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求同與存異
民族性、地域性上的差異,使新疆少數民族文學別具特色。
就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所受的影響而言,體現(xiàn)在文學上的民族性——民間文學傳統(tǒng),不僅成為各族作家們的精神資源,陶冶了他們的文化性格和審美情趣,也往往成為他們進行書面文學創(chuàng)作時的母題或素材。一些少數民族最初出現(xiàn)的詩歌、小說等,都是民間文學的改寫(或書面化),直到20世紀90年代產生的最初的長篇小說,情形也是如此。
而新疆所處地緣的獨特性,使它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為便捷。幾千年來,古印度佛教文化、古波斯文化、古羅馬文化、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蒙古的草原文化等,都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印跡,故新疆有“流動的文化博物館”之稱。這些眾多異質的外來文化,或多或少都已積淀在新疆少數民族古代文學之中。而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自來是一個兼收并蓄的開放體系。最直接、最基本的源流,還是上世紀初在內地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新文學傳統(tǒng)。盡管這種在世界文藝思潮激蕩下產生的新文學在上世紀上半葉的新疆發(fā)展得極其緩慢,沒有來得及催生出更多的經典作家和作品,但在各民族現(xiàn)代文學先驅者們的辛勤耕耘下,其中仍然顯示了可貴的啟蒙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萌芽,對新的文學體裁的移植、借鑒與嘗試,就是其重要表征。在探討文學源流時,也不應忽視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在其6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內在的雙向交流、良性互動的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看,這種交流也許更直接,影響也更廣泛、深刻,甚至是它在當代實現(xiàn)整體性突變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新疆境內各民族文學的相互交流滲透,是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發(fā)展的強大內因,是其文學源流最切近的主要管道。正是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促進,才使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多姿多彩,既決定了新疆文學發(fā)展的總趨勢、總進程,也決定了它獨特的美學質地,從而形成了新疆文壇上姹紫嫣紅、各呈異彩,如同萬花筒般的文學奇觀。新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所具有的這種錯綜復雜、斑駁陸離、絢麗多彩的誘人魅力,是它最搶眼、最誘人的鮮明的藝術個性。
(摘自《批評的“純真之眼”》,何英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