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網絡文學的文化價值
來源:文藝報 | 桫 欏  2017年11月27日06:44

網絡文學是時代的產物。相對而言,在傳統(tǒng)文學中,由于社會、道德、人格建設等啟蒙任務的遮蔽,消遣娛樂功能長期被主流文壇忽視,沒有成為文學的主要功能??梢哉f,資本是撬動網絡文學產生、發(fā)展和壯大的杠桿,業(yè)界和評論界多有對此的論述,比如“不離市場,方得網文”、“商業(yè)性是網絡文學的第一屬性”等。而從文學本身來看,這種變化趨勢顯現的并非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差別或對立,而是彰顯了二者之間共同而又重大的同一性——作為文化的功能。

進入現代社會,人的生產性時間開始小于空閑時間,以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的世俗化生活方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蔓延開來。中國進入全球化軌道,世界范圍內勃興的大眾文化潮流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由此催動了文化產業(yè)的興起。嚴肅藝術也很快在觀眾的癖好和市場的誘導下發(fā)生世俗化的裂變。過去以藝術審美為主要追求的傳統(tǒng)文學中所具有的消遣娛樂功能得到倚重,文學向通俗文學方向發(fā)生了分化,武俠小說、愛情小說,《故事會》《今古傳奇》等通俗文學讀物,都曾創(chuàng)造過“現象級”的流行風潮;伴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文學也就應運而生。

所以,將網絡文學放在文學序列里看,它與傳統(tǒng)文學有著同質、異型的本質聯系和形式上的某些區(qū)別,同時又與傳統(tǒng)文學有著文化的同源性,是傳統(tǒng)文學某些被遮蔽的社會文化功能的凸顯和放大。作為“草根文學”“新民間文學”的主要代表,網絡文學是以讀者為中心的。這種“全民參與”式的寫作和閱讀,以及網絡文學IP開發(fā)對影視、游戲、動漫、實體暢銷書等通俗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標志著在新的時代生活中,大眾文化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特征,也對主流價值觀念形成有力的支撐和互補作用。因此,作為文化的產物及其自身的文化屬性,網絡文學具有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它在傳統(tǒng)和體制中萌芽,在資本和科技的推動下逐漸強大到成為信息時代重要的文化語境。

有人認為,網絡文學作為大眾文學,只為讀者提供閑暇時的消遣之用,不具備像傳統(tǒng)文學那樣深刻的思想和藝術的美感,因而沒有多少文化含量。這種觀點是偏頗的。網絡文學滿足著大眾的審美趣味,“它的功能在于為生活提供娛樂、信息并美化生活,表達了趣味和審美的價值和標準”(赫伯特·甘斯),但社會秩序正是“通過個體對社會生活中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化模式的遵從形成的”,而且這種遵從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按照大眾文化理論,“大眾文化的意義僅僅存在于它們的傳播過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文本中;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文本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將它們放在與其他文本和社會生活的關系中來理解,而不是因為或通過它們自身來理解。”(約翰·菲斯克語)網絡文學文化功能的發(fā)揮,正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文本與自己的社會身份、職業(yè)和收入、生活理想和自身境遇等關聯在一起而產生想象性體驗來實現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強調的代入感正在于此。所以,盡管網絡文學并不以創(chuàng)造永恒的藝術品為目標,甚至有的只具有“一過性”,但這一過程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

網絡文學的文化屬性使之為參與者創(chuàng)造著“社會認同”的意義,潛移默化地對讀者產生精神影響。雖然表達和傳播方式與傳統(tǒng)文學有異,但在提供閱讀消遣的同時,仍然在人的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參與精神成長和人格建構;它的文化價值的發(fā)揮是由其文化屬性決定的,這個人類精神世界的“異托邦”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行使著文化的職能。因為文化屬性的客觀存在,資本憑借將網絡文學產業(yè)化大行其利,并獲得了通過影響客戶(讀者)精神世界進而影響消費群(社會)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大眾讀者的辨別、反思能力弱于精英讀者,網絡文學作品傳導的觀念更容易對大眾讀者產生影響。因此,對于具有特殊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目標的中國文化建設而言,重視網絡文學的文化功能顯得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