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楊先讓眼中的徐悲鴻
在徐悲鴻生命的最后五年(1948年至1953年)受他的教導,后來又在他執(zhí)掌的中央美術學院執(zhí)教30余年,今年88歲的楊先讓先生對徐悲鴻懷有深深的感情。2000年,旅居美國的楊先讓飽含著感情寫出了“既不是傳記又不是評論”的《徐悲鴻》一書,最近,楊先讓先生將已出版了兩版的該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再次出版。 《徐悲鴻》從成長道路、報效祖國、情感世界等方面對徐悲鴻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力求通過詳實的資料和生動的語言對繪畫大師有個全方位的解讀。楊先讓先生說:我們的徐悲鴻在中國就這么一個,還嫌多嗎?徐悲鴻學畫,他想的是國家,他想的是中國的美術應該走向什么地方,這個高度太厲害了。
楊先讓1930年生于山東牟平養(yǎng)馬島, 1948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央美術學院,成為了徐悲鴻的學生。他不僅得到了徐悲鴻的親切教導,而且對一代繪畫大師徐悲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徐悲鴻1953年去世后,楊先讓與徐悲鴻一家始終保持著聯(lián)系。1999年,楊先讓在美國作了一次主題為“徐悲鴻的才情與際遇”的演講,此后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搜集整理材料,構思寫作框架,幾易其稿,終于寫就《徐悲鴻》一書。
在本書中,楊先讓以學生的視角講述了徐悲鴻的一生:徐悲鴻年少時隨父習文學藝,因家境貧困而不得不與父親游走他鄉(xiāng),以替人寫春聯(lián)、刻章、畫山水和肖像為生。父親去世后,他獨闖上海灘,四處碰壁、幾近絕望時,得到貴人相助,結識了康有為、陳三立等人,甚至有機會東渡日本學習,眼界大開,畫藝精進。在上海,他還與蔣碧微開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1918年,徐悲鴻偕蔣碧微奔赴北京,結識胡適、魯迅、黃賓虹、陳師曾等社會名流,并獲得留學歐洲名額,遠赴法國。從1919年到1926年,留學歐洲八年間,徐悲鴻如饑似渴地學習歐洲經典藝術作品,努力攻克西方繪畫的造型理論問題,沉浸于寫生、創(chuàng)作之中,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生活捉襟見肘,他不得不親赴新加坡辦展賣畫,以養(yǎng)家糊口。1927年,徐悲鴻甫一歸國,即投入到藝術教育中,馬不停蹄地奔走于上海、北平、天津、廣西、重慶等地,一面挖掘培養(yǎng)藝術人才,一面專注收藏古今畫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以舉辦義賣畫展的形式加入到抗戰(zhàn)的隊伍中,不畏強權,以藝術家的力量救國家于水火之中。在當時,美術界對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都存有不同的見解,倡導革新的徐悲鴻時常陷入“論戰(zhàn)”之中。而今,徐悲鴻的“馬”已成為經典,《愚公移山》《九方皋》等創(chuàng)作也成為絕唱,他開創(chuàng)的美術教育體系業(yè)已成為典范——時間證明了一切。同時,書中也披露了徐悲鴻與蔣碧微、廖靜文的愛情,與孫多慈曖昧不清的師生情,揭開了徐悲鴻跌宕坎坷的感情世界。
徐悲鴻曾將“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作為徐悲鴻的學生,在1986年春節(jié)至1989年9月的四年間,楊先讓率領考察隊伍十四次出入黃河流域考察民風、民俗、民藝,足跡遍及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八個?。▍^(qū))。在考察中,隊員扛著錄像、攝影器材,口袋里揣著那個時代特有的介紹信和各省聯(lián)絡人的地址,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隨地記下所見的民藝品和民俗風情。楊先讓先生和《徐悲鴻》同時推出的《黃河十四走》以每次考察的時間為章,分析了其藝術風格、地域特色、反映的民俗風貌、折射的文化內涵等,并記錄下當時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如劉蘭英剪紙、蘇蘭花剪紙、潘京樂皮影等)。本書為世人揭開了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神秘面紗,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留下了寶貴資料。(圖為《徐悲鴻》內文頁 徐悲鴻畫作《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