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京文學》2018年第6期|陳瑤:靈魂是一個永遠的進程
來源:《北京文學》2018年第6期 | 陳瑤   2018年06月07日16:07

作者簡介:陳瑤,湖南臨湘市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xiàn)供職于湖南理工學院。2000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散文發(fā)表在《散文》、《散文百家》等雜志并被選刊轉(zhuǎn)載。在《十月》、《中國作家》雜志發(fā)表長篇小說《女人的牌坊》、長篇紀實作品《藝考生》兩部,并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長篇紀實作品《孩子,你獨一無二》在《北京青年報》連載。主要中短篇小說有《開洗衣店的女人》《秋涼了》《軟畫像》等,中篇小說《小可》被上海某影視公司購買了影視改編權?!逗衔膶W》曾推出陳瑤個人專輯。

一個完整的古村落

漆黑茅柴屋半間,

豬窩牛圈浴鍋連。

牧童八九縱橫坐,

天地玄黃喊一年。

袁枚這首描寫鄉(xiāng)村私塾的打油詩,讓我忍不住會心微笑。我上小學時讀書可不就是喊的,全班同學一齊用方言扯著嗓子喊課文,每個字拖著長長的音,一邊喊小腦袋一邊搖。現(xiàn)在想來,那腔調(diào)就是源于私塾先生教弟子們念經(jīng)書。

我在姚家屋場念的小學。我外祖父就在姚家。那是湘北一個四百多人聚居的古村落,點綴在湘鄂贛交界處那座巨大山脈的一個褶皺里。屋場清一色青磚黑瓦的江南明清建筑,屋宇毗鄰相連,從村東頭走到村西頭,下雨天不濕鞋。村前一壟肥沃的稻田,稻田間一條清澈的小河潺潺流過。

村口有座土地廟。土地廟是中國每個村莊不可或缺的一個構件,廟里的土地爺觀照著全村子民暗地里的言行,管理該村所有陰界事務。

據(jù)說以前的姚家土地廟繡彩輝煌。土改那年,我二叔也就三四歲,他第一次去姚家屋場,見到那座廟,問:“那是毛主席的屋嗎?”——小孩子認為最好看的房子,當然是毛主席住的了??上В扑呐f時那座廟被扒掉了。如今幾塊磚頭搭在村口那棵老樟樹底下,像小孩玩過家家,算是個廟的意思。里面擱著一盞矮油燈,燒殘的香燭常年插在磚頭前面。既然是廟,再小再簡陋,也依附了某種神秘氣息。村里有人病得無來由,就到廟前燒紙;有人受了冤屈,去廟前賭下惡咒,這在村里算是最嚴重的一種詛咒,極具威懾力;遇上有人過世,全村老少必定備上酒肉祭品香燭紙錢去朝廟,禮生或者是道士在廟前喊禮,報告某某已登冥界。我小時候,每次從廟前經(jīng)過,都不敢東張西望,兩眼看著路匆匆走過去。

風水學講,山環(huán)水繞就是宜居之地。從傳統(tǒng)村莊的構建來講,一個完整意義的村落,有山、有水、有田疇、有儼然的屋所、有土地廟還不夠,還必須有孩子們的學堂。

《禮記·學記》中有云:“古之教育,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睕]有孩子們的學堂就構不成一個完整村莊。姚家屋場是家族聚居,一個祖宗傳下來的,自建村莊起就辦有私塾。

光緒年間廢除了科考,但是姚家人依舊請先生教子弟讀經(jīng)書。聽老人講,民國時,姚家私塾只教蒙學,學經(jīng)學的程度高一些的學生要去六七里外的另一個村莊,那里的先生講四書五經(jīng)。私塾教育朝廷不干涉,課本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沒有黨化色彩,旨在修身治心立德樹人。孩子們的誦讀,不僅塑造著他們的性格、規(guī)范著他們的言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邊的村民。那個年代,鄉(xiāng)野之地目不識丁的老嫗,也能隨口引用一些圣人之言。如今姚家老一輩的說某某是讀了老書的,意思就是贊譽那人明事理懂禮儀。

