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小說月報》2018年第6期|人性的光輝只在艱辛的生存境遇中才會熠熠閃爍│《潮鐘》創(chuàng)作談
來源:《小說月報》2018年第6期 | 楊志軍  2018年06月07日16:16

  

楊志軍,男,1955年生。著有長篇小說《環(huán)湖崩潰》《海昨天退去》《迎著子彈纏綿》《大悲原》《失去男根的亞當(dāng)》《隱秘春秋》《無人部落》《敲響人頭鼓》《藏獒三部曲》《伏藏》《西藏的戰(zhàn)爭》《藏獒不是狗》《潮退無聲》《海底隧道》,散文集《藏獒的精神》等。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圖書獎、《當(dāng)代》文學(xué)拉力賽年度總冠軍等獎項。部分作品被譯介到國外。現(xiàn)居青島。 

人性的光輝只在艱辛的生存境遇中才會熠熠閃爍

——《潮鐘》創(chuàng)作談

別人的思路向上攀登,我的思路向下流淌。在我的出生地青藏高原,海拔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度不期冥會,也讓我的眼睛含藏了些許藍天的勻凈和大地的無污染。然后我一路向下,來到齊魯大地、中國海拔基準點的青島,定居,寫作,尋找,眼睛依然透著天真和純粹,在尋找干凈和無污染的一切。

不同的是,精神高地的干凈是信仰的高端的單純的,零海拔半島的干凈是世俗的凡庸的紛繁的。在一片廣闊的世俗生活中,思考精神之清潔、人性之溫婉,發(fā)現(xiàn)那些往往被華門麗宅棄之如敝屣的情懷以及信實和仁愛的日常表現(xiàn),竟于貧窮荒寒之中堅韌地挺立著,恰如燈燭越是黑夜越有價值,不可泯滅的人性的光輝只在艱辛的生存境遇中才會熠熠閃爍。

《潮鐘》里的所有人都處在艱難之中,卻又是那般溫良恭儉讓,恪守君子之道,腳踏良心指引的軌道,拾級而來。于是風(fēng)氣的魅力、文化的精粹形象化為一個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在朝你舉手投足。

文學(xué)沒有小人物,販夫走卒、草民鼠輩一旦被賦予光亮,就能洞徹人心,成為作品里的大人物。它顛覆著遍地小人物的生活,又將理想的光輝投影在漫無際涯的社會角落里,讓那些貌似偉岸、利欲熏心的大人物相形見絀。

《潮鐘》的故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它的現(xiàn)實指向應(yīng)該是明晰的。要債和還債最終變得跟金錢無關(guān),精神的空白才是需要亟待填補的坑窩。我想用赤子之心面對一切煩惱的糾纏和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而赤子的心態(tài)要求我們必須思想清零——從孩童開始。重新做人的資本在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到底能夠積累多少善良和美好?

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有些人是金錢的奴才,區(qū)別僅在于奴隸是被迫的,奴才是自愿的。奴才將永墜下賤之淵,而奴隸,就像《潮鐘》所表現(xiàn)的那樣,最終會迎來翻身的一天,并將有一筆財富永遠陪伴,那是讓我們一天天健全起來的靈魂的津貼。

人有沒有靈魂是個信仰話題,但在作家這里從來不是問題: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人活著已經(jīng)死去,有的人死了依然活著。無論生死,活在我們心里的永遠是那些用全部的毅力和耐心,用生命之光帶給我們亮度和溫度的人,包括《潮鐘》里走向海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