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創(chuàng)新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所繪天頂畫的一部分《女預言家利比亞》。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以《大衛(wèi)》《創(chuàng)世紀》等一系列藝術史上的璀璨作品而聞名于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畫家、建筑師和詩人,他的雕塑作品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與達·芬奇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杰”。
不久前,主題為“米開朗基羅:非凡的設計師和藝術家”( Michelangelo: Divine Draftsman and Designer)的展覽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of Art)拉開帷幕?;I備此次展覽耗時八年,是迄今為止關于米開朗基羅藝術作品的最大規(guī)模的回顧展。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此次匯集了來自包括盧浮宮、烏菲齊和阿爾貝提納等在內的50家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的200余件藝術品,呈現這位藝術巨匠的133幅繪畫、3座大理石雕塑、木質建筑模型,以及大量其他藝術家的相關作品。展覽中的大部分作品為米開朗基羅的素描,在展廳中還安排了米開朗基羅當年所創(chuàng)作的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的復制品。此次展覽用數量龐大的作品講述了米開朗基羅非同凡響的藝術人生。
1、用素描來夯實自己的藝術基礎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米開朗基羅的素描作品在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素描作品在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每位學藝者前進道路上不可繞過的一座高峰。
此次展覽呈現了他大量的素描作品,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米開朗基羅是如何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進行各種嘗試的。素描是一種具有自傳性特質的藝術表達方式,是藝術家的一種個人化的表達,同時也能傳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通過素描我們就可以走進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私人世界,甚至可以窺探他的思想根源。
在一些素描習作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對人物形體的塑造,在人物邊緣線的位置,經常會用起承轉折的線條來表達出所畫對象的形體結構。在一些手部或胳膊的習作中,經常會有一個或多個對同樣局部位置的練習,這是他對形體結構的不斷推敲。素描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近距離的、即興的、生動的、不斷嘗試的米開朗基羅,仿佛五百年的歷史在作品面前融化了:他的素描,從富有試驗性的精心探索,到作為雕塑家的筆觸強勁,很直觀地為我們展現出了他在創(chuàng)作素描時的理性與熱忱。他的素描作品呈現出了在繪畫和雕塑作品中所沒有的一種復雜甚至有時自我折磨式的情感與力量。
米開朗基羅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華的偉大藝術家,涉獵領域廣泛。他在世時以”Disegno”著稱。Disegno在意大利語中包含了素描和概念設計的意思,這個名詞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認為是所有藝術學科的基礎。Disegno是米開朗基羅富有哲學性的藝術特質,他用自己的素描作品完美地詮釋出了他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自己的雙手去完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會經常用素描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作品形象表現出來,以素描作為創(chuàng)作的依托,再通過具體的造型語言來實現自己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藝術都是共通的,而素描正是其多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很多時候,他會在紙上嘗試雕塑的想法,并在紙上探討對繪畫的研究。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他的素描為建筑設計作品提供了可實施的創(chuàng)作腳本。建筑的施工往往是個漫長的過程,而羅馬圣彼得大教堂(今在梵蒂岡)的大部分工程是在米開朗基羅過世后完成的,所以他在設計圣彼得大教堂時所繪制的素描和圖紙就成為后續(xù)最終實現建筑順利完工的關鍵性因素。
“我不能再讀你的信了,因為你的筆跡讓我頭疼?!痹谒c外甥李奧納多·博納羅蒂的幾封通信中曾經這樣寫道。他對于書信的筆跡也非常重視,時常會嚴厲地批評那些字寫得不好的人。他很享受手在紙上工作的感覺,寫字也是他重要的創(chuàng)作過程。米開朗基羅早年的手寫字體富有哥特風格,大約在1500年之后,他將自己的字體做了徹底的改變,形成了非常優(yōu)美的“人文主義風格”。從米開朗基羅優(yōu)美的筆跡、特別是他所書寫的詩歌中,可以感受到他在素描創(chuàng)作方面的天賦。
米開朗基羅在鉛筆與紙的碰撞中探尋自己的藝術真諦,并用數量眾多的素描作品夯實了自己的藝術基礎,素描更是他剖析結構、塑造形象、表現創(chuàng)意的最快速、最便捷的途徑。
2、巨大的挑戰(zhàn)成就不朽名作
米開朗基羅一生對自己的作品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秉持著每一件作品都要為流傳后世來創(chuàng)作的理念。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又名《創(chuàng)世紀》)創(chuàng)作用了4年的時間,米開朗基羅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面臨巨大場地挑戰(zhàn)。
連續(xù)4年多的時間仰著頭、舉著胳膊,在18米高的西斯廷教堂頂部作畫,當時正值壯年,面對超過身體承受能力的項目,他用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才華完成了這件曠世名作。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項目是米開朗基羅在智力、藝術和體力上的完美凝聚。為了專心完成這幅巨大作品,米開朗基羅把自己關在西斯廷教堂整整4年多,拒絕外界的一切探視,從他踩的架子到平時用的顏料,幾乎都是獨自準備完成的。他每天在18米高的地方,獨自一人拿著畫筆,一筆一筆地畫滿了500平方米的空間。在完成這件杰作之后,米開朗基羅得了嚴重的頸椎病和眼疾,看信都得仰著脖子看。但正是這樣一種超高的作畫難度和精妙的構思,也使得他的藝術成就至今無人能超越。