私塾與村落緊緊相依。炮火紛飛的抗戰(zhàn)年代,縣境淪陷七年,也不曾分開過。

民國時期,姚家屋場對面山上有一條跑馬大道,是縣境內(nèi)連接湘鄂贛的交通要道之一。這條跑馬大道上每月少則兩次,多則三四次過日本兵,國軍和日本兵也常在山頭開火。聽我外祖父講,打死了的人和馬匹,有時候來不及掩埋,都腐爛生蛆了。山坡上是密匝匝的竹林,蛆沿著竹竿一直爬到竹子頂上去了。亂世要保命,姚家人都躲到了屋后的高山上,田里的莊稼,都是趁日本兵不在的空當,下山耕種出來的。

私塾也搬到了屋后高山上。村民在叢林間搭了兩間茅棚,繼續(xù)延請先生教育本村子弟。山上的茅棚私塾也有三十來個學生,附近幾個村莊的學童翻山越嶺來這里讀書。

我初次聽說時非常震驚,時逢亂世兵荒馬亂,按照實用的價值標準來講,讀書一沒有科考揚名立萬,二不能升官發(fā)財,甚至看不到太平的前景,姚家人躲兵保命時竟然在山上搭茅棚辦學!

后來我在當?shù)乜h志上看到,縣境淪陷后,國民縣政府遷址到大山里,境內(nèi)公辦學校在停辦后的第二年也相繼遷進大山。同時縣政府還派專人接送兩千多名失學青少年至湖南長沙、攸縣、南岳等地公費就讀。民不聊生炮聲隆隆的時局下,顛沛流離的政府和國民一面抗戰(zhàn),一面要保種保文化保民族的未來,讓今天的我忍不住眼眶一熱。

在有戲臺和天井的老屋里啟蒙

我啟蒙的教室設在清中期修建的一所民宅里的上堂屋里,課桌邊是青條石鋪的天井,天井對過是舊戲臺。

天井是中國江南明清建筑的神來之筆,是居室之內(nèi)承接天地之間日月星辰風霜雨雪的通靈之處。夏天,突然一陣風,天驟然暗下來,這時候,小伙伴們開始往外跑,一邊跑一邊喊:“下雨啰!下雨啰!”叭、叭,很大的雨滴砸了下來,這里一滴,那里一滴。我喜歡下雨,跑到雨密集起來,衣服快淋濕了,才站到屋檐下,或者坐在大門檻上,望著重重雨幕發(fā)呆。上課時下雨不能往外跑,可以望著天井里的雨。嘩嘩的雨從漏斗一樣的天窗落到天井里,瀑布似的綿延不絕,空氣中彌散著涼涼的雨霧,撲在我的臉上,進入我的呼吸,雨聲中我總是會越來越安靜。出太陽了,天窗會漏下一塊方形的亮光,在堂屋的地上比蝸牛還慢地移動。我們踢了一陣毽子,或者讀了一會兒書,哦?那塊太陽光挪了位置,一半貼在地上一半掛到墻上去了。天窗進來的陽光里總是飛著蒙蒙的金色灰塵,照見天井兩旁陳舊的木格子窗戶和樓上雕花閣樓的欄桿,還有下堂屋殘破的戲臺。隔著幾十年的光陰看回去,一切都惘惘的,一種遠古的氣息。

我們啟蒙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這幾個字,老師不教,我也認得。很多房子的外墻上都用紅漆刷著這幾個字,一個個字比籮筐還大。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掛著毛主席像,上面也有這幾個字。我一筆一畫認真寫字,很用力地想把字寫均勻好看些。

語文老師是個有點嚴厲的年輕婦人。她教我們學過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三課后,開始教我們拼音。我張著嘴唱著aoeiuü,但是怎么拼音我完全不會。我們拼音與識字一點關系都沒有,老師教我們認字讀課文時,依然是湘北方言。

