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小提琴家徐惟聆:音樂到最后拼的不是技術(shù),而是內(nèi)力
來源:澎湃新聞 | 廖陽 趙知樂  2018年06月19日14:02

小提琴家徐惟聆如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學上,然而,她對演奏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興趣。

6月15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徐惟聆將攜鋼琴家宋思衡帶來一場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曲目以舒伯特、克萊斯勒、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經(jīng)典為基礎(chǔ),也有伊薩伊《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的行板》、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金雞幻想曲》等鮮少在現(xiàn)場演繹的曲目。徐惟聆第一次演《金雞幻想曲》還是1977年,41年后再演,對她和觀眾來說都是難得的體驗。

音樂會上,徐惟聆將使用一把1739年的瓜奈里,這把名琴曾是“法比學派”小提琴宗師格魯米歐的愛琴,大師的氣息給它帶來了別樣的底蘊和厚重。

閱歷積累出不動聲色的高級

徐惟聆是上海人,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后,成為“文革”后的首批大學生。1980年,徐惟聆赴美自費留學,2000年受聘回國,至今活躍在演奏和教育的第一線,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都有教職。

然而不管什么身份,她對音樂的追求始終沒有止步,“你30年前沒解決的問題,也許30年后還真就解決了,好到哪一步是永遠沒有止境的?!?/p>

徐惟聆所說的問題,不是技術(shù),更多是藝術(shù)上的沉淀,對音樂深層次的理解。

“一個好的演奏家必須具備非常好的技術(shù),但是,你到最后不是拼技術(shù),最終人家是要聽你的音樂,你怎么體現(xiàn)這部作品。比如同樣一個協(xié)奏曲,為什么這個人拉就有味道、就有內(nèi)容?一弓下去,人家就能看出你火候和功夫的深淺,能看出你有沒有分量——這都是內(nèi)力的體現(xiàn),是真正不動聲色透露出來的高級?!?/p>

怎么才能達到不動聲色的高級?

徐惟聆認為,高級是人生閱歷積累出來的,“它和你的個人經(jīng)歷,你在生活上的喜怒哀樂,你的個人修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深度不是教出來的,所以我們永遠都要提高自己?!?/p>

說到高級,小提琴大師海菲茨是徐惟聆心中永遠的神。

“他是1980年代才去世的,他在那個年代就是至高無上的神話,如果他現(xiàn)在在你面前,是不是還像神?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為什么?這就是謎,他的學生很多,但沒有一個學生能超越他。也許幾百年就出這一個人,就像帕格尼尼,這些大師的琴聲都有他的個性、有他獨特的聲音,你一聽就會知道是誰的作品?!?/p>

徐惟聆感慨,現(xiàn)在的人看得更多了,整體水平也都提高了,然而鮮有人能達到這種個性,有個性也都停留于比較表皮的“噱頭”,比如學大師的一個抽弓、一個轉(zhuǎn)身,學肌肉怎么動,缺的是內(nèi)力的積累和迸發(fā)。

她繼而強調(diào),最高形式的音樂一定是理性的,一定是經(jīng)過嚴密思考后出來的,“就像我的老師布朗斯坦,他會告訴你這一弓怎么下去,停在哪個位置,怎么連下一個音符,第二小節(jié)第一拍的上半弓在哪里,你聽了會很煩,太瑣碎,但仔細想想,真正高級的音樂一定是這么出來的。不管是演莫扎特、貝多芬還是勃拉姆斯,你都不能隨性,一定有尺度和規(guī)格,有一個公認的東西在里面?!?/p>

真正優(yōu)秀的人不會被埋沒

除了演出和教學,徐惟聆也是多個重大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柴可夫斯基、伊麗莎白女王、梅紐因、薩拉薩蒂……這些國際大賽頻頻出現(xiàn)她的身影,頻率之高鮮有人能及。

2016年,徐惟聆又成為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聯(lián)合主席。有趣的是,她和小提琴大師斯特恩之間還有不少淵源。

1979年6月,斯特恩首次訪華,在京滬舉行了多場音樂會,同時參觀了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這次訪華經(jīng)歷后來被攝制成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因為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面貌,在西方引發(fā)不小反響,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

當時,徐惟玲、王健、唐韻等優(yōu)秀學生被選拔出來,參加了斯特恩的大師班,為他演奏。徐惟玲至今記得斯特恩在中央音樂學院門口下車的一剎那,“大家都呆住了,覺得他是神一樣的人物。他下車和家人、鋼伴走進學校,我還幫他提著琴盒,懷著小心翼翼且恭敬的心情。”

兩人的緣分延續(xù)到了2018年。8月,第二屆斯特恩小提琴賽開賽在即,徐惟聆將再度坐在評委席上。

“最開始有這么一些機會,人家覺得你可以勝任評委的工作,慢慢就被大家認識、被大家發(fā)現(xiàn)了?!毙煳鲆膊挥浀迷u委之路是怎么開始的,然而,和選手一樣,評委也是要被評審的,也就是“這個人靠不靠譜”。

“有人評分起落很大,帶有個人情緒,這是不行的。評委是最不能有個人情緒的,你要非常客觀公正,不能意氣用事,不能先入為主,也不能按學派站隊,要本著一顆對人家負責的心?!?/p>

作為評委,徐惟聆不僅會考慮選手的技術(shù),且更注重考慮整體,比如同樣是高水平選手,她會觀察選手的音樂修養(yǎng)。

甚至短短十秒鐘之內(nèi),她就能見微知著,對選手的水平做出基本判斷,“你都不用聽他拉琴,從他走上臺時臉部的表情、站姿,他調(diào)音、對音的狀態(tài),你就能大概感覺到他的水平?!?/p>

不過,徐惟聆承認,藝術(shù)評判沒有絕對的客觀公正,總會摻雜評委的個人喜好,產(chǎn)生一些誤差。

比如,一位選手的水平可上可下,某一天突然狀態(tài)特別好,曲子拉得特別精彩,或者兩位選手水平相當,評委對其中一人印象更好,分數(shù)可能就高了一點,名次就排在另一個人前面。

“音樂比賽不像體育,不能用一個絕對的數(shù)字來衡量,經(jīng)常會有一些誤差。但是,一個絕對優(yōu)秀的人是絕對不會被埋沒、被遺漏的。”徐惟聆強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