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益:論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自從《三體》贏得雨果獎和世界聲譽,文化界和學術界都對劉慈欣及其科幻創(chuàng)作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正在經典化的《三體》三部曲不僅是劉慈欣個人的杰作,也是中國科幻文學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復興以來最重要的收獲;在此之外,更有敏銳的學者指出,相對于狹隘瑣碎的當代主流文學,劉慈欣的科幻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重建整體性”的雄心。然而,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獨特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僅僅放在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發(fā)展圖景中,尚不足以彰顯。藉由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特征,反觀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變遷的歷程,我們在過去的文學史研究中所忽略或輕視的、主要由科幻小說等邊緣文類所承擔的重要面向,便會在新的歷史視野中浮出水面。
1
近代之前,除了宗教、志怪題材的書寫,和一些出使紀行的詩作,中國文學的表現(xiàn)對象較少越過本土的疆界。不多的幾部筆走異域的名著,如《山海經》《西游記》《鏡花緣》,也往往將赤縣神州之外的地方寫成充斥著奇風異俗、珍禽怪獸乃至神魔鬼怪的異質空間。只有在經歷了晚清“開眼看世界”的知識和觀念更新后,對中國之外的廣闊世界進行寫實的文學呈現(xiàn)和世俗的文學想象才成為一種潮流。較之繁盛一時但卻具有精英屬性的海外游記,晚清小說書寫世界的熱情更具有指征意義。1902年,刊登在《新民叢報》第十四號上的廣告《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列出了這本即將引領“小說界革命”的刊物擬刊載的十五種文類。在“政治小說”的標題下,梁啟超給出了《新中國未來記》的內容概要:
此書起筆于義和團事變,敘至今后五十年止。全用夢幻倒影之法,而敘述皆用史筆,一若實有其人,實有其事者焉。其結構,先于南方有一省獨立,舉國豪杰同心協(xié)助之,建設共和立憲完全之政府,與全球各國結平等之約,通商修好。數(shù)年之后,各省皆應之,群起獨立,為共和政府者四五。復以諸豪杰之盡瘁,合為一聯(lián)邦大共和國。東三省亦改為一立憲君主國,未幾亦加入聯(lián)邦。舉國國民,戮力一心,從事于殖產興業(yè),文學之盛,國力之富,冠絕全球。尋以西藏、蒙古主權問題與俄羅斯開戰(zhàn)端,用外交手段聯(lián)結英、美、日三國,大破俄軍。復有民間志士,以私人資格暗助俄羅斯虛無黨,覆其專制政府。最后因英、美、荷蘭諸國殖民地虐待黃人問題,幾釀成人種戰(zhàn)爭,歐美各國合縱以謀我,黃種諸國連橫以應之,中國為主盟,協(xié)同日本、非律賓等國,互整軍備。戰(zhàn)端將破裂,匈加利人出而調停,其事乃解。卒在中國京師開一萬國平和會議,中國宰相為議長,議定黃白兩種人權利平等、互相親睦種種條款,而此書亦以結局焉。[1]
盡管《新中國未來記》最終只寫了五回就戛然而止,內中并沒有這等大開大合的戰(zhàn)略博弈,梁啟超的狂想卻顯示了不容忽視的文學新變?!爸袊辈辉偈恰疤煜隆钡耐x或近義詞,而成為“萬國”的一員,與其他國家(相當一部分比中國更加強大)共同構成紛爭的世界。而對這個春秋戰(zhàn)國般群雄逐鹿的世界進行想象和書寫,成為小說和文學的當務之急。遍觀梁氏開列的文類,除政治小說外,哲理科學小說、軍事小說、冒險小說乃至歷史小說都是在“世界大舞臺”上展開的故事。沿此思路,《新小說》第一號上出現(xiàn)了《新中國未來記》《海底旅行》《世界末日記》等多種具有世界視野的創(chuàng)作或譯作;受此影響,晚清的小說家們紛紛展開了世界尺度的想象。碧荷館主人先后出版的《黃金世界》(1907)、《新紀元》(1908),就內容來看,后者脫胎于《新中國未來記》概要,前者的靈感則來自于同一份廣告上的《新桃源》(一名《海外新中國》)概要。其他“向外看”的作品,如《新年夢》《新石頭記》《新野叟曝言》《電世界》等,亦多受《新中國未來記》啟發(fā)。國事日蹇,文學家們卻熱烈地想象著強大起來的中國如何重塑世界秩序,這里面除了進化論與大同理想相結合的烏托邦精神,天朝上國心態(tài)的殘留也發(fā)揮了相當?shù)淖饔谩?/p>