我們班同學的年齡參差不齊。同我坐一桌的是個長手長腳的瘦高個女孩,比我大五歲。她原本是不想上學的,在她家,女孩上不上學無所謂。這一年,一年級辦到她家的堂屋里,這才順便啟蒙,她說:“我上學認得錢就行了?!彼偸桥吭谧郎希p臂最大限度趴開,桌子底下雙腳也盡力張開,然后在胳膊肘所到之處用粉筆在桌上畫一條線,那邊是她的地盤。我這邊只剩下窄窄的一點位置,我寫字時胳膊不小心過去一點,她就用胳膊肘撞我一下。我憨憨的,也不知道委屈。老師見了,免不了一頓說,她才坐好不擠我了。可是沒過兩天,她又弄到一點粉筆頭子,又在桌上畫一條線。她常常趁老師背轉(zhuǎn)身寫黑板時溜走,老師批評她:“課堂是菜園門啦?想進就進,想出就出?!?/p>

啟蒙讀書之種種,如今回憶起來,都是畫趣,只是那畫中的孩子遙遠得仿佛不再是自己。那時候冬天比如今冷,村前小河上那座木板橋也結冰了。過橋時,別的小伙伴踩著一塊塊木板快速沖了過去。我很羨慕他們,可是我不敢。橋下面是巨大的石頭,一腳沒踩好掉下去肯定會摔死。橋上結冰了,我過橋就雙手著地,小心翼翼地爬過來爬過去。

我們都穿著鼓鼓的棉衣棉褲,上學每人提一個小炕爐??粻t就是一個小木提盒,里面裝著木炭和一個穿了洞的舊鐵瓷碗,舊鐵瓷碗里是燃燒的炭火。上課時腳踏在上面烤腳,下課了烤手,免得生凍瘡。炭火快要熄了,就抓著炕爐的提手一頓轉(zhuǎn)圈猛甩,炭又紅紅地燒了起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女孩兒,抓著提手甩炕爐時,只見一圈紅光。

朵朵葵花向太陽

春天,漫山遍野開著一叢叢紅彤彤的石露花。石露花就是杜鵑。

花開時節(jié),我把石露花插滿了家里各種瓶子,我頭上也常常插滿了?;▋好?,我以為把美的花兒插在頭上,我也就美了。走在山路上,我會隨手摘一朵石露花吃掉。有的石露花嫩綠的葉子上長一種凝脂似的東西,像個小綠耳朵,比葉片厚,也很好吃。

我喜歡石露花,可是我只會畫向日葵。

書里插圖上的花都是向日葵,我常常臨摹。一圈向日葵繞著金光閃閃的紅太陽,太陽里是毛主席像。又或者跳舞的小朋友每人手里舉一朵向日葵,圍成一圈,中間是毛主席像,旁邊寫著“朵朵葵花向太陽”。

我知道我們都是向日葵,毛主席是紅太陽。

上二年級,我們不再在別人家的堂屋里上課,搬到學校里去了。教室不夠用,二年級和一年級坐一間教室。上課的時候,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寫作業(yè)。

教室里黑板上方正中間位置貼著毛主席像。毛主席像兩邊是紅紙黑字的毛主席語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苯淌业臋M梁上貼著白紙黑字的標語:“把批林批孔斗爭進行到底!”一張紙一個大字,就在我們頭頂上飄。不久,橫梁上的標語又換成了:“反擊右傾翻案風?!眽Ρ谏系漠?,要么是三個濃眉大眼粗胳膊的工農(nóng)兵,一個舉著拳頭,另外兩個將手里的刺刀和鋼筆尖戳向畫得很小的人;要么就是一只巨大的拳頭砸在人身上。刺刀和拳頭下的人都畫得像剝了皮去了肚腸的青蛙那么小。

標語和畫換來換去,一點新鮮感沒有,我自有認知起,眼見的到處都是這種東西,算是司空見慣。知道被打倒的人就不好了,心想他們應該同地主差不多吧。姚家屋場有地主,他們總是穿著布扣子的黑色舊式衣服,應該很老了,因為年輕一些的都穿塑料扣子的衣服。開群眾大會時,地主被民兵押上臺,有時候民兵還拿繩子把他們的手從后背捆起來,一邊捆一邊斷喝:“老實點!”捆了就跪著。無論站著,還是跪著,他們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fā)。我從來沒有認清過臺上的地主是誰,他們同姚家屋場所有的老人長得一樣:一樣老,穿一樣的布扣子黑衣服。

