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愛犬物語
來源:《北京文學》2018年第5期  | 凸凹  2018年05月02日09:03

凸凹,本名史長義,著名散文家、小說家、評論家。男,1963年4月17日生,北京房山佛子莊人。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文聯(lián)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散文委員會主任、房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 創(chuàng)作以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為主,已出版著作近40余部。其中,著有長篇小說《慢慢呻吟》、《大貓》、《玉碎》、《玄武》等8部,中短篇小說集3部,評論集1部,散文集《以經(jīng)典的名義》、《風聲在耳》、《無言的愛情》、《夜之細聲》、《故鄉(xiāng)永在》等30部,出版有《凸凹文集》(八卷本),總計發(fā)表作品700余萬字,被評論界譽為繼浩然、劉紹棠、劉恒之后,北京農(nóng)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家。 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種文學年鑒、選本和大中學教材,作品獲省級以上文學獎30余項,其中,長篇小說《玄武》獲北京市建國六十周年文藝評選長篇小說頭獎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散文獲冰心散文獎、第二屆汪曾祺文學獎金獎、老舍散文獎、全國青年文學獎和十月文學獎,2010年被評為北京市“德藝雙馨”文藝家,2013年被授予全國文聯(lián)先進工作者稱號。

1

小兒初入世,社會上的許多物事,讓他迷惘,便心生不安。為了平息躁動,弄了一條英國伊麗莎白種系的柯基犬。小犬無尾,腿短,便顯臀肥,彈跳有女相,風情萬種,頗惹人憐。狗雖雌性,卻起了一個雄性的名字,曰鋼特。后來他有了戀人,情不再系狗,便把其遺棄給我和家婆,從此便與寵物結(jié)緣,有了額外的牽掛。女孩初進屋時,小犬鋼特吠叫不止,在她腳下嗅來嗅去。待她輕撫一番之后,竟馴順地依伏于她的膝下,仰面露憐愛眼神,期盼喂食。一喂就咋舌,美。到女孩告辭時,它拼命尾隨,遠遠不歸。女孩只好再送回來,擋在門里,以脫身。它在門里嘯叫,異于往日,透出憂傷。女孩對小兒說,它認我,已把我當作家里人。這讓我和家婆感動,一致認為,這個女孩是選對了,連狗都驗證。

2

愛犬鋼特不歡,早餐不奔前,躲在衛(wèi)生間里弄喘聲。

鋼特眼神豐富,歡喜、渴望、爭寵,總能用眼神表達。家里人只要一用餐,它一定要踅到餐桌前,眼巴巴地看著主人的嘴唇翕動,如小兒看饞。就扔給它一塊火腿,或一塊排骨,或一角面餅。眼下,人類過年,餐桌豐富,扔給它的食物多膏腴,看來,它很可能得了胃疾,消化不良。

于是想到,人與寵物之間,愛心不能過剩,過剩的愛,是害。寵物餓著,反而胃腸通常,有進食欲望,一如對愛人,不能過于用愛,大愛之下,不知感恩,遑論珍惜,以為理該如此。另外,大愛,有居高臨下、不由分說的強迫性質(zhì),讓被愛者,不知所措,失去自我,這對生活的自立,也是有害的。

家婆問計,我說,任其餓,餓到一定時候,它自然恢復。

3

今天停暖,雖然室外已到了攝氏19度,也感到冷。這就一如感情,感情一直熱著,突然冷下來,心中感到的冷,比實際的冷還冷。

昨天晚上,我在刺猬河大堤上遛狗,看到岸柳的苞芽已腫而紫了,不禁眼前一亮。因為紫,就是要開,為人間吐綠。

腳下的土地沉實,踩到上面,能聽到聲音。如再有數(shù)日陽光普照,水汽蒸發(fā),就會生出浮塵。花開、風起、揚塵,北京的春天就是這樣——和煦與粗糲相伴而生。

狗能本能地分辨溫順與暴烈——與同類相遇,能交頸互咬的,一定是有溫和的性情。相反,它一定是遠遠地躲避,躲避不過,就拱你足踝,求救于人。

這一點,已得到多次實際驗證,所以,跟寵物一起,我也能識別狗。

但人就不同。人無先天機警,只有吃過虧之后,才有認識,才長記性。所以人的生命成本比動物高。

人類學者、美國的赫舍爾在《人是誰》里說過,人的智力并不天然地就優(yōu)于動物——野鹿臨懸崖,它會自然收腳,而兒童會一直走下去,跌死;看見赭紅的炭火,狗會繞過,而姍姍學步的人類,會伸過手去,燙傷。