這種“轉向外在”的文學趨勢在民國初年遭受了嚴重挫折。政局動蕩、軍閥當國的慘淡現(xiàn)實,讓許多曾經對立憲改制寄予厚望的人陷入沉默甚至頹唐。一些報人作家轉向娛樂市民的寫作,而觀照世界的文學寫作只在無政府主義烏托邦中得到了延續(xù)。[2]新文化運動興起后,內省的、自我批判的思想傾向表現(xiàn)在文學中便是對國民生活與精神的審視。無論是寫鄉(xiāng)土,還是寫自我,五四時期的文學都轉向了中國的內在。盡管周作人提倡“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顧慮人類共同的運命”,但也說,“偶有創(chuàng)作,自然偏于見聞較確的中國一方面”。[3]這不能簡單地歸因于現(xiàn)實主義的取向。說到底,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無論是成名學者,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學生,都側重于民族國家從個體到整體的內在建設。中國現(xiàn)代文學從一開始就深受外國影響,同時也不乏異域書寫。這些關于異國的文字里面,既有《赤都心史》《歐游雜記》《椰子和榴蓮》等游記,也有《沉淪》《二馬》《南行記》等小說。但這些作品若不是往復于中國人自己的苦痛和憂思,便是像徐訏、無名氏那樣,將異域作為浪漫傳奇的背景。真正具備世界格局和視野的,大概除了老舍的《小坡的生日》,唯有巴金的《亡命》等異域小說。[4]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歲月,只有巴金這樣的信仰堅定的無政府主義者,才能擺脫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蔑視一切種族、民族、國家和地方的區(qū)隔,真正身體力行周作人所說的,“我只承認大的方面有人類,小的方面有我,是真實的”[5],并把譚嗣同早在《仁學》中便憧憬過的“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無國也?!瓱o國則畛域化,戰(zhàn)爭息,猜忌絕,權謀棄,彼我亡,平等出……視其家,逆旅也;視其人,同胞也”[6]落實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
新中國建立后,文學界更新了自己的世界視野,這與國家的引導和支持密不可分。由于國家將翻譯工作視為“偉大的文化新高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并高度重視、大力投入文學翻譯,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尤其在以往匱乏的亞非拉文學領域有了很大的拓展。不過,體制化的文學環(huán)境在促使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紛至沓來的同時,也對中國作家對世界的書寫構成了種種限制。知名作家雖然有不少到國外訪問的機會,但一般而言只能在官方設定的文化交流軌道上寫命題作文。與主流文學相比,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而再度勃興的科幻小說,較少受到“寫實”的限制,反而有機會遙想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之后的社會主義中國給世界帶來的變化?!逗邶?zhí)柺й櫋贰哆叿腊瞪凇返确刺刈髌飞形闯綇耐砬宓矫駠鴷r常出現(xiàn)在科幻小說中的“科技衛(wèi)國”主題,鄭文光的獲獎之作《火星建設者》則更進一步,展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壯麗事業(yè)。小說中,火星勘探隊長薛印青回憶道:
要把火星建設成為人類的第二故鄉(xiāng),成為人類征服宇宙空間的基地,這個偉大的理想就在那時刻萌芽了。……后來呢,您大概知道了:有51個國家參加了這個規(guī)模宏大的壯舉。那時候,“向火星進軍”的浪潮差不多席卷了整個地球!”[8]
火星建設開啟了新的紀元:“生活在沸騰,人們在戰(zhàn)斗——人類成為地球以外自然界的主人的時代開始了?!边@不禁讓人想起五十多年前蔡元培對大同社會的期待:“(廢除國家后)立一個勝自然會,因為人類沒有互相爭斗的事了,大家協(xié)力的同自然爭,要叫雨晴寒暑都聽人類指使,更要排馭空氣,到星球上去殖民,這才是地球上人類競爭心的歸宿呢?!盵9]在社會主義大行于世、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樂觀期待中,晚清以來不絕如縷的人類整體意識在鄭文光筆下再次高揚,兩大陣營的矛盾獲得了想象性的消弭或回避。當然,這種矛盾在冷戰(zhàn)的時代語境中還有另一種充滿激情的解決方式,即“東風壓倒西風”,但承載這種狂放想象的文學作品,如以手抄本形式流傳的《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勇士》,要到思想和書寫的規(guī)范遭到破壞的文革時期才會出現(xiàn)。