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不僅僅是癢 ——關(guān)于“癢”的詩性辨析
大凡有外在表現(xiàn)的感知,或感知的對象是外在的,這樣的感知就容易表達、容易相通,如笑表達的是快樂,哭表達的是痛苦,笑與哭都是別人所看得見的。但癢,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的感覺,卻沒有這樣清晰的外在表現(xiàn)。于是,癢便成了普遍都有卻普遍難以表達、難以傳達的一種感覺。
每個人都會癢,但這并不意味著自己癢過之后就能感知別人的癢。癢是一種內(nèi)在的感知,一種生理的反應(yīng),一種個人性極強的體驗?!鞍W”這個詞與其他語詞一樣,對個人來說,具有先驗性,它先于個人。但是,對于個人來說,從邏輯上講,先有癢的感知,后有癢的概念,而概念又離不開名稱。當我第一次意識到癢的時候,我是如何將它與“癢”的名稱聯(lián)系起來的呢?這種關(guān)聯(lián)的建立恐怕與搔或撓這種外在的動作密切相關(guān),因為,癢的最通常、最本能、最簡單、最外在的反應(yīng),就是搔或撓。 《釋名·釋疾病》 :“癢,揚也,其氣在皮中,欲得發(fā)揚,使人搔發(fā)之而揚出也。 ”《集韻·養(yǎng)韻》 :“癢,膚欲搔也。 ”對于“癢”的解釋,都離不開一個“搔”字?!吧Α笔恰鞍W”的外在表現(xiàn)。搔癢或撓癢,是癢引起的活動,于是,由果溯因,便表明你的身上某處癢了。于是,人們便會告訴你這就是癢了。這樣,一種只有個人才能感知到的內(nèi)在的生理反應(yīng),便與“癢”這個概念、這個名稱關(guān)聯(lián)起來了。借助“癢”這個語詞,也即人們給癢這種感知、體驗的命名,才使得你的癢我能夠知道、我的癢你也能夠知道。
但是,癢不會共同的、群體性發(fā)生。如果誰說“我們都很癢” ,這樣的話語就顯得不可思議。癢這種純粹個人的生理反應(yīng),確實難以相通、難以言傳?!跋蛴腥税W,令其子搔之,三索而弗中。又令其妻索之,五索亦五弗中。其人曰:‘妻乃知我者也,而何為而弗中?莫非難我哉? ’妻子無以應(yīng)。其人乃自引手,一搔而癢絕。此何者?癢者,人之所自知也,他人莫之知。 ” ( 《應(yīng)諧錄》 )這個故事有點夸張,因為別人不能一下子就撓到癢處實在是常見的現(xiàn)象,但其道理也是很常識、很簡單的:即使如妻子兒女這樣最親近的人,也是無法準確把握其癢處的。有一個謎語:“上邊上邊,下邊下邊,左邊左邊,右邊右邊。 (打一日常動作) ”謎底是:撓癢。謎底這么說似乎還不太準確,應(yīng)當是請人撓癢。不過,即使你的撓癢讓我一時快意,我的癢也不能傳遞給你,撓癢的快感也不能分享給你。即癢,是一種純粹個人的感受,與他人、與社會的痛癢無關(guān)。
一般來說,癢本身往往既無益也無害。有人認為,作為人的一種生理能力、生理反應(yīng),在長久的進化、遺傳中,癢應(yīng)當與人的生存安全有關(guān);但是,一種東西只是引起人的癢往往無關(guān)安全,大約只是確定某種東西的接觸,而且是比較柔軟、比較輕微的東西的接觸(當然,也有來自人身體內(nèi)部的暫時不明原因所引起的癢。造成癢的原因不管是來自外部刺激還是來自內(nèi)部的神經(jīng)活動,只要不是強烈的持久的,癢就沒有大礙) 。癢似乎是皮膚、身體在通報某種既無益也無害的事物接觸或神經(jīng)活動的信息,但卻引起了癢這種與愉快相關(guān)的感知。某種程度上講,癢是作為身體感官之一的皮膚在做“無事忙” ,是一種過敏、過度的反應(yīng)。這是癢在產(chǎn)生機制上所讓人困惑的地方(多數(shù)的癢,往往與病無關(guān),所以,以“疒”作“癢”的形旁,似乎有點不太合乎事實) 。但是,癢的感知要比其他感知輕微細膩,要感知癢,就需有敏感、健全的感知能力。一旦癢起來,人就啟動了清醒模式,人一下子就精神起來了。當你癢的時候,表明你有感受、有知覺、有意識、有反應(yīng),一切安好。所以,某種意義上講,癢是身體在“宣示”或“顯示”自己的存在,說“我癢故我在”也是不過分的。
癢雖然屬于輕微細膩的感知,但往往產(chǎn)生難以忍受的效果,必欲撓之而后快,某些時候如果不能狂抓就會令人抓狂??梢?,輕微的往往又是強烈的。一個人可以忘我,卻難以忘癢。撓癢,除了要及時,還必須撓到癢處,隔靴搔癢是不成的。你可以想象有一只小蟲在身上爬,于是產(chǎn)生癢的感覺;但撓癢則不能靠想象。望梅可以止渴、畫餅可以充饑,撓癢則不能是虛擬的、象征性的,必須真撓、實撓。也就是說,雖然產(chǎn)生癢的原因可以是虛幻的,但癢的感覺以及撓癢的動作則肯定是實在的。也正因為此,癢、撓癢才具有確證自己清醒、真實存在的作用。在這一點上,癢似乎與痛感具有相似的作用。