所以,說人類是“經(jīng)驗之果”,是對的。

這就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年輕的、有學歷的,就自然比年老的、無學位的高明嗎?把他們速速地提拔到高位,就一定會有期待中的作為么?相反,這里老而無用的暗示,會弱化、淡化這個社會尊老、敬老、愛老之風。而無老就無幼,這不僅是儒家學說,更是生命規(guī)律、人生哲學,它告訴人們,“老”承載著人類的“經(jīng)驗之果”,是人類前行的基礎(chǔ)——沒有這個基礎(chǔ),人類不知從哪里上路,也不知將走向哪里,將會重新淪入在黑暗中的探索、在蒙昧中的瑟縮,其“幼”,也就會成為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人之于酒,大醉,尚好,昏然睡去,如入忘川,尚可忘憂。但更多的時候,是不昏不醒,糾結(jié)在中間狀態(tài),起臥均不適,就殊難受。人生狀況也是如此,既順遂又不順遂,頗考驗人的耐性。于是,只有堅韌的人,才能行遠;沒有耐心的人,倉皇而敗。這里,老人們的耐心境界,是后來者的天然之師。

人與人相處也如是。并不是豁然的喜與厭、愛與恨,總是喜厭相伴、恩怨交結(jié)。有人說,要想讓兩個人分開,并不需要人為的離間,只需要放任他們朝夕相處,粘在一起。時日一久,他們會自己把對方的缺點放大,直至不能容忍。這一點,在我故鄉(xiāng)的老人們那里得到驗證。老人們對不認可的姻緣并不采取斷然的棒打鴛鴦,而是含笑以對,讓他們?nèi)バ摇V皇沁t遲不給其名分,讓他們心虛。到了后來,讓他們虛的,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虛的自身沒有內(nèi)在動力,就自然而然地散去。家族之間也不因此結(jié)怨,和好如初。這種“非暴力”維權(quán)行動,之所以有效,并不說明老人們有多么高明,它恰恰是一種人性的證明。我對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之所以百讀不厭,就是出自這方面的理由。

具體到親人之間,為什么愛與不愛都不能使其分離,是因為有家庭、家族的人倫“枷鎖”。這把枷鎖的材質(zhì),不是金屬,而是血緣。血緣是基因,決定著生命的樣態(tài),區(qū)別著與他人的不同,就有了物以類聚之象;血緣是原始股,無論升降,無論興衰、無論榮枯,本錢都是不能出讓的。還有,生命的一次性特征,也決定了親緣關(guān)系的不可再生——無論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可能再見。這種無可奈何,讓人產(chǎn)生畏懼,因而就產(chǎn)生了珍惜,在不愛中愛,在裂隙中求彌合,在怨恨中求恩德。為什么朱自清一篇庸常的《背影》,產(chǎn)生了那么大的感染力,是那個“背影”讓人們看到了親人的必然遠去,在巨大的憂傷之中,對親情產(chǎn)生了悲憫。為什么彭程的一篇新作《對坐》,也在讀者心中激起聯(lián)翩的波瀾?是那個“對坐”的姿態(tài)(每天陪父母坐坐)讓人們醒悟到,應對那個遠去的必然結(jié)局,所謂珍惜,就是從身邊的老人做起。