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動向與政經趨勢頗有契合之處,一方面廣泛引進和吸納以現(xiàn)代西方為主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尤其在文學領域,逐漸告別宏大敘事,轉向個體化、私人化、碎片化的寫作。正如程光煒在反思八十年代尋根思潮時所言,在1985年之后的小說史中,“我們還沒有看到一個能夠令人信服和有能力地概括‘最近三十年’歷史生活的主人公。我們無法在這些小說名作中找到自己所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的全部,痛苦、歡欣、困惑和迷離,向他們傾訴自己內心的劇痛”[10]。同樣,我們也很難在三十多年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看到兼具藝術規(guī)模和思想深度的世界呈現(xiàn),盡管中國作家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科幻小說也不例外。文類特性促使作家去想象外國和外星,但多數(shù)時候這些異域僅僅是布景性的存在。即便其中的某些文本承載著某種真切的關懷,也多是內向的、自我指涉的。像《美洲來的哥倫布》(1980)那樣清晰地表達反帝反殖思想的作品,只是上一個時代的余響。
以上粗枝大葉地回顧了中國文學的百年歷程,著眼點是對于世界的書寫和思考??梢钥吹?,中國文學在晚清出現(xiàn)了轉向外在的熱潮,到五四之后逐漸向內轉;它的世界觀照在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得到恢復和擴大(但實際收獲不豐),又在“后三十年”萎縮甚至失落。這里區(qū)分“內”與“外”的關鍵,并不是文學作品中是否出現(xiàn)了外國人物,故事是否發(fā)生在異域他鄉(xiāng),也不是有沒有受到國外文藝思潮或名家名作的影響,而是文學家是否以包舉天下、囊括宇內的氣勢和膽識,運用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剖析甚至重新規(guī)劃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這樣的追求對于今天多數(shù)中國文學家來說,或許是久已不聞(如果不是聞所未聞)。然而,以文學以至文藝自近代以來具有的地位和影響而論,置身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時代,對文學提出建立或恢復整全視野的要求,自在情理之中。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因而浮出水面:它們既是中國文學再次轉向外在的重要指征,又為“文學外向”的深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2
作為當代中國最杰出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對科幻懷有非常純粹的熱愛:“科幻對于我們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而是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一種生活方式?!盵11]他鐘情于從“冷酷的方程式”中解放出科學之美的科幻小說,這樣的小說“除了技術內核什么都沒有,它的文學描寫都集中在技術內核上,試圖使技術詩意化”。[12]不過,這類“技術內核型”小說在劉慈欣的科幻創(chuàng)作中并不是主流。對于偏離“初心”、更多地觸及現(xiàn)實政治與社會的作品,劉慈欣稱之為“曲線救國”“迎合市場”,也就是功利色彩濃厚的權宜之計。但他在2003年《超新星紀元》出版之際寫下的回憶文章告訴我們,初稿寫于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超新星紀元》和同期寫作、至今未能出版的《中國2185》,真實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13]在《中國2185》中還主要是背景的國際博弈,到了《超新星紀元》就變成了殘酷的世界戰(zhàn)爭。劉慈欣曾在《三體》中借人物之口感嘆:“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xiàn)實的引力太沉重了。”[14]事實上,正是“現(xiàn)實”的介入使他的飄逸想象接了地氣,呈現(xiàn)出厚重與空靈相結合的審美特征。
