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唐卡藝術精品亮相中國美術館
唐卡作品。 資料圖片
展廳內。 資料圖片
繪制唐卡。 資料圖片
1月17日至1月28日,由青海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共同舉辦的“雪域丹青·匠心筑夢——青海唐卡繪畫藝術精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對口支援青海的文化項目。展覽以熱貢唐卡為重點,展示了來自青海西寧、玉樹、果洛、海南、海北等地的31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48幅手繪精品。
青海唐卡藝術發(fā)源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區(qū),同仁在藏語中稱“熱貢”,因此唐卡與彩塑、堆繡、木刻等被統(tǒng)稱為“熱貢藝術”。18世紀以后,大批熱貢藝人攜藝出游,其足跡遍及四川、甘肅等地以及蒙古、印度和尼泊爾等國家,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繪畫作品。藝人在游訪中博采眾長,吸收各家精華,最終形成了熱貢唐卡工藝細膩、色彩濃艷、富于裝飾性的獨特藝術風格。青海熱貢藝術于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是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的歷史見證;同時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件藝術瑰寶。
唐卡藝術涉及的題材很多,包括社會歷史、生活習俗、科學、人物、宗教等各類題材,而宗教題材唐卡占唐卡的80%以上。從繪畫本身而言,唐卡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宗教繪畫藝術形式,既是民間美術,又和一般的民間美術有質的不同。它并非一種隨心所欲的藝術創(chuàng)作,它的創(chuàng)作模式、規(guī)范要求以及內容、構圖、色彩等繪畫語言是經過歷代高僧藝術家總結、提煉的,具有高度的約定俗成性和神圣的不可更改性,因此繪制唐卡必須嚴格遵守佛教繪畫經典《度量經》的藝術規(guī)范,對各類佛、菩薩、神的身姿、表情、衣飾、法器、手印等進行繪制。因此,熱貢唐卡自公元17世紀融合藏地曼唐派畫風和漢地畫風所形成的鼎盛時期的藝術狀態(tài),能夠基本保持至今。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唐卡藝術的傳承保護和開發(fā)利用,青海唐卡藝術和唐卡產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2008年,文化部批準青海省設立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成為了全國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10年間,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以不斷完善管理機制、促進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茁壯成長、帶動傳承群體等為思路,努力修復傳承環(huán)境,通過“公司+藝人+基地”的發(fā)展模式,形成品牌效應,給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該實驗區(qū)擁有各級非遺項目221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13名,非遺綜合傳習中心28個,文化產業(yè)經營戶320家,從業(yè)人員3萬余人,年產值達6.5億元。而在整個青海省,唐卡藝術從業(yè)人員有5萬余名,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成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點產業(yè),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脫貧攻堅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展覽旨在讓觀眾感受到唐卡藝術獨特魅力的同時,進一步走近青海、了解青海,感知青海高原神秘久遠的歷史和多元多彩的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傳播工匠精神,讓觀眾享受藝術、感悟藝術、融入藝術。
青海同期還帶來一臺大型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唐卡》,于1月17日、18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