!钡淦鲙斓拈T倒是鎖得好好的,只是里頭全搬空了。連師武裝處寄存的那二十箱反坦克手雷也不見了。瞬間,一股冷汗便從夏得福那單薄而修長的后脊梁上涌出,立馬溻透了他那件領(lǐng)口和袖肘上已經(jīng)打過仨倆補丁的白夏布襯衣。他趕緊去翻看值班電話記錄。自打“文化大革命”在大江南北轟轟烈烈展開,中央就下過一道死命令:運動期間,但凡要調(diào)動或移動一個連以上(含一個連)兵力的,必須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除此以外,任何人任何組織都無權(quán)調(diào)動和移動一兵一卒。但看值班記錄,本師任何人都沒接到過中央軍委下達的類似命令。它怎么就擅自行動了呢?而且還帶走了全部武器彈藥。更為嚴重的是,事前不請示報告。事中和事后更沒留任何口信或便條,向上級首長報告說明自己的去向。整個兒鬧了一個完完全全的“不知去向”。
整整一個重裝加強連啊!而且頭一天還在那兒發(fā)生過“嚴重流血沖突”。
咋回子事?!
夏得福趕緊追問:“情況屬實?”電話那頭,孫參謀則憋紅臉更大聲吼著回答道:“我和劉科長剛從零三連駐地回來咧。窩還敢瞎報?真是不想干了咧還是咋的咧??。 ?/p>
“那么……情況屬實啰?”
夏得福在電話機旁一下子呆住了。
二
幾分鐘后,獨立師臨時黨委幾位在家的常委便急匆匆趕往常委會議室。
臨時常委會使的還是原黨委常委會使的那個會議室。它設(shè)在師第一招待所。獨立師師部一共有三個招待所。這第一招待所專門接待地師級以上高干,所以也被簡稱為“高招”或“一招”。這么稱呼它,當然也表示“它的裝潢和陳設(shè)都很高檔”、“在當?shù)乜伤闶鞘浊恢浮薄?/p>
其實把它跟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全國各地風起云涌般拔地而起的那些五星級賓館和超五星級迎賓館、國賓館等“大牌”“大巫”們來比,它連個“小牌”“小巫”都算不上。因為說到底它也就是一幢普普通通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三層小樓。那忽兒之所以能被人如此高看,除了它接待的人不一般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那時候,整個墾區(qū),絕大多數(shù)職工都還住在土塊房里。那些土房都是用樹棍、葦把子和不經(jīng)窯燒、只是曬干了就用的土坯搭建起來的。有一部分職工還住在鼴鼠洞式的地窩子里。這些土塊房的窗戶洞上多數(shù)糊的是廢舊化肥袋袋子。晚上點的還是煤油燈?!按舶濉币彩怯萌敯炎踊蚣t柳把子替代。“床架”更是用土塊壘起。屋里再拉上根生銹的鐵絲。鐵絲上撂幾件舊衣服和一條皺了巴唧黑了巴唧的毛巾。屋子一角的空肥皂箱上放著半袋苞谷粉和幾棵大白菜一小堆土豆……這幾乎就是他們?nèi)康摹凹耶敽蜕钤O(shè)施”了。而相比之下,這幢小樓不僅磚砌,房間里還鋪著地板,擺放著成套的制式家具。窗戶上安的是雙層玻璃。在常委會會議室的窗戶上還掛著墨綠色的金絲絨窗簾。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時供電。走廊里鋪著純手工織成的新疆喀什特產(chǎn)羊毛地毯。相比之下,它的“高檔”不言而喻。