劉慈欣成為《科幻世界》作者后陸續(xù)寫作的《全頻帶阻塞干擾》《混沌蝴蝶》《天使時代》《光榮與夢想》等幾個短篇,更加集中地體現(xiàn)了對民族危亡的警惕?!度l帶阻塞干擾》(2001)以俄羅斯的雪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場信息化時代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北約在叛軍的協(xié)助下大軍壓境,俄羅斯奮起抵抗,卻因電子對抗方面的極度劣勢而連連失利。危急時刻,孤身一人留守“萬年風雪”號太空組合體天體物理學家米哈伊爾,操縱這座用于科研的龐大航天器駛向太陽,通過對太陽的精確撞擊使這顆恒星噴發(fā)出強烈的電磁輻射,造成地球表面絕大部分無線電通信中斷,一舉扭轉了戰(zhàn)局。故事最初設定在中國,正式發(fā)表時因為可以理解的原因改成了俄羅斯,但這個改動并不全是技術性的。一方面,作者在小說的題辭中向俄羅斯人民致敬,表示“他們的文學影響了我的一生”;另一方面,能夠在“正面抗擊北約”的敘事構架中替換中國的,也只有俄羅斯,甚至可以說后者更為合適——這讓人很自然地想起“短二十世紀”以來這兩個非西方大國對西方主宰的世界格局接連的沖擊。但若故事局限于后起之秀和老牌強權之間起因并不清晰的較量,就不過是“去政治化”的“修昔底德陷阱”之演繹,而劉慈欣在敘述中宕開的一筆使這個故事具備了更多的內涵。美軍司令帕克將軍因假牙共振而心煩意亂時,想到的竟然是萬里之外、美軍曾經駐扎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因為他的兩顆門牙正是被他拋棄的菲律賓情婦打掉的。
帕克默念,我的孩子,現(xiàn)在你在哪兒?你是和母親在馬尼拉的貧民窟中度日嗎?你的父親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你而戰(zhàn)。俄羅斯的民主政府上臺后,北約的前鋒將抵達中國邊境,蘇比克和克拉克將重新成為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哲娀兀抢飳⒈壬蟼€世紀更繁榮,你會在那兒找到工作的!如果你是個女孩,說不定像你媽媽(她叫什么來著,哦,阿蓮娜)一樣能認識個美國軍官……
這個充滿諷刺和戲謔意味的段落,讓我們意識到這場戰(zhàn)爭對于整個世界的意義。殖民者重返殖民地,恩賜給當?shù)厝嗣瘛胺睒s”和“幸?!保秽从谛娑兰o世界革命成果化為烏有。但即便殖民者并未卷土重來,非西方世界或者更準確地說第三世界的人民仍然遭受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威脅。《混沌蝴蝶》(2002)中被狂轟濫炸的貝爾格萊德,《天使時代》(2002)中耀武揚威于非洲小國桑比亞沿海的航母戰(zhàn)斗群,《光榮與夢想》(2003)所描繪的因長達十七年的封鎖和制裁而奄奄一息的西亞共和國,都凝結著劉慈欣對不久之前發(fā)生的國際事件的充滿憤慨的直觀感受,而這樣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作為中國革命遺產之一的“第三世界意識”?!八膶懽骶哂忻黠@的邊緣視野,涵蓋了一幅廣闊的第三世界地圖……在這些描寫美國(和北約)與第三世界國家戰(zhàn)爭的作品中,他永遠將令人激動的英雄形象設置在第三世界一方?!盵15]
顯然,對于第三世界的認同并不是出于置身事外的同情,而與中國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感同身受有著密切關系。魯迅和周作人譯介以東歐受壓迫民族文學為主的《域外小說集》,有喚起國人同仇敵愾之心而“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用意[16];劉慈欣對第三世界的科幻書寫,同樣借助共同的苦難體驗,表達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17]比周氏兄弟更進一步的是,他想象了第三世界人民運用科技來反抗侵略壓迫、爭取自由解放的不屈斗爭。訴諸民族情緒是通俗小說的套路之一,但晚清以來的通俗小說往往把“科技強國”想象得過于輕易,甚至流于淺薄庸俗,但在劉慈欣筆下,這樣的反抗有的最終仍不免失敗,即便成功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如《天使時代》中桑比亞人對“人類倫理”的僭越。這種悲劇色彩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反帝反殖斗爭的艱難和沉重。更重要的是,劉慈欣非常清醒地和大行于網絡“爽文”的邏輯保持著批判的距離。新世紀的兩部最負盛名的歷史穿越小說《新宋》和《宰執(zhí)天下》,在國家治理和建設的思路上有不少分歧,卻不約而同、毫無愧色地將殖民擴張視為強國之道,洋洋得意于“封建南海”之類霸權想象。相形之下,劉慈欣早在1990年代創(chuàng)作的《西洋》,已經辛辣地諷刺了這種在意淫中由自衛(wèi)轉向侵略的民族主義迷夢?!段餮蟆肥且黄湫偷幕蛉粴v史(alternate history)小說:1420年,鄭和率領的龐大艦隊航行到非洲東海岸的摩加迪沙后,沒有返回大明,而是繼續(xù)遠航,從而改變了歷史。在另一個歷史時空中的1997年7月1日,中國是主宰世界的超級強國。