4

晚,偕家婆到刺猬河公園遛狗。

刺猬河公園,現(xiàn)已改名塞納園,甬道旁有廊牌,布以人口與計劃生育文化宣傳內(nèi)容。

院內(nèi)有石橋、甬道、清流、岸柳、太陽能照明燈,還有文化廣場,游人繁盛。

近看,柳絲輕搖,緩水漾波,疑在夢中;遠看,柳色絨絨,河水閃白,如入畫境。微暗之中,足音雜沓,弄破清靜,也好,免去寂寞,使人回歸人間。小犬知時節(jié),不耐熱氣,粉舌卷喘。正有預備,袋中有缽與水,便引至路邊座椅,令其飲。以瓶倒缽中,不飲,只接飲倒時水流,可謂莊重地解渴,兒戲地喝。

行至無護欄處,小犬索性狂奔入河水,縱情而游。小犬鼻小,噓氣無力,只生零星浪花,小小之下,可愛。犬肥身重,不敢遠游,游丈余,就回歸,伏岸邊巨石上歇息,但人一走近,復又入水,不讓人逮。反反復復,似捉弄人,就更可愛。招來眾人圍觀,有少女稀罕,以手機照相,好回家傳播珍奇。

知疲上岸,尋繁密草皮,在上翻滾,且立身抖動,把自己弄干。家婆笑嗔道,本來干凈,卻又弄臟,即便伶俐,也不過是狗。我說,狗吐了,又吃進,它只感覺干凈,而不顧人眼中的干凈。這就叫,人干凈的是肉身,狗干凈的卻是心靈。家婆說,文人無趣,總是把簡單的弄復雜。

小犬愜意,在人前兀走。

我有多余心思看行人。

前有一少女,腰細臀肥,人一走動,兩個臀瓣就左右上提,如柳搖曳,有錐心的風情。人稍走遠,整個背影如一張剪紙,凸顯腰窩,更驚心動魄。陪伴她走的,是一中年婦女,或許是她母親。婦人壯闊,上下同規(guī)格地肥,臀形如一盤磨,走時足音響重,臀肉下墜,總像要砸到地上。兩相對照,不禁生出感慨,人間不平總是要人恨的,但最該恨的,是時光。

回家之后,家婆給小犬淋浴,之后,施以電吹風。小犬系母性,風吹之下,現(xiàn)出兩排粉紅乳頭,讓人頓感溫柔,忍不住在一顆上捏一捏。家婆說,難尋種犬,也不能生育,可惜了。我說,這有什么可惜,不被使用,才有永遠的母性之美,一如女人,乳本來是用來哺育的,卻用來玩兒,一玩兒就腫,腫后就癟,就失去了女性特征。

家婆驚愕,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說,你們男人都想些什么!

不想分辯,起身推窗,放眼遠望。一片漆黑,也不見繁星,一切的美都被湮沒了。

突然想到魯迅《好的故事》中的一個句子——“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p>

魯迅的句子總是那么有味道,能把外在情景拉入心田,讓你感到,遠處的一切,都跟你有關(guān)。

這是大化之美。

但魯迅的文字,已被人遺忘了,因為今人覺得它費解而無用。

但是,它的無用,正是他的大用,提醒人們,虛無之下,尚存實有,一如這昏沉之夜,雖然夜色把萬物之美都遮蔽了,卻一個也沒有消失。待陽光乍現(xiàn),美會如期張目。

而且,晨露洗過,美得新異,堪可醫(yī)治審美疲勞,讓人往深刻里理解,并懂得什么是精神的永恒。

5

昨晚遛鋼特(家犬)時,狗不耐熱,總望著刺猬河的河面。近日連續(xù)有風,河面被吹來一層浮滓,頗不潔。怕它潛水游泳,弄臟凈好茸毛。便生一計,故意逗弄它之外的狗。因常在岸上走,人狗均相熟,也能叫出別的狗的名字,比如眼前那只狗,主人叫它毛毛,我也就毛毛、毛毛地叫,表達對它的親熱。鋼特初怔住,之后就嘯叫,之后就驅(qū)逐。它怕失寵,本能地捍衛(wèi)自己的地位,就把河水放棄了。