其二,由于當年墾區(qū)整體的規(guī)劃設(shè)計,包括農(nóng)田水利、道路交通、居民點布局等都沿用了蘇聯(lián)專家提供的圖紙,這個原本挺普通的三層小樓也毫不例外和墾區(qū)眾多公事用房一樣,在外形上也帶上了一些“蘇俄”建筑的特色和風格。比如:都有個深藍色或墨綠色的鐵皮大屋頂。明黃色的外墻。天藍色的窗欞格兒……特別是小樓門前那個前出的拱形雨檐,用四根鼓肚子的橡木柱子支撐起,檐面全部裝飾著花紋繁復的鑄鐵條。走近這樣的一個雨檐,你常常會忍不住覺得,從正面那扇厚重的雕花門樓里即將走出來的一定會是果戈理筆下的那個老年地主或契訶夫筆下那個年輕的套中人。也可能是托爾斯泰筆下那個肥胖不堪、行動遲緩卻又聰明睿智決策果敢的庫圖佐夫?qū)④娀蚨嗲樽詰偾矣置\多舛的貴婦安娜·卡列尼娜……再加上門廳地上那幾何圖紋水磨石、房間里深褐色油漆木地板、整套制式家具和笨重高大卻又氣勢軒昂的俄式圓筒狀鑄鐵取暖爐,以及上邊已經(jīng)提到過的全羊毛手工地毯、雙層玻璃、墨綠色金絲絨窗簾,等等等等……
再加上它還擁有一個相當寬敞、差不多有兩三個籃球場那么大的院子,并被一條寬達三十米的林帶拱圍著。林帶里栽有九行加拿大闊葉楊。每棵都有三四層樓那么高。三四十公分粗。
再加上頭頂上那一方藍得讓你心碎的天空——為此,它整體所呈現(xiàn)出的就絕不只是一種遙遠的靜謐,還必定有一份兒固有的威嚴和莊重。所以,在那些年里,不管你去跟誰打聽,即便去叩問那曾千百萬次掃蕩過整個卡拉庫里荒原和昆岡大戈壁的干熱旋風或西伯利亞寒流,它們也一定都會把雙手安放在胸脯前,虔誠地低下頭,同時多少帶著一點敬畏之心告訴你,在那個曾經(jīng)讓無數(shù)志士仁人心甘情愿來到這一片亙古荒原上流血流汗開拓未來的歲月中,在這方圓一二百公里范圍之內(nèi),這幢小樓的的確確要算是一個“最高檔次”、“首屈一指”,也曾令無數(shù)拓荒者無數(shù)次贊嘆感喟并向往過的“頂級”建筑……
兩三年前,向少文、李爽、謝平等上海知青第一次從下邊農(nóng)場搭便車到師部來找?guī)熓组L反映知青們下連隊以后所遭遇的種種問題,經(jīng)人指點來到這個第一招待所跟前時,他們的感覺也就是這樣,被震撼。激動。呆若木雞。以至一時間都有點分不清東西南北。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懵懵懂懂中甚至覺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上海,如果再向前走那么一小忽兒,眼前便會出現(xiàn)被秋雨淋濕了的柏油馬路。路面上鋪滿了枯黃落葉。在幾條馬路(汾陽路?岳陽路和桃江路?)的交會處,在那落葉稀疏的地方,陰沉的天空下,會出現(xiàn)一座同樣被雨淋濕了的普希金青銅胸像……
臨時師黨委常委會會議室就在它的二樓。
幾位臨時常委——還有幾位非常委,但他們都是師“文化大革命”領(lǐng)導小組成員或新成立的抓革命促生產(chǎn)指揮部的成員,前后腳走進會議室時,夏得福已奉武裝處處長之命,把一幅五萬分之一的卡拉庫里荒原地形地貌圖展開在那張長方形的大會議桌上了。
會議桌上鋪著一條深藍色的呢料舊桌布。桌布的邊邊角角早已磨出白不呲呲的筋絡。大長桌上還放著兩把鐵殼暖壺。幾只帶蓋兒的青花瓷茶杯。三四個銅質(zhì)的異形煙灰缸。那是曾擔任過墾區(qū)副司令員、后來又在該師兼任過政治委員的林輔生用他當年從朝鮮戰(zhàn)場上帶回來的幾顆高射機槍子彈殼做的?,F(xiàn)在,這些物件還在使用,制作物件的人一度被“打倒”靠邊站后,剛被解放出來。
與會者一致認為零三連肯定是向卡拉庫里荒原深處走去了。意見如此一致,近年來少見。自從“文革”開始,黨委會要么開不起來,要么開起來吵個不可開交,往往以不了而了之。今天之所以能如此迅速而又一致地得出結(jié)論,首先,當然是因為昨天發(fā)生的事情太重大,可以說,墾區(qū)成立以來這么些年,還從未沒發(fā)生過如此重大的流血事件。事件發(fā)生幾個小時后,該群眾組織上千名成員就抬著十幾具尸體在該管理處處部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沖砸了直接領(lǐng)導零三連的二管處武裝科辦公室。武裝科的幾位參謀干事,連帶科長劉本金和他的老婆小尹還有三個娃娃,如果不是事先得到內(nèi)情線報,都先一步躲開去了,很可能就被連鍋端。