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辛泊平:心底無私天地寬 讀少一《電視機有鬼》
來源:民族文學 | 辛泊平  2018年05月18日11:05

蜘蛛結網,是一種生存的方式,屬于本能。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絲網雖然討厭,但并不難對付。從動物那里,人也學會了結網。只不過,人們不僅編織有形的網用來打魚,還編織無形的網來聯絡,來通關,來彼此方便、投桃報李。這種無形的網,就是每個人都會遭遇的“關系網”。它四通八達,黑白難辨。這張大網中,有兇猛的大鱷,有負責聯絡的皮條客,也有跑腿的小嘍啰,更多的,還是不明就里的蕓蕓眾生,在這網中掙扎,在這網中迷失,也在這網中播種希望。少一的小說《電視機有鬼》寫的也是“網”,只不過,這張網并沒有吞沒主人公,反而被主人公給捅破了,不但捅出了氣節(jié),還捅破了腐爛的利益圈。

只看題目,我還以為是一篇玄幻小說。因為,現代文明的電視機與民間傳說的鬼這兩個元素放在一起,還真有點恐怖的味道。但小說的第一句便打消了我這個奇怪的念頭——“看來,應如兵家里必須添置一臺電視機了”。這是經典的寫實筆法,正如劉震云《一地雞毛》中那個“小林家的豆腐餿了”的開頭一樣。一上來便拎出普通人居家過日子的雞毛蒜皮,讓人無法清高,無法超凡脫俗。在我看來,這樣的開頭是簡約有效的,它不繞彎子,不做鋪墊,而是直奔主題,讓生活的沖突就那樣一覽無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自帶一種敘事的推動力和刺激神經的速度感。

小說的故事并不復雜。主人公應如兵是一名轉業(yè)軍人,在其他轉業(yè)軍人都選擇工商、稅務這種效益比較好的單位之時,他卻選擇了做一名警察。在常人眼里,作為營級干部,他最起碼也應該去鄉(xiāng)鎮(zhèn)做一個副鄉(xiāng)長。然而,他沒有。在他眼里,只有警察這種職業(yè)和軍人的氣質最接近。他雖然離開了軍營,但他的心還在部隊。所以,他義無反顧,像軍人一樣硬朗而又堅決地踏上了人生的另一個征程。

在工作崗位上,應如兵干得是風風火火,卓有成效。但工作上的順利無法彌補生活上的捉襟見肘。在那筆軍轉安置費都拿去買房子之后,他和妻兒只能租住在一個不足70平米的單元房里。他們沒有買電器,是因為覺得電器更新太快,他們想等房子下來,再置辦所有的電器。對于從農村出來的應如兵來說,這原本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然而,他三歲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覺悟與滿足。孩子要看電視,要看動畫片,就只能到隔壁家。而隔壁那做煙酒生意的小兩口的店恰好在應如兵的管轄區(qū)域,應如兵幫了不少忙,孩子偶爾去那里看看電視似乎也很正常。

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他的眼里只有那些動畫片里的故事和精靈,他不知道他的行為已經干擾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應如兵夫婦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不得不打亂原定的計劃,決定提前買電視。故事也由此展開。像所有的工薪階層一樣,他們不想隨便買一臺湊合,他們想一步到位,買就買個好的。但工資卡上的數字無法幫助他們實現這個心愿。于是,應如兵便到隔壁小夫妻那借錢。錢沒借來,卻“招來”了一臺電視。而這臺電視早不來晚不來,恰恰是應如兵在車站抓了一個小偷那一天來了。于是,糾纏應如兵的“鬼”也就隨之而來,那張應如兵預想不到的大網也隨之張開。

電視是隔壁小兩口送來的。應如兵想給他們打借條,他們不讓,于是,應如兵就讓他們把發(fā)票留起來做憑證,以后還錢時再給他。他們送來電視之時,同時提到了應如兵抓到的那個小偷是他們的親戚。兩件事看似只是巧合。然而,深諳世事的人都明白,這巧合里有因果。但是,應如兵是軍人,“十八歲起就待在部隊,部隊的生活跟打槍一樣三點一線直來直去,戰(zhàn)友之間、上下級之間相處沒那么多彎彎繞繞?!彼裕膽烟故?,不愿意把人往壞處想,他對妻子說:“你能不能簡單點,人與人相處都這么防著,生活還有什么意義?!粋€人,心里的鬼裝多了,自己也會變成鬼的。”而妻子卻不以為然,她告訴應如兵“生活的哲理告訴我們,越是巧合的東西越值得警惕和懷疑”!

是的,應如兵是從軍營里走出來的男子漢,他走得端、行得正,他不怕鬼。但是,鬼還是盯上了他。這個鬼并不在電視里,而在他的身邊;這些鬼并不是青面獠牙,而是一張張熟悉的臉。還是在小兩口那兒,應如兵抓住了一個攜帶假鈔的“黃毛”,他因為秉公執(zhí)法,得罪了他的頂頭上司——主管政法工作的副縣長。那個黃毛是副縣長的外甥。從此,他的霉運開始,先是被“發(fā)配”到邊遠山區(qū)當派出所副所長,后來又被莫名其妙地“雙規(guī)”,而那臺電視機便是解釋不清的“證據”。而且,在對應如兵威逼利誘都不奏效的情況下,大“鬼”便不滿足于躲在暗處,而是沖到了前臺,妄圖用那張大網逼他就范。

當然,是“鬼”就有見不得天日的勾當。應如兵雖然不是打鬼的鐘馗,他手中也沒有打鬼棒。在和鬼搏斗的時候,他傷痕累累。但他有一腔熱血和正義的擔當。他的不妥協便是一種絕對的力量。最終,在他的感染下,原本也是大網中重要一結的商人也站到了正義一邊,反戈一擊,讓那些鬼現了原形,把那些鬼打入了地獄。而他,一個轉業(yè)軍人,一個現役警察,依然是錚錚鐵骨,既捍衛(wèi)了自身的人格與尊嚴,也維護了社會的正義。

可以這樣說,應如兵身在網中,也知道這網的厲害,但他就是不信邪。即使他的同鄉(xiāng)康有財苦口婆心地勸他與權貴和解,他也沒有放棄原則和立場。他始終堅信:在一張巨大的社會網中,一個人似乎只有疲于應對,以防被吞沒,這只是大多數人的反應與選擇;對于那些有飛蛾撲火的自覺與勇氣的人來說,這張網雖然也沉重,但它絕非牢不可破?!靶牡谉o私天地寬”,正義感便是對抗這張網的武器,最初它可能只是防御,但一旦找到缺口,一旦全面反擊,那張網注定會灰飛煙滅。這是人間的正道,也是社會的希望所在。

這篇小說寫得樸實,雖缺乏扎實可靠的細節(jié),但還算好看。“巧合”這個元素處理得張弛有度。應如兵與康有財的命運突轉頗具喜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主題鮮明,人物有棱角,充滿了現實意義和醒世價值,飽含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正義的呼喚與禮贊。

刊于《民族文學》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