之后,就一直馴順,乖巧地跟著我,不生別念。

我忍俊不禁,不停地笑,因為我覺得,在感情層面,人和狗是一樣的,遠則怨,近則不恭,一味嬌寵,反恩德不察,日夜膠著在一起,反生離隙,要懂得適宜地冷。

日間,總有一個理念浮起,即:把身邊的書讀破,會把遠處的禍避過。

讀書的時候,心靜,不被窗外事誘惑;廢書之后,內(nèi)心浮躁,出門閑逛,被市井顏色所吸引,禁不住趨近,陷在是非之中。

這一點,緣于昨晚睡前讀郁達夫的散文。郁達夫讀和寫時,心性凈潔,下筆典雅;一走到街上,就奔酒肆、勾欄,滿眼醇酒、美婦。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的文字,突分兩格,既有《銀灰色的死》那樣的頹廢與沉淪,又有《懷魯迅》那樣的昂揚與崛起——“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p>

周作人說他身上有兩個鬼,一個紳士鬼,一個流氓鬼,或許與之同類。

可以說,人身上都有莊重和輕浮的兩面。文人靠自我束脩,靠書中倫理,節(jié)制自己不良的一面,即便是郁達夫這樣的放浪形骸的人,陷入紅塵,也有本能的回歸,“曾經(jīng)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他書讀得多,能自責、自省。到了女人那里,就不一樣了,他們普遍地缺乏自我修正能力,常憑感覺任性而為,理性形成,要靠外力——嬌寵,使其輕?。弧氨薮颉?,使其莊重。尼采曾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說:“到女人那里去,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他不是輕視女人,而是深懂女人。

不妨舉現(xiàn)實中的一例。女人愛風情,衣著喜薄短,用柏楊的話說,一坐故露大腿。這里的“故”,不是故意的意思,而是固然、所以的應用。她露出大腿,正確的做法是直視而不是回避——你直視的目光,一如鞭子,會喚醒她的羞恥意識,向下抻一抻裙角;而你的回避,卻是放縱,近似同謀。

所以,要愛女人,就要先懂女人;愛寵物,就要先懂寵物——不然,都會毀在你手里。

我是指男人的自重和責任。

6

在刺猬河邊遛狗時,兩岸坐滿了垂釣的人。

地面溫度已到了36攝氏度,人們以這種方式避暑,因為垂釣需靜心,“心靜自然涼”,他們可以把暑熱暫時忘卻。

然而狗也熱,一心想到河里去游泳,幾經(jīng)阻攔未果,終于入河,攪起一圈圈漣漪。

垂釣者頗不悅,認為河里一出現(xiàn)狗,就再也釣不著魚了。因為“是貓沾腥,是狗吃肉”,魚對狗有天然的恐懼,所以狗出現(xiàn)在河邊,是釣者的兇兆。我說,你們的目的又不是魚,而是享受釣,魚非魚豈不是一樣?他們說,是釣者,眼里就有魚,即便不僅僅是為了魚。

既然談不攏,也就不再客氣,任愛犬暢游。因為魚是公共的,而狗是自己的。

每次遛狗,我都穿著一件鄉(xiāng)下屠夫常穿的白紗布褡褳,腋下開口,露濃密腋毛,僅靠布襻連接,且為了防止愛犬溺水,手里掌一長長竹竿,作派有蠻者之風。他們便有所顧忌,怯于爭執(zhí),只是無奈地搖頭。但我分明聽到他們低聲嘟囔道——狗也就算了,可恨的是人,手里晃悠著一支破竹竿,“竿”通“趕”,把魚都趕走了,還釣什么釣?養(yǎng)狗的都霸道。

回程的路上,我想,釣盡管釣就是了,還講什么似是而非的迷信?