二年級有篇課文:“過去地主算盤響,貧下中農(nóng)恨滿腔。交了租谷無余糧,賣兒賣女去逃荒?!边€配了一幅圖,一個穿打滿了補丁衣服的男子挑著一擔籮筐,籮筐里裝著一男一女兩個小孩。我想他這是挑著他的兒女去賣掉呢。于是我就很高興,高興自己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不然我也會被我父親挑去賣掉。只是書上說我們是喝蜜糖水長大時,我想了一下,蜜糖水我真的很少喝到,村里有人結婚娶新娘子時才能喝到爆米花紅糖茶。平時一分錢一粒的糖果,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得到。姚家供銷社賣東西的老頭叫雁爹,我就非常向往自己能住在雁爹那只裝紅糖的大缸里,想吃糖就吃糖。

雖然糖不是很容易吃到,我還是熱愛毛主席。每堂課的預備鈴一響,我們就扯著嗓子唱《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這些歌。我們每天謳歌毛主席。班里有同學加入了好小兵,我沒有。我給他們整理紅領巾時,非常羨慕,紅衛(wèi)兵是毛主席的紅小兵呀!紅小兵是要保衛(wèi)毛主席的呀!能保衛(wèi)毛主席,多么光榮!多么令人向往!

沒有心思的孩子,每天都欣欣向榮。

學校的鐘掛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形狀像熱水瓶內(nèi)膽。用棍子一敲,就生出清越洪亮的聲音。鐘聲能傳出去很遠很遠,仿佛四面山都在回響。敲過之后,還有長長的余音,在鐘里面來回地嗡嗡嗡,嗡很久,才漸漸弱下去至消失。

我以為所有學校的鐘都長得一樣,就像我們的課本和老師的粉筆。直到我去了鄰村的學校,才發(fā)現(xiàn)他們學校的鐘長得不一樣,沒有我們學校的鐘好看。后來我才聽說,姚家學校的鐘是炮彈殼。1964年一架戰(zhàn)斗機在飛行途中槍彈爆炸,墜毀在姚家屋后山上,飛行員跳傘著陸,機件全部運走了。姚家人從山上撿回來這么個東西,就掛在隊長家門口。隊長敲響它,社員就出工。1970年,修建了姚家學校,就給學校當鐘了。

我常常想去敲鐘,什么都不為,就是想去敲它,敲出聲音來。這個念頭在心里存了好幾年??墒乔苗娛抢蠋煹膶@?,上學時我肯定不能敲,一敲鐘就表示上課或者下課。學校放假了,我也想過敲鐘,但也只是想一想,沒有付諸過行動,不上課不下課,我敲出來的鐘聲一定會讓別人奇怪吧?

我們幾乎每天玩打仗的游戲,撕下棕樹的葉子,系在棍子上,背著當槍,分成兩派,滿屋場瘋跑。有一天學校突然要求我們扛紅纓槍上學,父親找來一根棍子,說扛這個吧。我不干!別人的紅纓槍都那么好看,有的紅纓槍槍頭還是鐵的!就算他們的紅纓槍槍頭不是鐵的,也削成了標準的尖刀模樣,槍頭下圍著的紅須須還特地用白紗線染紅了做的。我怎么愿意扛一根棍子!父親把木棍一頭用刀削了削,槍頭削得圓鼓鼓的,根本不像尖刀,明顯是敷衍我。

沒有別人的紅纓槍好看,我每天也扛著。說起紅纓槍,我就想起“雄赳赳氣昂昂”這個詞語,就想起“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號召。上體育課,我們用紅纓槍練刺殺,老師說要練好本領隨時準備上陣殺敵。我們不知道什么歌星影星,我們的偶像是穿綠軍裝的解放軍。村子里有人結婚,大木柜子上畫了紅的綠的花兒鳥兒,兩邊的柜門上還寫著毛主席詩詞,一邊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一邊是“不愛紅裝愛武裝”。毛主席表揚愛武裝,那愛武裝肯定好。我同學櫻花,她大哥從部隊回家探親時,我們兩眼巴巴地看著那個穿綠軍裝的解放軍,不說話,只跟在他后面走,心里眼里滿是崇拜。