雖然按協(xié)議向英國交還了北愛爾蘭,中國仍然是世界警察,國土包含新舊兩塊大陸,人民幣是國際市場上的硬通貨,中國畫充斥歐洲……這似乎是在迎合很多人對于“進取開拓版”鄭和下西洋的憧憬。但小說中主人公的兒子一登場,作者的意圖便昭然若揭。這個大概正在上初中二年級的十五歲少年是個咄咄逼人甚至歇斯底里的民族主義者,沉浸于光榮的歐洲征服史,主張用不交會費來增加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權威,動輒逼問“你是不是中國人?!”,并流露出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與之相對,在中國新大陸留學的英國姑娘艾米,樸素、內斂但卻堅韌,以傳承本土藝術為己任。此間臧否,一石二鳥,既嘲諷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霸權行徑,又對民族主義的做派和妄想嗤之以鼻。劉慈欣借主人公之口道出,人類文明的進步得益于東西方的交流與融合:
我們來到了一個陳列柜前,里面陳列著許多黃得發(fā)黑的歐洲中世紀的拉丁文舊書,有荷馬史詩,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還有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但丁的《神曲》……其中很多是十五世紀歐洲宗教栽判所的禁書。這些都是鄭和到達西歐后讓翻譯給他讀過的。
我對艾米說:“看,他讀你們的書,從你們那兒得到了很多他沒有的東西:他有指南針,卻沒有遠航必需的歐洲精確鐘表;他有比你們當時最大的船還大三倍的船,卻沒有歐洲繪制精確海圖的技術……特別是基礎科學,那時的明朝落后于歐洲,比如在地理學上,中國人仍相信天圓地方的世界。沒有你們的科學,或者說沒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鄭和不會接著向西航行,我們也不會得到美洲?!?/p>
富有自省精神的主人公還告訴兒子和艾米一段驚人的往事:鄭和雖然征服了歐洲,卻被健壯美麗的古希臘風格雕塑所代表的西洋文化所震撼,在迷茫和憂郁中產生了深深的鄉(xiāng)愁,從而在一路向西的回家旅途中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面對歷史,《西洋》表現(xiàn)出清明的理性,跨越一個世紀的時光,與魯迅對“獸性愛國之士”和“崇侵略者”的批判產生了共鳴。[18]
3
劉慈欣在國際政治層面表現(xiàn)出的鮮明立場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19]盡管他們的理解和判斷頗有差異,但其論析都會或多或少地聚焦于“民族”——既是源遠流長、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民族”,更是近代以來飽受侵略、壓迫和奴役,對“富國強兵”孜孜以求的“政治民族”。這樣一來,弗雷德里克·杰姆遜的“民族寓言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劉慈欣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和便利的理論視角:“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于個人和力比多趨力的本文,總是以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方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于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20]”這一論斷的回響,在王瑤的論述中最為分明:“在當代中國的科幻文本中,甚至那些看起來超越了政治目的和功利主義的要求,超越國家與民族‘小我’,以‘全世界人類共同命運’為書寫對象的文本,依然或隱或顯地以民族寓言的方式表露出文化政治的訴求。[21]”而“劉慈欣那些關注‘人類在宇宙中命運’的科幻小說,譬如《流浪地球》、《吞食者》或《三體》,讀起來都儼然像是有關當代中國的民族寓言。[22]”在“民族寓言”的意義上解讀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確是把握其政治維度的有效路徑,上文論述對這一視角也多有吸納。然而,有必要重申“民族寓言論”的局限性。[23]如果我們滿足于或過多地使用“民族寓言”來界定劉慈欣科幻小說,就有可能將其封禁在從魯迅的《狂人日記》以來的“民族寓言”序列之中,而忽視這些文本不能為“民族寓言”所涵蓋的面向。準確地說,劉慈欣承繼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救亡圖存的民族情懷,對曾經燦爛于紅色歲月的“第三世界”國際主義精神亦不能忘懷,但他的創(chuàng)作還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普世關懷。