我的祖父和父親,都釣過魚,做過獵人,在漁獵活動中,也都染上了迷信的習性。從他們身上我知道,迷信與漁獵者天然相伴,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無數(shù)預兆和巫術(shù),所以,漁獵活動,并不像城里人所想象的那樣灑脫,其中有太多的禁忌。

譬如——

他們認為與有眼疾者、頑劣者和婦女相遇,就是不祥之兆。所以,獵人每逢出獵,先要前后左右觀望,一旦發(fā)現(xiàn)上述這些人,就要躲避,或轉(zhuǎn)道而行。如果某婦人斜刺里出現(xiàn),躲閃不及,只好打道回府。一些心地善良的人,知其忌諱,會主動回避,讓獵人感激。

譬如——

路遇空車,或劈柴車,被認為是對狩獵不利;相反如果大車里裝滿了谷物、貨品,乃至干草,則認為是好兆頭。如遇拉棺材的車,則更是上上大吉,因為棺材是裝尸的,尸通“實”,預示著滿載而歸。這個說法,甚至影響了其他的行為,比如娶親、出行。遇到出殯人群,不僅不是晦氣,而且因為“棺”通“官”,后代就有官運,走路就有官道,通暢而平安。相反,遇到娶親的隊列,就大不吉,因為“沖喜”。所以,別人家娶親時,你不要出遠門,要到他的場面上喝喜酒,這叫沾喜、沾仙氣。自家迎娶時,如遇同樣的陣勢,要迅速往地面上扔事先預備好的頂針或瓷碗,以對抗妨礙。

又譬如——如果狩獵途中聽到烏鴉、貓頭鷹和蝙蝠的鳴叫,則認為是不祥之兆,就要處處小心。如果第一槍打偏了,第一條魚沒咬鉤,就預示著這次漁獵活動不會有好結(jié)果,不如及早收場。如果一頭獵物,屢打不中,或者即便捕到,也自行逃脫,就不要打了,因為它已修煉成仙,不可冒犯,如果執(zhí)意窮追,會危及獵人的生命。我父親曾緊盯過一只雪狐,槍總是打不準,就用地夾,狐貍被夾住之后,自己咬斷了腿逃走,在即將被追上的時候,又放出惡屁,他就大為驚駭,認為遇到了狐仙,就主動放生。后來父親患癌癥過早離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反復叨念,說自己得罪了狐仙,它索命來了。

還譬如——

釣魚的人身邊的水桶往往是空的,因為他們承繼了一個古訓,裝魚的桶在未釣得第一條魚之前,不要盛水,魚一得水,就跑掉了。還有,狩獵的人,一般不親自解剖獵物,因為獵物的靈魂會給獵人的眼睛里留下記號——兇光,以昭示給后來的同類。鄉(xiāng)下人常說的,殺氣太重的人不適合當獵人,或許就是從這里而來。

追尋迷信和禁忌的形成原因,是不難的。因為漁獵,是先民的一種生存活動,在那種原初的條件下,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極為低下,每當遇到或聽到用自己的知識難以解釋的事物及現(xiàn)象,自然要托付給神怪、靈異等冥冥中的力量,從而編造出雖然荒謬卻言之鑿鑿的解釋,熱心聆聽者又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予以補充和證實,神秘文化就越來越發(fā)達了。而漁獵者又與一般的先民不同,他們更直接、更深入地進入大自然的內(nèi)部,更有現(xiàn)場的感受。譬如一個獵人只身在森林里過夜,漆黑又寂靜的周圍環(huán)境會讓他恐怖異常,而當他聽到那在森林峽谷中迂回不已的野獸嘯叫,自然會把它當作是某種怪物發(fā)出的聲音,并把附近野兔跳躍時弄出的窸窣,認為是怪物走近的腳步。特殊品種的叫聲,如烏鴉、蝙蝠、貓頭鷹,凄哀如哭,讓獵人頓感戰(zhàn)栗,以為是妖魔現(xiàn)身,大難降臨。所以,種種神秘現(xiàn)象的描述和種種奇異感受的傳播,都是來自漁獵者——首先將林妖形象傳到人間者,就是獵人;首先發(fā)現(xiàn)“美人魚”者,就是漁夫。

到書房搜尋有關(guān)的讀物,找到俄羅斯專事漁獵題材寫作的阿克薩科夫的《暴風雪》,興味而讀,發(fā)現(xiàn),俄羅斯民間的迷信和禁忌,許多都跟我國的相同,不禁感到,在愚昧落后的前提下,不同民族的認識殊少差異,只是后來的知識修養(yǎng)、科學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同,拉大了距離,有了文野之分。而現(xiàn)在的城市化、全球一體化,又逐步在消泯這種差異,千篇一律之下,文化的魅力,可堪回味的、獨特的生命感受漸漸稀少,那種記憶中的“迷信”風俗,反而讓人倍感親切,因為它可以離間現(xiàn)實的所謂真實,給想象營造空間,讓人類還有夢幻。