學校時常組織游行,全大隊每個生產(chǎn)隊都去游一遍,扛著紅旗敲鑼打鼓很熱鬧。一個高年級女生沿途領我們喊口號。

“毛主席教導我們?!彼吆耙痪?,右手握拳舉一下。

“毛主席教導我們?!蔽覀兏吆耙痪?,右手握拳舉一下。

“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彼吆耙痪?,右手握拳舉一下。

“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蔽覀兏吆耙痪?,右手握拳舉一下。

領我們喊口號的女同學是學校老師的妹妹。大隊開群眾大會,學校師生也參加,她總是上臺發(fā)言。她是我們學校最會唱歌的,都說她聲音尖,那時我們當?shù)厝嗽u價一個人唱歌聲音好就說她聲音尖。具體她的聲音到底怎樣,我沒有印象了。多年后聽李谷一唱歌,想來李谷一的聲音就是“尖”的吧。比我年長一些的,大都以李谷一那種仿佛窄窄一條通道往上去,越往上通道越逼仄,聲音也越尖銳,為最美的歌喉了。

突然聽說毛主席去世了。

隔壁女孩與我同歲,她把這個消息告訴我時,一臉說秘密話的表情。

我小腦瓜想了一下,怎么就去世了?不是說“萬歲”嗎?我一直以為毛主席活一萬歲的,我以為他是神仙。也就這么想了一下,轉(zhuǎn)眼就不再想了。

很快,村子里學校的墻壁上標語換成了“打倒王張江姚四人幫”。墻壁上也換了新畫,巨大的拳頭下像剝了皮的青蛙那么小的人換成了四個。

……試讀結束

 

創(chuàng)作談

靈魂是一個永遠的進程

陳 瑤

感謝《北京文學》。楊曉升老師約我寫創(chuàng)作談時,我腦海里突然冒出滄海桑田這個詞,同時心里有點莫名悲涼。我不能確定這種情緒與這篇散文有很大關系,但是它就是我當時真實的心情。

其實,這篇文章寫了有一段時間了。我原本是寫一部鄉(xiāng)土題材的長篇小說,后來又把地方戲、學堂和人物單獨拿出來,作為獨立的中短篇小說和散文來寫?!短斓匦S喊到今》是整理出來的第一篇。后來因為別的事情牽扯,寫作停下來了。當初寫作時的心境,現(xiàn)在感覺都有些隔膜了?;叵肫饋恚园堰@篇稿子寄給楊老師,是因為他個人作品所關注的,以及他主持的《北京文學》,都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責任感這種東西,現(xiàn)在除了官方的表述,個人幾乎都不好意思說。但是我寫這篇文章,確實有憂慮我們的教育,想引起社會對農(nóng)村基礎教育的關注。

寫作過程中,我也有思考,鄉(xiāng)村教育到底該往何處去?什么樣的基礎教育才是合適的?當時我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所以盡量只做客觀表達和呈現(xiàn),不多加評論。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鄉(xiāng)村教育的經(jīng)歷和見聞,那只是解剖一只麻雀。當然我有鄉(xiāng)土情結,對年幼時生活過的那片土地,深深眷戀,所以這篇文章也是我對鄉(xiāng)村走向沒落唱的一首挽歌。

我審視自己,人雖然漸漸老去,內(nèi)心卻依然在成長。人有靈和肉,肉體會死亡,而靈魂則是一個永遠的進程。所以人應該修行,讓自己的心靈,或者說是靈魂,變得越來越豐盈。修行不是指打坐參禪,而是把自己修養(yǎng)成一個善良的美好的人,一個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人。生命的成功既然是成為一個好人,那么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把教育對象培養(yǎng)成美好的人,那當然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奔著這個目標去,一切教育的弊端就會消失。

這算是對這篇文章的一個補充。有點理想主義,但是我愿意努力踐行,去靠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