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孫明舜:路,不再遙遠(yuǎn)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孫明舜  2018年05月25日11:12

接到關(guān)外三姨哥打來的電話,我感到很突然,由于關(guān)山的阻隔,路途的遙遠(yuǎn),自從姨和姨夫去世后,我和姨哥家已經(jīng)有好長時間沒通音信了。

大姨家住在河北豐寧的胡麻營鄉(xiāng),我家住在北京的密云,在地理上,我們管古北口外和白馬關(guān)外統(tǒng)稱關(guān)外。在我幼小的記憶中,大人們描述的關(guān)外遙遠(yuǎn)而寒冷,地廣人稀,是舊社會人們逃荒的落腳之地,我的大姨就是解放前姥爺逃荒時留在當(dāng)?shù)亟o人家當(dāng)童養(yǎng)媳的。

解放前由于不通公路,姥爺告訴我,他去一趟大姨家,帶上干糧,背上鋪蓋,路上還要借住兩宿,翻山越嶺得走上四天,兩頭不見太陽,那辛苦勁就別提了,但姥爺思女心切,總覺得大姨一個人在關(guān)外孤孤單單,所以每年必須得去上一次。

這樣步行的探親路一直走到了上個世紀(jì)的七十年代末,一九七九年,白馬關(guān)通往關(guān)外的土路修通了,但不通公交車,姥爺也老了,走不動了,看望大姨的任務(wù)就落到我們幾個外甥和舅舅頭上了,第一次隨舅舅去看大姨,是從村里小學(xué)老師家和大隊書記家借的自行車,我和舅舅早晨天沒亮就出發(fā)了,帶著干糧和水,騎到半路,我就騎不動了,沒辦法,只好騎一陣,走一陣,到了大姨家,已是凌晨四點多了,真是又困又乏,歇了兩天,才緩過勁兒來,那時我就想,什么時候大姨家能通公交車就好了。

一九八五年,我高中畢業(yè)了,從我們村前路過的京通鐵路通車了,我們村頭還設(shè)了一個站,大姨夫來信說,我們可以坐火車到半路的虎什哈站下車,再倒公交車就到他們村了,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得了不得,心想,再也不用騎自行車受那份罪了。

暑假在等待錄取通知的時候,接到姨夫的來信,說大姨病了,很想我們。這次又是我和舅舅同去,我們上午十點從村口的車站上車,

下午四點多就到了,雖然提著大包小包中途倒車有些麻煩,但比過去騎自行車那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一九九六年,開通了從天津薊縣過古北口到河北豐寧的公交車,這樣我們?nèi)ゴ笠碳揖涂梢灾边_(dá)了,過年大姨家宰了豬,讓姨哥給我家送鮮肉來,四個多小時就到了。母親感慨地說,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隨著交通的發(fā)達(dá),車也越來越多了,由過去的定點到不定點,隨走雖有,而我們彼此往來帶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這有的大姨家也有。

二00三年,大姨走完了她幸福的晚年,臨終前,她對我們這些趕過去的娘家人說,她知足了,一個舊社會沒吃沒喝逃荒要飯的童養(yǎng)媳,到今天兒孫滿堂,吃啥有啥,是碰上了一個好社會呀!

大姨和姨夫相繼去世后,我們由于忙于個人的生計,彼此的聯(lián)系相對就少了些,節(jié)日的時候和姨哥打個電話彼此問候一下,電話那頭的他也總是忙,因為姨哥開了一家工廠,國內(nèi)外訂單不斷,他一年四季沒有閑著的時候。沒想到眨眼間,他的兒子都要結(jié)婚了。姨哥說他要派車來接我們,我連忙謝絕了,告訴他,我也買了車,我們一家和舅舅家都開自己的私家車去。

我們抄近路沿著當(dāng)年騎自行車的路線,出了白馬關(guān)的路還是那條路,但比過去更寬了,土路也變成了柏油路,車走在上面非常平穩(wěn),過去騎自行車走了多年,也不知道這條路到底有多遠(yuǎn),這回我們都打了里程表,兩個小時就到姨哥家了,整整一百二十公里,舅舅感慨地說:“原來一百二十公里呀!”

就是這區(qū)區(qū)的一百二十公里,自駕車兩個小時的車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卻成了我和大姨家之間的“天涯”,而今天四通八達(dá)的公路網(wǎng)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我們的探親路不再遙遠(yuǎn),天涯變成了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