不禁懷念兒時由祖父和父親的漁獵活動而帶來的樂趣——

鲇魚只一根脊骨而無須刺,燜酥了之后,用筷子往魚背上一戳,便分解出兩半腴肥的魚肉,可放心地大口吞食,大快朵頤。

整只麻雀用泥密封(泥中放上鹽屑),放到炭火上燒烤,到了相宜的時辰,重重地往地上一摔,泥殼分裂時,自動把羽毛撕去,裸呈粉紅雀肉,鮮嫩無比。

松鼠去皮、掏去五臟,在案板上剁碎,爆炒,或汆丸子,有雞肉味道。

斑鳩肉與雞肉相比,更讓人下酒,雞肉柴,而斑鳩肉醇厚。

獾肉多脂,燉在鍋里,能香飄四鄰,能讓粗糙食物,譬如窩頭、玉米面餅,吃出細糧感覺。

即便是狐貍,剖后在冷水里浸泡三日,拔去臊氣,也可以進食。只是要多預備大蒜,因為剛咽下去時是香,再一回味,就有一股似臊非臊的味道,得靠大蒜平息。

…… ……

說來說去,這些樂趣都是建立在“饑餓”之上,那是旱澇頻仍,家無余糧,雖撙節(jié)而食,也僅夠一季的飽,其余三季,或瓜菜代之,或去漁獵。父親患惡癥,總是反思自己殺生,讓家人唏噓不已。其實他的漁獵,不是習性,而是為了“活”的被迫行為,他不應該自責太重。但是,有關(guān)漁獵的迷信對他的影響太深,他聽不進別人的解釋。到了我這一代,就遠離漁獵了,雖對舊時傳說有科學解釋,但禁忌有暗示作用,不信中,也有余悸。索性罷手,圖個心理清凈。

細一思忖,對待迷信的態(tài)度,絕非簡單的信與不信,他有文化作用,而文化作用就是精神作用(心理作用),往往讓人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間遲疑不決。

7

我最厭惡巧舌如簧的人。因為只有嘴不對心的人,才能巧舌如簧。

說心里話的人,緩慢,甚至笨拙。而且,樸實的人,往往羞于夸夸其談。

以生活為本,心性高潔的人,往往一切從簡。

母親從小就對我說,要喜愛粗茶淡飯,要喜歡土鞋布衣,這樣,不生貪吝,知足常樂。

所以,我喜吃野菜,野菜潤腸,不留宿便,口氣清爽。也喜吃小米,小米化瘀,不生臃肥,身姿靈巧。

所以,我不挑剔衣著,也不屑于攬鏡自照,素面朝天,表里如一,讓本性自由發(fā)言,因而不務虛榮,也鄙睨宵小,含笑來去,心廣地寬。

有人問,你怎么總是那么意氣風發(fā)、春意盈面?

我說,因為無我,不太看重自己。一如小草細小,卻總是向上生長,自得于草根習性。

愛犬鋼特,系小兒豢養(yǎng),我卻愛之如命,常領(lǐng)它招搖過市、得隴望蜀,常對它說,小孫子,你要聽爺爺?shù)脑?,遠離贓物,不理生人。

它理會人意,緊隨身后,不跑遠。

我常失眠至深夜,枯坐在客廳里,聽家婆弄鼾,愛犬陪坐,驅(qū)之不去,讓我為“忠誠”感嘆。人與狗都能聽到生命的心跳,故愈加喜生,不生憂愁,且忘卻不公,覺萬物平等。

8

從是日起,晚飯后增加遛狗時間,與其是人遛狗,不如說是狗遛人。愛犬鋼特,雖是母性,卻善攻擊,遇到不喜同類,猝然上前撕咬,讓人措手不及。對方主人頗不悅,我只好賠以笑臉,且說,您盡可以打它,往遠處驅(qū)趕。竟真的下手,用手中的韁繩抽。不期打到小犬眼部,尖叫一聲跑遠。對方走離,我攬狗察看,見右眼紅腫,久久不能睜開。我心疼不已,罵道,狗日的!