一鍋燜了。而事態(tài)的嚴重性還在于,昨天事后清點,零三連少了四支七點六二口徑步騎槍、一挺輕機槍和若干發(fā)子彈。零三連一定是擔心這些威力巨大的制式武器萬一被群眾組織中別有用心的人“搶走”了,掌握了,用它來尋釁復仇。雙方因此再一次發(fā)生沖突。這后果的嚴重性怎么估算都不為過。零三連絕對是為了避免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和惡化,才下決心“出走”,躲開去了……
情況連夜報到北京。軍委辦事組當即命令西北軍區(qū)黨委和墾區(qū)武裝部,會同獨立師武裝處、二管處武裝科成立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查明事件真相。嚴懲肇事真兇。務必收繳“丟失”的武器彈藥。同時,疏解群眾情緒,穩(wěn)定當?shù)鼐謩荨=裉焐衔?,第二管理處武裝科劉科長奉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之命,準備先分別找零三連的幾位領(lǐng)導談一談,聽一聽作為當事一方的他們對事件的看法。不料,電話打過去,居然沒人接。再打,還是沒人接。劉科長緊張了。要知道,這一段時間中蘇邊境形勢日趨惡化,時有大小戰(zhàn)事發(fā)生。根據(jù)中央軍委的安排,農(nóng)建獨立師有五個武裝值班連隊進入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零三連就是其中之一。按規(guī)定,進入一級戰(zhàn)備的武裝連隊必須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實行戰(zhàn)備值班。在這期間,尤其對于一個素有軍事素養(yǎng)的老兵連隊,打電話沒人接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劉科長讓電話總機房的接線員不間斷地要零三連。但零三連方面居然一直沒反應。劉科長覺得該連一定又出大事了。便立即帶著參謀孫守志和警衛(wèi)班的兩名戰(zhàn)士驅(qū)車趕往零三連。才得知整個連隊都不見了……
臨時常委們同意師武裝處周處長的分析,零三連如果真的是為了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而“躲”出去的,它最佳的選擇,最可能的去處,便是這個卡拉庫里荒原腹地。理由是:一,它離這個連隊最近。前些年,國家困難,連隊沒肉吃了,派個班排長,帶上幾名戰(zhàn)士幾支槍,一抬腿就進了荒原,轉(zhuǎn)上一圈打上兩頭黃羊野豬什么的回來改善一下連隊生活,曾是家常便飯。再一個,這個卡拉庫里方圓百八十公里。地形復雜。既有長達數(shù)十公里的峽谷,又有鋪滿片石和漂礫的戈壁灘。有萬年洪水縱橫切割沖刷出來的干溝,更有遠古時期留存下的葦子湖和沼澤地。還有成片的灌木林、連綿不絕的沙包。在沙包和沙包中間,生長著千年不倒的胡楊。只折不彎的芨芨草和蓬勃密集的紅柳棵、梭梭柴……再加上那里氣候往往一日多變。有些峽谷據(jù)說還有群狼把守。故而,荒原深處的不少地段幾乎都沒被生人涉足過。在當?shù)乩相l(xiāng)嘴里,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進不好出的“鬼地方”,鑿鑿實實也是隱藏自己以達到“避禍”之目的的最佳去處。另外,據(jù)劉科長說,他和孫參謀曾在該連駐地通往其他居民點的大大小小公路、土路上做過詳盡探查,都沒發(fā)現(xiàn)該連有向那些地方移動的痕跡。這一點也足可佐證零三連此去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卡拉庫里腹地。
