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魯班:藝術與科學從未分家
根據達芬奇手稿制作的坦克模型
展覽開幕式還沒結束,參觀達芬奇油畫原作《美麗的公主》的觀眾已經排成了長隊——這件采用粉筆與蠟筆交織的畫法使人物眼睛部分呈現非同尋常的簡單和優(yōu)雅的作品,成為在北京山水美術館舉辦的“達芬奇&魯班” ——2018山水美術館藝術科學國際大展眾多展品中最為“吸睛”的一件。
繼“畢加索走進中國——邂逅齊白石”和“復制時代” ——安迪·沃霍爾藝術展之后,作為“山水十年國際大師展計劃”的第三次展覽, 5月29日至8月28日,由山水文園集團、山水美術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中央美院視覺藝術高精尖中心傳統活化項目組主辦的本次展覽以“創(chuàng)造”為脈絡,連接了中國春秋時期的發(fā)明家魯班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達芬奇,以東西方人類藝術與科學發(fā)展的歷史為主題,展示了102件達芬奇有關科技發(fā)明的手稿,并將其中50部手稿的設計進行裝置還原,包括武器類如大型方形迫擊炮發(fā)射炮彈、破壞性“圓形多重轟炸機” 、重型車輛,防御系統類如“高山技術”攀登墻壁,發(fā)明類如飛行器、滑翔翼等——觀眾在這場展覽中,不僅能看到平面手稿,更能透過裝置作品真切感受到全才達芬奇的魅力。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斜杠青年” ,藝術家達芬奇同時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fā)明家、建筑工程師、生物學家,在天文、軍事、物理、建筑、醫(yī)學等眾多領域都取得過杰出成就。他曾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并監(jiān)工建造而成的;為了排除泥沙,他曾制定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親自主持修建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而魯班的成就和地位自不言而喻,被尊為中國土木工匠的始祖。2500多年來,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拔覀儗⒋碇袊そ尘瘛聂敯鄠髌嬉约霸跉W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科學天才’達芬奇放在同一個展覽中,以預示著未來超越三維現實的當代前沿科技成果進行敘述、陳列、展示,就是想表達‘藝術與科學’本身能夠超越種族、語言、時間與空間,在這一點上,東西方呈現方式雖然有異,但本質上不分東西。 ”山水美術館館長孫越說。她表示,展覽期待打破過去或囿于藝術、歷史、或限于設計、視覺、或高冷枯燥、或論調偏頗的局限,而做到既有無限廣大的歷史觀與世界觀格局,又能引導人們針對繪畫、設計、材料、技法等細節(jié)和專題加以關注與討論。
同時,為了更立體、生動呈現本次展覽的主題,策展方利用全息影像、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鋪陳出不同視覺效果,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使東西方2500多年來藝術、建筑、手工藝等各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呈現在更“真實可感”的情景中,其中包括全息互動揭秘魯班鎖與云梯、 360度呈現抬梁式木架構、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天使報喜》 《維特魯威人比例研究》 《圣母子與圣安娜》 《抱銀鼠的女子》《施洗者圣約翰》等10幅版畫構成的版畫區(qū)等。
藝術與科學從未分家,它們互相依賴,互相攀附著推動人類不斷前行,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往往也在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上表現出色。像達芬奇一樣跨界藝術科學兩大領域而成就卓越的大師在人類歷史上不止一人,也不僅僅存在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這些天才幾乎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人體結構,研究土地與海洋,設計過超前的武器、建筑、橋梁甚至玩具,同時不斷研發(fā)新的繪畫材料和技術,大大推動了藝術的發(fā)展?!霸诋斀駮r代,我們都能深刻地體會到:缺少核心技術就缺少話語權” ,本展學術顧問、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表示,當代社會的學科分野越來越細化,而反觀文藝復興甚至更為久遠的年代,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更為緊密,可能造就全才,進而推動核心技術的發(fā)展,“希望觀眾們來到這里,看懂一些作品——哪怕看懂一件作品,也會有關于‘藝術與科學’的自己的心得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