癢這種感覺似乎難登藝術(shù)殿堂,因為,癢確實缺乏社會性、價值性以及可表現(xiàn)性。很少見到專門以癢癢為主題的作品。有一些表現(xiàn)人物撓癢的圖畫,那種畫面很難說有多美、有多雅、有多動人。像一些魏晉名士,因為喜歡服食“五石散” ,導(dǎo)致皮膚容易擦傷,不得不穿寬大的衣服,于是顯得很有“風(fēng)度” ;還因為皮膚容易擦傷,衣服以穿舊的為宜,這樣衣服就不能經(jīng)常洗,因為不洗,便會生出虱子,于是便有了“捫虱而談”的“美事” 。在這里,魏晉名士有兩處與癢可能相關(guān):一是“五石散”的藥效可能令服食者皮膚發(fā)癢,二是名士身上的虱子會令其身上發(fā)癢。即便如此,魏晉風(fēng)度也實在與癢沒有什么關(guān)系??梢姡W作為一種純粹的感覺,缺少詩情畫意。顧愷之曾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手揮五弦”是外在的動作,比較好畫;“目送歸鴻”是內(nèi)在的情意,難以表現(xiàn)。癢也是人內(nèi)在的感覺,如同“目送歸鴻”一樣,屬于難以表現(xiàn)的對象。那種直接去畫癢或撓癢的畫家,實在不是高明的畫家。但是,癢畢竟是一種很細膩、很敏感的普遍存在的感覺;輕微的搔動就可以引起癢,而癢本身也是神經(jīng)、心理敏感的反應(yīng)。故而,癢也是一種很容易產(chǎn)生的感知。達利喜歡在作品中使用螞蟻這一形象。螞蟻在人身上爬動——這樣的情景足以讓人生出癢癢的感覺。甚至因為出現(xiàn)了絨毛,奧本海默的裝置作品《毛皮茶具》也可能引起觀眾癢癢的感覺。這是間接地表現(xiàn)癢的感覺。
癢固然有令人難以忍受的一面,但撓癢則給人以快感。法國散文家蒙田說:“搔癢乃是大自然最甜美的恩賜之一。 ”確實,還有什么能像撓癢這樣舉手可得并且可以讓自己立刻滿足的好事呢?親手撓癢固然有撓癢的快感,別人給你撓癢,則比自己親手撓還要快意。即使沒人幫忙,也可以借助工具。有專門撓癢的小筢子名曰“癢癢撓” 、“不求人” 、“老頭樂”等,不僅能幫人撓到自己的手不容易夠到的部位,而且撓癢的快感也似乎比親手去撓要更強烈一些。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有這樣的詩句:“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讀杜甫的詩歌、韓愈的文章,就如同請神仙姐姐給自己撓癢一般快意。在這里,心理、精神上的快意用身體上的快感來描述,也非常生動、形象。而將身體上的感知引申到心理、精神方面,也是人們常見的用法,如“婚姻的七年之癢” 、“心里癢癢的” 、“不禁手癢” 、“恨得牙癢癢”等(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癢雖然都是癢,但意思卻有所不同,“七年之癢”的“癢” ,大約對應(yīng)的是“癢”的生理反應(yīng)方面;“心里癢癢的” 、“不禁手癢” 、“恨得牙癢癢”的“癢” ,大約對應(yīng)的是因為“癢”所引起的動作沖動) 。這些“癢”都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那種微妙的心理反應(yīng)或精神感受?!拜p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涌進了你心窩。/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林徽因《笑》 ) ?!鞍W癢的甜蜜”這個描述的生動,就在于把癢癢這種微妙細的身體反應(yīng)與甜蜜這種愉快的味覺感知組合在一起(移覺或通感的手法) ,表達了一種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的情感。可見,癢,固然難以直接表現(xiàn),但因為是一種常見常有的生理反應(yīng)、身體感覺,與每個人的切身體驗息息相關(guān),故而以癢設(shè)喻可以生成十分生動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