偉大作品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付出,他在壁畫創(chuàng)作過半時所寫的信箋中,曾經表達了對自己信心的喪失?;蛟S像很多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一樣,他們總是有一些自我懷疑的時刻,但這種自我懷疑也為其最終完成作品提供了能量。
3、兩位巨匠的藝壇“斗法”
當年近50歲的達·芬奇完成了巨作《最后的晚餐》時,已經是名滿歐洲的藝術界巨星。而此時年僅24歲的米開朗基羅剛剛憑借《哀悼基督》在羅馬城小有成就,就在這一年他騎著小毛驢來到達·芬奇所在的佛羅倫薩。
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的兩位藝術巨匠,他們兩人藝術造詣都非常高。達·芬奇比米開朗基羅年長26歲,在很多方面兩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為人性格方面截然相反。身為雕塑家的米開朗基羅喜歡在大理石上雕刻的過程,而達·芬奇總是嘲笑雕塑是非常機械呆板的藝術,一做往往就是滿身大汗,滿身大理石灰,活像個烤面包的師傅。相較之下,達·芬奇覺得繪畫比雕塑更優(yōu)越,畫家擁有表達自我的自由性,因為繪畫不需要像雕塑這樣特殊的物理性。
可以說,達·芬奇是個更隨心所欲的人,他總是很難在委托作品截止日期前完成創(chuàng)作,同時喜歡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探索,一旦某個作品令他滿意,他就馬上開始下一件事情。他是富有自由精神的發(fā)明家,把精力放在不同的事情上、很多創(chuàng)作難以收尾。達·芬奇的好幾個資助人對此非常失望,因為他未完成的作品實在太多了。相反米開朗基羅在許多方面更為執(zhí)著,對他而言,很多接受委托的項目必須高質量地去完成。他也有一批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大理石雕塑。大理石的雕刻是非常耗時的工作,因此這些作品的未完成多半與大理石雕刻的技術復雜性有關,也有一些是資助人取消了項目。
兩位大師在有生之年,也曾通過藝術作品一比高下。傳說最為有名的一次是在1504年的“世紀之戰(zhàn)”。當時佛羅倫薩的市政大廳維齊奧宮剛剛落成,里面有一座可供500人開會的大廳。當時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被委托在大廳相對的兩個墻壁上創(chuàng)作壁畫,達·芬奇受委托畫的內容是“安吉里之戰(zhàn)”(the Battle of Anghiari),米開朗基羅受委托畫“卡辛那之戰(zhàn)”(the Battle of Cascina)。達·芬奇畫的是士兵騎在馬上激烈廝殺的場面,人物關系緊張,士兵騎著戰(zhàn)馬膠著地混戰(zhàn),畫面充斥著士兵的喊殺聲與戰(zhàn)馬的嘶鳴聲。他憑借自己極高的科學素養(yǎng)把人和動物的關節(jié)、肌肉畫得非常精確,并且生動地融入到了自己整個的作品中。米開朗基羅則完全相反,他不是直接表現戰(zhàn)爭的激烈。他表現的是戰(zhàn)爭打響前五分鐘戰(zhàn)士們緊急出戰(zhàn)這樣戲劇性的一幕:一群士兵正在河中洗澡,突然有敵人殺過來,有的戰(zhàn)士慌忙上馬,有的戰(zhàn)士慌忙穿衣服,有的戰(zhàn)士在河里掙扎。米開朗基羅抓取的是一個個戲劇沖突的瞬間,就像話劇一樣,每個人都有角色安排、有故事、有張力。別出心裁的構圖、生動的人物形象、緊張的戲劇性場景,使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不遜于達·芬奇。從兩位大師的“斗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多歸功于他的專注。經過這場比拼,米開朗基羅的地位就已經和這位比他大26歲的大師達·芬奇平起平坐了。
米開朗基羅通過素描把繪畫中的形體結構研究得非常精準,從他的素描、雕塑及壁畫作品中不難發(fā)現對形體結構語言的提煉和總結水平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這是他能夠創(chuàng)造出充滿力量感、體積感的宏偉藝術形象的堅實根基。他所繪制的人體素描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而存在的,他把強調形體結構當作研究造型的手段,形象的創(chuàng)造是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這些研究成果對后世藝術家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素描教學都產生深遠影響。
他的作品中強化了藝術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性,使創(chuàng)作主體最大限度地從贊助關系中解放出來,并最終以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繪畫、雕塑、建筑三門藝術領域樹立了不可逾越的豐碑,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踐行者。而他的雕塑作品在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雕塑形式的同時,對歸納與整合方面做出了突破,他的雕塑更善于抓住作品的動態(tài),其形體面貌往往都是為了從視覺上強化空間動態(tài)關系而存在的,而這種對空間動態(tài)的強化使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具有一種生命運動的力量。同時,與后世巴洛克雕塑華麗的形式所形成的繁復的外輪廓相比,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外形顯得更為規(guī)整和節(jié)制,從而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似乎在外力壓制下的形態(tài),而這種制約的力量使他雕塑作品的生命力更加強烈。
作為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壽命很長(去世時近89歲)。在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避免重復自己。這是他個性的一部分,他相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困難的局面,對米開朗基羅而言,不去創(chuàng)作比接受這些挑戰(zhàn)更痛苦。他似乎總是不斷地進行藝術構思,或者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在70余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坎坷,留存于世的作品都具有磅礴的氣勢和悲壯的藝術效果。在他的一生中,不管是使用哪種藝術形式,都體現出了他在藝術領域對這個世界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