但問題偏偏沒那么簡單。劉科長等人為了坐實零三連就是去了卡拉庫里腹地,還沿著通往那兒的各路徑尋找它移動的痕跡。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些路徑上他們同樣沒有發(fā)現(xiàn)該連隊移動的痕跡。這就太不可思議了,甚至都有點嚇人了:零三連既沒去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沒去荒無人跡的卡拉庫里腹地,那么,它究竟去了哪兒呢?要知道,零三連這回“出走”,除了沒帶走拖拉機,(沒帶走這些機子,可能考慮到它們開動起來動靜太大,容易暴露行蹤),幾乎帶走了其他一切能帶的活物和器物,包括十幾匹挽馬。五六掛大車。連幾頭給連里的大肚子孕婦準備的奶牛和十幾只還沒到催肥階段的架子豬也都帶起走了。人員方面,除了帶走三四百名干部、戰(zhàn)士和家屬、娃娃,還帶走了所有的老弱病號,帶走了連隊衛(wèi)生室里所有的藥品針劑,包括那只被連隊衛(wèi)生員特別看重的高壓消毒鍋……這樣一支隊伍,浩浩蕩蕩,拖泥帶水。拉動起來,怎么可能連一個腳印、一條車轱轆印、一只馬蹄子印都不留下也找不見?甚至都找不見任何一點拋撒物。找不見一根被牛蹄蹄子馬蹄蹄子和人腳板踩折過碰爛過碾碎了的豬燈籠草和駱駝刺呢?整個連隊居然就像是被瞬間點化,蒸騰了一般,死凈死凈的。直應了幾十年后某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只有那風兒在我寂寞疼痛的心頭飄蕩……”
這樣的勘查結(jié)論說給鬼聽,鬼也不信啊,又怎么拿了去跟上級報告?特別是怎么向老資格的師長和那位新來的代理政委交代?!
……
就在這時候,一個電話從墾區(qū)總部直接打到常委會會議室來了。
打電話的正是老師長丁方。昨天事發(fā)后,他和那位代理政委被墾區(qū)黨委連夜叫到墾區(qū)總部去匯報情況了。
“情況咋樣了?”老師長問。雖然遠在三四百公里之外,但聽得出,他已經(jīng)有點著急上火了。可能墾區(qū)首長已經(jīng)在向他倆催要零三連的去向。而背景情況一定是,中央軍委首長也在向墾區(qū)首長催問零三連的下落。首長們擔心的是,據(jù)可靠情報稱,涉事的那個群眾組織“紅近軍”也已經(jīng)派出精干小分隊進入卡拉庫里腹地追尋零三連?!凹t近軍”此舉的真實意圖尚不明確。如果他們真是為了“尋釁報復”而去的,如果二者在荒原腹地再度交集,雙方的情緒再度失控,而群眾組織手中可能已經(jīng)掌握著一部分制式武器,接下去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真的是連想都不敢想了……
所以,盡快找到這個連隊,讓他們回到原駐地,控制好全連指戰(zhàn)員的情緒,便是當務之急。更是燃眉之急。
“嗯……”武裝處處長一時忐忑著不知該怎么回答老師長的催問才是。想把電話遞給臨時主持會議的曹副政委。曹副政委忙向他擺了擺手,意思當然是讓他直接跟師長說明情況。
“嗯啥嗯?!到底是找著了還是沒找著?”師長立即覺察出處長的猶豫和兩難來了。
“正……正……正在找……”
“在哪兒找呢?在師機關(guān)后院,還是在你們家菜窖里找?!”老資格的師長說話向來比較沖,況且這忽兒又在急火頭上。
“……”武裝處處長不作聲了。
“立即通知師直警衛(wèi)連,全體出動,朝卡拉庫里方向去找。你親自帶隊?!?/p>
“二管處劉科長剛帶人去找過……”
“他劉某人沒找著就能證明零三連確實沒去卡拉庫里腹地?他零三連不去那兒,還能去哪兒?你說!”
“他們在零三連通往卡拉庫里腹地方向所有的地面和路面上找了個遍,都沒有發(fā)現(xiàn)移動痕跡?!?/p>
“劉大科長沒找到痕跡就能說明零三連沒去卡拉庫里腹地了?”