在發(fā)表于2010年的科幻創(chuàng)作十年回顧中,劉慈欣表示,自己最初執(zhí)著于“純科幻”,對“人和人的社會完全不感興趣”,在第二個階段則“由對純科幻意象的描寫轉向刻畫人和大自然的關系”。[24]這里講的“人”,并不是主流文學中常見的有典型意義或象征意味的個體,而是人類整體;對人和大自然之間關系的刻畫,也不是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而是以宇宙意義上的“自然”對人類的限制和約束為前提,積極地想象人類怎樣運用技術來克服生存困境,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劉慈欣曾經設想,人類可以通過基因工程、納米機械等技術,把自己的形體變成小白鼠甚至細菌般大小,減小自身尺度以擴張生存空間,實現(xiàn)“文明的反向擴張”[25]。隨著腦科學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也有可能徹底拋棄“沉重的肉身”,生活在賽博空間。[26]不過,他贊賞和追求的還是文明的“正向擴張”,也就是向太空進軍。《遠航!遠航!》《一個和十萬個地球》《擁抱星艦文明》等多篇相關隨筆的標題都昭示了他在這方面的激情和夢想。劉慈欣主張,從人類整體的立場出發(fā),應該以各種方案開展宇宙航行,向太空移民,因為“地球的資源有限,總有枯竭的那一天;同時,地球生態(tài)圈同樣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在未來有可能因為人類或自然的原因發(fā)生劇變,進而不適合人類生存”。[27]由于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極度復雜性、地球環(huán)境自然波動的烈度和人類生存發(fā)展需求的高速增長,僅僅依靠被動的環(huán)境保護是不能真正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而整體性地主動調整和改變地球環(huán)境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遠遠超過了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28]太空移民面臨的障礙和挑戰(zhàn),除了技術,更多地來自于政治和經濟方面:“短時間內對地球人類幾乎沒有什么看得見的效益;相反,在政治上比較有遠見和想象力的人,還能預見到發(fā)展成熟的地外殖民地鬧獨立的麻煩?!币虼?,“真正大規(guī)模太空移民的啟動,首先要求人類社會的另一次思想和文化的飛躍,這比技術進步更難?!盵29]
劉慈欣的相當一部分科幻小說,可以視為致力于這種“思想和文化之飛躍”的啟蒙讀物?!读骼说厍颉罚?000)和《微紀元》(2001)都是太陽災變題材的小說,故事中人類用不同的方式頑強逃生;《吞食者》(2002)、《贍養(yǎng)人類》(2005)和《三體》三部曲(2006-2010)則用外星文明入侵的生動想象提醒讀者,對人類還存在著另一種威脅;寫于2016年的《不能共存的節(jié)日》用諷刺的口吻表達了對“反向擴張”的否定:在外星觀察者眼中,尤里·加加林進入太空的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為人類的“誕生節(jié)”,而腦機連接技術實現(xiàn)突破的2050年10月5日,卻因開啟了人類放棄現(xiàn)實、遁入虛擬世界的進程,而最終成為人類的“流產節(jié)”。執(zhí)著于書寫關于人類的故事,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觀使然:“作為一個科幻小說作者,我傾向于把全人類看作一個整體。在科幻文學的潛意識中,人類就是一個人。”[30]科幻小說的特點不在于塑造個體形象,而是描繪整個種族或世界,“種族形象或世界形象是科幻對文學的貢獻。”[31]但這種執(zhí)著,又不僅僅源于文類自覺或形式追求,還有更深層的思想動因。
劉慈欣在飽讀百年來的中外科幻小說后感嘆,“我們如同走在一條由黑暗、災難和恐怖筑成的長廊中?!趯ξ磥淼暮诎岛蜑碾y的描寫中,科幻作家創(chuàng)造了最讓人難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題?!痹趯W術研究中,科幻小說的批判性、預警性屢屢得到稱許,反思科技對現(xiàn)代社會的負面影響被認為是這個文類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劉慈欣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回憶道,父親的一位老戰(zhàn)友曾對他說:“科幻小說好啊!干了這么多年革命,到現(xiàn)在我們也沒讓老百姓知道共產主義到底是啥樣兒?!倍@句話“至今仍是我聽到過的最深刻、最讓我銘心刻骨的科幻評論”。[32]這種刻骨銘心緣于革命與建設的歷史,也緣于科幻小說的不孚眾望:
每個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種痛苦走過艱難的人生之路,全人類之所以能在變幻莫測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燦爛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對未來的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已破滅,可能一只螞蟻都難以生存下去。只描寫人類刻意避免的世界,而不描寫人類做出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這絕不是完美的科幻。
……
把美好的未來展示給人們,是科幻文學所獨有的功能,在人類的文化世界絕對找不出第二種東西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主流文學沒有這個能力,它對現(xiàn)實的描寫,使我們對人類走過的艱難歷程有了鮮活深刻的記憶,但對人類所要去的地方卻一無所知?!祟惿钭罨镜募耐惺菍ξ磥淼南M?,而唯一能把這種希望變成鮮活的圖景的科幻文學在這方面無所作為,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這種遺憾可能已遠遠超出了科幻的范圍,它可能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個慘痛的損失。[33]
對希望的堅守,讓人想起“反抗絕望”的魯迅,而在文學層面對理想社會的召喚,與王爾德、曼海姆、布洛赫等烏托邦的捍衛(wèi)者遙相呼應。他相信,“最美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樂觀的”,并號召中國的科幻作家投身于光明未來的書寫:“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科學的‘烏托邦’三部曲。這個使命也許只能由中國人完成,因為同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是樂觀的文化!”[34]雖然寄望于中華文化的樂觀屬性,其旨歸仍是全人類。在劉慈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烏托邦”《微紀元》中,太陽的能量閃爍使地球表面變成了煉獄,但人類將自身體積縮小了十億倍,從而在災難降臨之時全體遷移到地層深處,躲過了浩劫。地球的生態(tài)無法恢復到以前,但足以供給“微人”們近乎無窮無盡的物質資源,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微紀元”:
一小片草地對微人意味著什么?一個草原!一個草原又意味著什么?那是微人的一個綠色宇宙了!草原中的小溪呢?當微人們站在草根下看著清澈的小溪時,那在他們眼中是何等壯麗的奇觀啊!地球領袖說過會下雨,會下雨就會有草原,就會有小溪的!還一定會有樹,天啊,樹!先行者想像一支微人探險隊,從一棵樹的根部出發(fā)開始他們漫長而奇妙的旅程,每一片樹葉,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還會有蝴蝶,它的雙翅是微人眼中橫貫天空的彩云。還會有鳥,每一聲啼鳴在微人耳中都是一聲來自宇宙的洪鐘……
清麗而壯觀的“微紀元”想象或許過于空靈,而“中華文化是樂觀文化”的判斷又太簡單,但縱觀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和隨筆,不難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一個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事實上,他的筆下少有“微紀元”這樣讓人“心曠神怡”的圖景,更多的是對人類命運的憂慮。從冰河期的到來,到太陽異動、近距離超新星爆發(fā)等太空災難,都有可能造成人類的毀滅,而人類醉心于個體幸福的追求,很少考慮整體的傳承,在理論和現(xiàn)實上都沒有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度w·死神永生》中連同地球在內整個太陽系的毀滅,初看是執(zhí)劍人程心的責任,但借用書中人物智子的話說,人們選擇了她這個“人性”和“道德”的化身,也就選擇了這個結局。
即便自然界的巨變不曾到來,人類同樣有可能陷入災難性的境地。《贍養(yǎng)人類》講述了一個貧富極度分化的惡托邦:在遍布世界的高技術執(zhí)法系統(tǒng)“社會機器”護持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神圣法則”強有力地支配著整個人類社會,導致富人和窮人分化成了不同的物種(讓人想起威爾斯在《時間機器》中的類似想象),并最終使這個世界的資本主義達到了頂峰上的頂峰,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集中在一個人手中,這個人被稱作“終產者”。大陸、海洋和天空都是終產者的私人財產,其余的二十億窮人則在全封閉的住宅中茍延殘喘:
我的家坐落在一條小河邊,周圍是綠色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河沿,再延伸到河對岸翠綠的群山腳下,在家里就能聽到群鳥鳴叫和魚兒躍出水面的聲音,能看到悠然的鹿群在河邊飲水,特別是草地在和風中的波紋最讓我陶醉。但這一切不屬于我們,我們的家與外界嚴格隔絕,我們的窗是密封舷窗,永遠都不能開的。要想外出,必須經過一段過渡艙,就像從飛船進入太空一樣,事實上,我們的家就像一艘宇宙飛船,不同的是,惡劣的環(huán)境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
同樣是草地,對微人是取之不盡的宇宙,對窮人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禁區(qū)。劉慈欣寫下的這個惡托邦,既是能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我們是99%”的怒吼中聽到回響的社會批判,又表達了他的一貫觀點:人類不應固守“人性”和地球。倘若畫地為牢,人類即便不亡于社會矛盾的總爆發(fā),也有可能因權力的惡性膨脹而成為“非人”。無論是烏托邦的幸福,還是惡托邦的苦難,體現(xiàn)的都是劉慈欣對整個人類的關懷。他的慨嘆,悲憫,譏嘲,疾呼,都具有現(xiàn)代性批判的普世品格,對“道德”和“人性”充滿懷疑:“敬畏頭頂?shù)男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35]其特異之處在于,“破”的同時,他還是“立”的大膽而深刻的想象者和鼓吹者。
該怎樣理解劉慈欣的人類書寫?的確,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紅色歲月留下的痕跡,也可以由“大航海時代”“生存空間”“殖民地”等語詞感受到現(xiàn)代性邏輯的重復,還可以在小說中進一步深挖“政治無意識”;然而,一定要把這些小說視為舍此無他的民族意識投射,而對其中關于人類共同處境和問題的實實在在的意象呈現(xiàn)和思想實驗視而不見,也就墮入了主流文學研究的慣性思維,潛意識中不相信文學有超越個體生活經驗的局限書寫整個世界的可能,不相信文學家不僅可以徜徉于歷史與現(xiàn)實,還能夠成為未來的立法者,不相信“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當代思想者空前廣闊的時空視野中完全可以在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劉慈欣曾經說,弱化人物形象、刻畫種族形象的科幻文學,給了以人物為中心的文學一個“超越自戀”的機會;[36]我們也可以說,深切關注和思考人類命運的劉慈欣科幻小說,給了自囿于本土經驗和慣常題材的當代中國主流文學一個超越自大和狹隘的契機。
結語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一頭植根于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一頭聯(lián)結著人類的未來,中間則是當代中國人,或者更準確地說,生活在“平凡的世界”的中國人的困窘和希望。[37]他的作品體現(xiàn)了一個以托爾斯泰和巴爾扎克為榜樣的文學者和思想者的宏大抱負。[38]全景性的觀照和關懷,使他的小說在拒絕具有心理和性格深度的個體而“轉向外在”時,沒有淪為空洞的“星辰大海”或是“大國崛起”的圖解,而是表現(xiàn)出思考世界、書寫世界進而參與世界的能激昂也能沉靜的雄心。這個世界并不是一度占據中國人視野的那個基本由歐美日加中國構成的殘缺的世界,而是有著第三世界縱深,與真實的世界圖景更為接近的文學世界,同時也是群星之一的小世界,在它之外還有浩渺星空中無窮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書寫,要求的是遼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和宏大的胸懷,而這由劉慈欣筆下游心天地、縱橫宇宙的敘事和描寫,對弱小者的悲憫和同情,以及對人類整體的呈現(xiàn)和思考,得到了有力的佐證。他在世界文學場域取得的成功,以及由此在國內引發(fā)的科幻文學與文化熱潮,是一座里程碑,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當中國的成長真正帶來文明的自信和自覺,我們將在中國文學中看到更多“轉向外在”、更加整全的書寫,看到天下情懷乃至大同夢想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