這就是糾結(jié),一如處世,都是在愿與不愿之間。

回家給狗滴以眼藥,它就伏在我的腿上,聽憑救治,楚楚可憐。我內(nèi)心溫柔,有淚。我對它叮囑,以后要馴順,因為現(xiàn)在的人都有戾氣,不能輕易招惹,以免給主人引來糾紛和訴訟。狗無言,只是睜開了傷眼,滿眼迷惘。

便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世道,已缺失厚樸,打狗不再看主人,只看一己之私。

9

今天是大年初六。早晨,自然睡醒,通體舒坦,滿心溫柔。

便大呼愛犬鋼特。

小犬應聲而至,上床來,與我共枕而臥,一如嬰兒馴順。

小犬全身潔凈,嗅其絨毛,有淡香。這是人愛惜的結(jié)果,常給它洗澡,使其遠離動物屬性。

愛,真是有力量,使鐵樹開花,使頑石有靈,使狗通人性。

起床,看《非常6+1》,高博的主持比李詠為上,因為他懂得節(jié)制,有冷幽默,層次深些。

那些兒童,通靈鬼精,人小,卻有大才藝,唱、舞、念、做,都有板眼,讓人驚嘆于人的智能。不禁想到,成人真可以以兒童為師,除去浮塵,保持熱情和好奇心。好奇心是陽光品質(zhì),一如小草,即便巨石壓身,也鉆隙而出,生長在陽光之下。

也就是說,童心是一種能量,一如水,可隨物賦形。

成人已接受了社會對他的規(guī)定,行為總是在身份觀念中徘徊,他放不開心性,就殊少生動。因為臣服于清規(guī)戒律,生命力就弱化了,表面的穩(wěn)重,其實是惰性。

此時,我懷念兒時時光,因為那時我尚不知道自己是誰,就無知無畏,像一頭鄉(xiāng)間的驢子,遍食百草,不怕腹瀉,滿地打滾,不怕身臟,嗚哇亂叫,不怕人笑,活在天地自然造化之中,能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存在。小犬鋼特也是這樣的,所以,我很羨慕它,因為它比我活得率性、幸福。

10

今天是清明節(jié)。

陽光明媚,有微風。帶家婆與狗去小清河踏青。

小清河畔,黃花遍地,春蟲嚶嗡,愛犬被吸引,競跑追蝶。家婆剜野菜,邊動作,邊回憶兒時趣味。不到兩個時辰,所帶行囊,就被野菜充滿,而野菜依舊遍地,家婆惋惜地一嘆,就這樣吧。兒時挖野菜,是為了充饑;現(xiàn)在挖來,是為了調(diào)劑胃口。目的的不同,態(tài)度也就不同:充饑者,要把野菜挖盡;調(diào)劑者,適可而止。

午時,攜野菜去探母。母大悅,因她喜食野菜,正可大飽口福。

清水洗凈,潑以辣椒油,好吃得出乎意料,口感爽脆,咀嚼時竟有隱隱回甘。在兒時的記憶中,野菜總是有苦味,或許是因為沒有肉香墊底,遮不住清寒之氣。

母親饕餮而食,我不禁勸道,嘗一下鮮即可,因為您有高血壓、冠心病,過度而食,會讓血管負重,會誘發(fā)暈眩或浮腫。

母親笑笑,說,這人一老了,忌諱就多,就不自由,并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注意養(yǎng)生。

