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薩滿文學的狀況
我國研究薩滿文學,較比國際上起步晚一些,僅20世紀的百年中,我國研究薩滿文化的情況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至50年代末。這一時期,我國薩滿文化的研究和調查資料,還未受到大量學者們高度重視,當然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這時期只有一部完整的薩滿文化和民族志著作,即民族學家凌純聲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于1934年。還有三篇介紹北京故宮坤寧宮薩滿祭祀情況“由坤寧宮得到的幾種滿人舊風俗”,分三次刊登于由“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歌謠研究會出版”的“歌謠”集中,出版時間大概是20世紀30年代左右。
這一時期材料和著述雖然不多,但已經揭示出中國原始古代的薩滿文化內容沉積著豐厚傳統(tǒng)文化內涵。
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年初至70年代末。這一時期,由于我國政治局勢的具體情況,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里,為了撰寫各民族的民族志和民族政策的需要,主要有社會科學院的民族研究所為主,對中國少數民族進行了政治,經濟等全方位的民族調查,其中也包括了文化內容,有部分薩滿文化。但這部分調查資料主要是20世紀80年出版。如《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省朝鮮出版社,1987年)?!抖鯗乜俗迳鐣v史調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哆_斡爾族歷史調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這一時期的調查材料,不僅仍表明中國的薩滿文化內容豐厚之外,還為以后的中國薩滿文化研究的興起,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準備。流傳于我國東北幾個民族的《尼山薩滿》滿文手抄本,就是這一時期得到的,學者們稱之為“民族所本”。
第三個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xiàn)在。這一時期主要是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形勢,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的號召下,在研究和調查薩滿文化的領域里,出現(xiàn)了空前未有的活躍,蓬勃發(fā)展的興旺局面。這一時期的薩滿文化調查更為開放,調查范圍也向更廣闊的領域開展,可采用的調查和研究方法,已突破了原來的按步就規(guī)的文獻和理論研究,而是一種全方位的、全部的、完整的利用田間作業(yè)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錄相、錄音和實地考查等,立體式的獲得薩滿文化資料。這種更靈活,更自由的方式,使得許多新鮮的薩滿資料得以發(fā)現(xiàn)、發(fā)掘出來。因此,中國的薩滿文化研究也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展。具體表現(xiàn)如下:
第一是1981年春天,2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了,由富育光先生請來了傅英仁、石光偉、石清山(大薩滿)、石清泉(家薩滿兼族長)和石清民(老家薩滿),到所里來進行了薩滿文化坐談會。賈芝先生認為是“研究民族文學的重要著手點之一”。當時,幾位薩滿進行跳神表演,同時又將帶來的薩滿文本送于本所。老所長賈芝先生對此深感重要。在《滿族薩滿神歌譯注》的“序言”中說:“我第一次看到了他們帶來的‘神本子’,看了其中贊頌鷹神等的神歌,深感這些原始宗教的經典記錄和它們的傳授者薩滿,對探討,研究民族文學和宗教的關系,表演藝術的起源異常重要”。這一次坐談會,有半月之久,人數雖不多,但影響卻很大,尤其是在我國東北地區(qū),起到了重視和挖掘薩滿文化的號召作用,使其研究推向全國。
第二是1988,1990兩次在我國東北長春,由吉林省民族研究所主辦,召開了全國性的薩滿文化研討會。老學者秋浦和滿都爾圖先生都參加了。會議有壹佰來人參加,富育光、石光偉等專家是主持人。會上對薩滿是否宗教以及它的性質和各民族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深刻探討。同時會議期間,還放了許多薩滿文化的錄相和展示了薩滿文化的相片及實物,錄相有石姓、關姓、厲姓、楊姓,實物有薩滿法器和穿戴等。
這兩次會議再次將薩滿文化的研究和調查推向高潮和深入發(fā)展。
第三是1995和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了薩滿文化研討會。一次是全國性的,一次是北京市的。兩次會議中都有實物展示。主要是薩滿神本。
這兩次會議再次在北京地區(qū)以及全國內,推動了薩滿文化的研究進程。
由于各種會議的召開,使得薩滿文化逐步深入研究和積累了資料。所以這20年來,祖國各地的學者們,在研究部門的支持下,在當地政府的認可下,錄制了大量的錄相材料。如:石姓、楊姓、關、厲等。有雪祭、火祭、野神和家神祭都有。幾乎薩滿文化的內容,都有錄相,有滿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蒙古族等。
再者,出版了大量的薩滿文化的專著和論文。
1、秋浦先生主編《薩滿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蔡家麒的《論原始宗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3、劉小萌、定宣莊《薩滿教與東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富育光、孟慧英著《滿族薩滿教研究》北大出版。
5、色音著《東北亞的薩滿教》和《北方民族與薩滿文化》。
6、富育光著《薩滿教與神話》,還有與王宏剛合著的《薩滿教女神》。
7、宋和平譯注的《滿族薩滿神歌譯注》以及《尼山薩滿研究》。還有與孟慧英合著《滿族薩滿文本研究》。
8、孟慧英著《中國北方薩滿教》。
9、石光偉、劉厚生著《滿族薩滿跳神研究》。
10、烏丙安著《神秘的薩滿世界》。
11、姜相順著《神秘的清宮薩滿祭祀》,還有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編輯《薩滿文化研究》第一、二集。還有錫伯族的《薩滿神歌》(納喇二喜傳寫,永志堅編譯),還有漢軍旗的《薩滿神歌》(王興國整理)和《壇續(xù)》等著作。同時,還發(fā)表了大量有關的論文等。
總之,薩滿文學研究成果猶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版問世,這批論著及論文,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揭示了中國薩滿文學的內函與形式,探討了薩滿文學的起源、發(fā)展、演化規(guī)律以及與世界文化關系等問題。使薩滿文學的研究向縱深的廣度發(fā)展,使得更上一層樓。
此時,國外研究薩滿文學的成果也興旺發(fā)展,不僅有一國際組織曾幾次召開世界性的學術討論會,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研究形勢的發(fā)展。同時,出版了大量有關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