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
《美術文化周刊》:請您介紹一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
馮遠:王國維先生與清華大學有著不解的緣分。1925年至1927年,王國維先生任清華國學院導師,在清華園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3年。時間雖短,卻為清華大學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和精神財富,為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人所懷念。他去世后,清華校內豎立的王國維先生紀念碑,是無數(shù)后人景仰的地方;陳寅恪先生為其撰寫的碑文中所作“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之評價,也成為照耀后世學者的箴言。
2017年適逢王國維先生誕辰140周年、逝世9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清華國學研究院、檔案館、圖書館等單位,共同主辦了此次“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以志對這位學術大師的緬懷之情。“獨上高樓”取自王國維先生“三重境界說”之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僅可喻其令后人望其項背的學問之大成就,亦可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
《美術文化周刊》:人們對王國維先生的了解一般側重于學術成就,展覽通過什么來體現(xiàn)他在藝術方面的特色呢?
馮遠:王國維是一位修養(yǎng)非常全面的學術大師,此次展出的手札、書信、書法等作品即是他個人學養(yǎng)、治學精神和人生理念的綜合體現(xiàn),也折射出這位學術大師的藝術境界。這些展件都是有形的東西,而思想是無形的,這種有形恰恰印證了他多年來的學術高度和研究成果,包括他的“三重境界說”。所以,把無形的思想以提綱挈領的方式,通過他的這些書信、手札等有形的物品展示出來,是希望能夠盡可能豐富地展示一個學者的心路歷程、治學過程和歷史存疑。
王國維先生留下的資料非常豐富,他的這些書信、手札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民國學者五彩斑斕、博大精深的學術世界。而民國學界不少名頭響亮的人物如胡適、梁漱溟等寫給他的求教信,也顯示出時人對他深厚學養(yǎng)的尊重與認可。同時,這些書信也揭示了民國時期的名人們在自己主攻方向以外所掌握的諸多學術方法、了解的宏富掌故與史實等大量信息,令人稱奇。當然,王國維的手札也有很多是寫給家人的,他的關注點包括孩子的工作、生活,孫女的病情,以及對物價和時局的憂慮等,處處顯示出其細致、耐心的特性,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場景在信札中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了王國維日常生活中的情懷與情趣,塑造了一個立體的王國維。
《美術文化周刊》:“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是一個頗具學術含量的藝術展覽,觀眾如何在展覽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
馮遠:毫無疑問,對這樣一個選題本身,觀眾看展之前應該做一些功課,對展覽有一個基本了解,如此才能結合實物更加豐富對王國維的認識。這也是當下觀看各類學術展覽的基本方法。
對年輕觀眾來說,王國維無疑是遙遠的,這既有對文言文表述的不熟悉,也有對他們所探討的文史問題的不了解。因此,與純粹的美術展覽不同,觀眾在觀看這一展覽時不能泛泛地、走馬觀花式的只看作品,而應該將他的書信、手札等綜合來看,如此才能對王國維、對他所處的時代,以及與他相交往的這樣一批大師的學術成就有整體認識。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其他通識類博物館最大的不同,是要體現(xiàn)清華大學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成果必定結合了王國維先生這樣一類歷史人物的從教、治學和主張等,這就決定了它不是一般性的觀賞型展覽,而是具有更多的學術價值和研究特色。未來,清華藝博館將舉辦近現(xiàn)代學術大師的系列展覽,這也是其職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