“那……”處長同志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
“同志哥,虧你轉(zhuǎn)業(yè)前在老部隊還當過幾天偵察參謀。要學會用腦子想問題,懂嗎?別老用腳后跟想。爹媽給你腳后跟不是讓你用來想問題的。好好琢磨一哈嘛,零三連出走,就是為了躲造反派的嘛。避免再發(fā)生沖突嘛。它有可能去人多的地方嗎?不可能嘛。它躲造反派還能有啥更好的去處?只有一個去處嘛,那就是卡拉庫里腹地嘛。為什么找不到它移動的痕跡?別人不懂,你這個當過偵察參謀的人還不懂?只有一種可能嘛:有人把撤退轉(zhuǎn)移的隱蔽偽裝實施得太到位、太漂亮,做到了天衣無縫、不露一點痕跡的程度。有沒有這種可能,我的大處長?”
“……”周處長一愣。
“各種可能都要想一想嘛。使勁用腦子想。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把隱蔽偽裝做到了天衣無縫、不露一點痕跡的程度?”
“做到這一點當然……可那是……也不是……”
“不是啥????!想一想,再想一想,拿腦子想!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到底有沒有這么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
“……”在老師長連連的逼問下,武裝處處長的臉色由青白轉(zhuǎn)紫紅,又由紫紅轉(zhuǎn)青白,然后略略端起下巴頦,把臉盤子整個都沖上,閉起眼呆愣了一忽兒,突然間睜大眼,放大聲,喊叫:“有。有這么個人。他媽的……”
是的,他終于想起來了,確實有這么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而這個人只能是“他媽的”那個老家伙徐又成。
沒錯。徐又成。零三連連長兼黨支部書記。一九五一年入伍的老兵。
“告訴二管處那個誰……”
“劉科長。劉本金。”周處長忙提示。
“讓那個劉本金帶領(lǐng)搜索小分隊繼續(xù)往卡拉庫里縱深方向?qū)ふ?。你再從師直警衛(wèi)二連抽調(diào)兩個排,由你親自帶隊,從另一個方向往卡拉庫里腹地搜索。來一個雙管齊下。齊頭并進。他徐又成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縱深方向多少公里上的痕跡全都抹干凈了。雞巴毛!雁過留聲。人過留影。蚊子飛過還哼一哼咧。我就不信,他幾百號人真能一個印跡跡子都不給我留哈。他徐又成再有能耐,還真成仙出鬼了不成?!別再猶豫不決東張西望了,下決心給我往卡拉庫里的縱深方向去找!軍委首長著急著哩!你還等啥哩?等毛主席親自給你下命令?!”老師長斬釘截鐵地命令著。
“是!下決心往卡拉庫里縱深方向去找!”周處長應道。
(選自陸天明《幸存者》,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七零三連隊,究竟去哪兒了?是真的去了卡拉庫里腹地么?是誰,帶領(lǐng)了這次“消失”行動?接下來,他會有怎樣的故事和結(jié)局?
想一探究竟的讀者,不妨讀一讀《幸存者》。
熱血青年謝平、向少文、李爽、鐘紹靈、白小燕,他們滿腔熱忱來到內(nèi)陸邊疆,投身到時代的大潮中。大西北的卡拉庫里荒原,磨礪與傷痛一次次地擊打著他們年輕而不安的心。一次突發(fā)的爆炸,漩渦接踵而至?!熬拧ざ笔录?,引水渠龍口閘門坍塌,知情者神秘失蹤,無辜者蒙冤入獄,調(diào)查組進駐,真相時隱時現(xiàn)……
他們守望理想,在荊棘坎坷中前行。塵埃尚未落定,嶄新的時代已然到來。在經(jīng)歷了種種銘心刻骨的傷痛之后,他們還能堅守往昔的激情和向往,迎接未來的曙光嗎?
這部小說保持了作者陸天明一貫的“勇為天下先”的氣度和情懷,以歷史為鑒,以青春為旗,講述了謝平等一代人在時代浮沉下的追求與探索。
陸天明,著名作家、編劇,祖籍江蘇。生在昆明,長在上海,兩次上山下鄉(xiāng)。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度過最難忘的青春年華。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泥日》《桑那高地的太陽》《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省委書記》《高緯度戰(zhàn)栗》《命運》等。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飛天獎一等獎、金鷹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