從母親的感慨中,我突然悟到:其實原始的生機是無須養(yǎng)的,他自己就在那里盎然著;一到了有意養(yǎng)生的地步,生氣已遠離人身,已了無回天之力。

11

這兩天柳絮紛飛。

對柳絮過敏者,得皮膚病,故避之;在清潔工人眼里,它臟污環(huán)境,故掃之;文人嫌其輕浮,撩人心性,故厭之。

殊不知它是柳樹的種子,是物種繁衍之本。

人之看事物,常只攻其一點,而不其余,得出的結(jié)論總是似是而非。

這兩天愛犬發(fā)情。

在河畔上行走,公狗尾隨,故趕之;在客廳里盤臥,經(jīng)血污地,故揩之;家婆嫌其累贅,多有煩言,欲棄之。

殊不知這是動物的生命本能,是順應天理之舉。

人看待動物,只從人本位出發(fā),寵愛的背后,是天性的扼殺,近乎殘酷。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認真反思。

12

天大熱,球迷沏一壺茶,看世界杯,進入清涼境界。而球迷外的人就不同——

晚上,家婆遛狗回,大喊熱死,開空調(diào),涼風勁吹。我不能承受機器的涼,骨縫中有針扎感覺,建議她關(guān),靜靜地享受自然風。她不允,我氣憤,吵。狗看看她,看看我,莫名其妙。因為狗趴在水泥地上,自尋涼意,便不知人在涼熱中的進退,它感到人好笑。家婆奇瘦,腿骨上無多余的肉,反而怕熱,吹涼風。便可知,狗的皮毛,我身上的贅肉,有消暑功能。

把自己關(guān)進書房,裸身翻閑書,暫時把暑氣和閑氣忘了。

我越來越不滿意自己的生活,感到希望無多。我的生活總是“錯位”,樂趣就殊少——

能遠足的時候,沒有放達之心,覺得宅在書齋里讀讀寫寫才是正事;待文思枯竭想游歷,卻已無多余的體力,殫于邁步。

有可揮斥方遒的平臺與機會時,講究守成與低調(diào),一味謙恭;待世事看透,想鋪張揚厲,表達個性,卻已失去應有的激情,一如尾巴夾得久了,粘連在一起,反而翹不起來了。

坐想美色,也血脈僨張,覺得自己雄風駘蕩,可以有大浪漫;待美色真的玉立于前,卻瞻前顧后、禁忌重重,以至于器官都沉睡不起,一如閹。

遇到可借助之勢,正可順勢延伸人脈,以少付出而獲大收益,卻酸性上升,以攀附為恥;待急難險事當前,需要打通關(guān)系,破解難題之時,又找不到門徑,頓感臨時抱佛腳才是最大的人生尷尬。

官員與文士雜合于一身——在官場談文學,書生氣重;到了文場,又講官話,官氣十足。兩個場面上的人便都視你為異類——均不倚重,均不與你暢所欲言,或防備,或輕蔑,或嘲諷,或貶損,身姿頓矮。

即便僅僅是在文場行走,由于身居城鄉(xiāng)接合的部位,學院派認為你黃土加身,胸無點墨,文化輕淺,一派俗俚;而鄉(xiāng)土文人,又認為你登堂入室,狐假虎威,故作高深,不可與之為伍。二者皆排斥,便雅俗無據(jù)。

即便是寫作本身,因為既寫散文又寫小說,就招來多余的議論:雖然都寫得用心,都寫得精致,且多“經(jīng)典”篇目;但小說界說我的小說不如散文,散文界說我的散文不如小說,多能,反而自討其辱。

如此種種,頗煩心亂神。素日不管不顧,坦然面對,而且還自我調(diào)侃,我是我的主宰,他人奈我何如?但暑熱之下,心緒不寧,就表現(xiàn)出虛弱,就強化了不堪之感,真以為事事不如意,不可活。

我躺在床上陷入冥想,感到人生虛無,執(zhí)著于意義卻根本無意義,不過是兀自勞頓而已。

看來暑熱絕不僅僅是氣候問題,而是精神問題。

煩悶之下,翻身下床,穿衣到街上去。從冷飲店買茉莉涼茶一箱,在樓前的石桌前獨自啜飲。

狗在屋里叫,它要出來;我在外邊痛享孤獨,不想進去。

家婆隔窗而望,囁嚅不止。

天漸漸地黑了,不可阻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