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古今”“中西”對立是文論建設應有的思想方式
梁啟超
王國維
中國文論不論是過去的形成,還是今天的建設,乃至未來的發(fā)展,“古今”“中西”都是繞不開的話題。中國文論中“古今”“中西”其內涵是變化的,近代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它們都是“二元”對立范疇,形成內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但今天,“古今”越來越成為一個時間概念,“中西”越來越成為一個空間概念,“古”與“今”、“中”與“西”已經不再是激烈地對立。仍然堅持把“古今”對立、“中西”對立,可以說是一種過時的思想方式。一旦從思想方式上破除“古今”“中西”的對立性,那么,中國文論建設就會是另外一種思路,很多長期糾結的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易解。
一
在中國古代,“古今”不是概念,“西”的基本含義是方位,在大的地理意義上,指西部。這些西部的地域在當時有些屬于中國,有些不屬于中國。明代有了“西洋”的稱謂,但這個“西洋”主要是指爪哇以南的印度洋,“西”其實是偏南,和《西游記》中“西天”的“西”是相同的意義,印度也屬于“西”?;浇虃魅胫袊?,耶穌會士最早使用“西洋”這個概念,主要指稱大西洋沿岸國家,這里的“西”和今天的“西”在地域上相近,主要是一個地域或者方位概念。在中國古代,“西”與“東”相對,而不是與“中”相對。
近代以后,“西”主要是指歐美,和“中(國)”相對,并稱“中西”;“西”又稱“夷”,和“夏”相對,并稱“夷夏”,在構詞上和“矛盾”、“是非”等具有同樣的性質。這時,過去屬于“西域”的國家反而不是“西”了,印度也不是“西”。由于中國和西方在社會性質、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等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西”這個詞就慢慢由方位概念變成了社會概念、思想概念、文化概念、科技概念、經濟概念等,“西”具有了先進、發(fā)達、民主、自由、科學等含義,也即西方當時所具有的特征就變成了“西”的內涵,相反,五四時期“中”則是封建、落后、專制、保守等的代名詞,被批判和否定,中國傳統社會和思想特征就變成了“中”的內涵。中西方自明中后期就開始接觸,一開始就有沖突,但只是到了近代才開始廣泛地接觸并且激烈地沖突,中國社會的任何一扇門打開就意味著沖突的打開,沖突的結果均是中國落敗。在失敗面前特別是軍事失敗面前,中國被迫承認失敗并且含淚地向西方學習。西方的學術包括政治、法律、哲學、歷史以及文學藝術等進入中國,并最終成為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的主導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中”的內涵逐漸發(fā)生變化,總體上是從最初的“古代”中國向“現代”中國轉變,從“純粹”的中國向“西化”的中國轉變,傳統中國沒有西方因素,現代中國則是西方因素從少到多,最后成為主導。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古”與“今”的矛盾與沖突慢慢突顯出來,“古”與“今”的內涵也慢慢發(fā)生變化,并最終形成“古今”概念?!肮拧碑斎贿€是從前那個“古”,但“今”已經不是從“古”中延伸而來,“今”與“古”越來越缺乏傳承性,“今”越來越具有西方性,所以,“今”與“西”有更多的親緣性,而不是與“古”有更多的親緣性,在這一意義上,“古今”與“中西”具有一定的重疊性。
學術界一般把在對立和沖突中我們對西方的接受稱之為“中西融合”。思想文化上的“中西融合”自近代開始,在上世紀80年代大致完成,之后,中國的西方因素使中國和西方不僅不沖突,反而具有親和性,接納西方反而成為“現代性”中國的一種機制或者品性,成為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本質上是西方性。中西方今天仍然有矛盾和沖突,但不再是激烈的對抗,而是一種內在運動和張力。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性”不只是接受了西方因素,同時還包括充分繼承的中國古代傳統因素,雖然這種繼承未必是有意識的,也不是以原形態(tài)存在。在這一意義上,“現代性”并不是和中國古代脫節(jié)的,它和中國古代同樣具有親和性,借鑒和吸納中國古代同樣是“現代性”的機制,是中國“現代性”的重要特性。所以,從根本上,“現代性”是一種由中國傳統因素、西方因素構成的既不同于中國古代,也不同于西方,同時又與中國古代和西方緊密聯系的第三種形態(tài)。在當今,“現代性”就是“中”和“今”的基本特性,因為“現代性”既有中國古代的因素,也有西方的因素,所以“中”和“西”就不再是對立的,“今”和“古”也不再是對立的。既然今天“古”“今”不具有內涵上的對立性,那么,“古今”就不再是一個性質概念,而是一個時間概念,即它的本義也即詞語意義。同樣,既然“中”“西”不具有內涵上的對立性,那么,“中西”就不再是性質概念,而是一個方位概念,即它的本義也即詞語意義。
中國現代文論的形成是和整個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一致的,或者說,是在整個中國近代以來社會、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變化背景中發(fā)生的,總體上保持著相同的進程。但同時,中國現代文論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形成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遵循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
西方文論和中國古代文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論體系。外在形式上,西方文論是“論文”的形式,是整個西方理性結構在文學理論方面的延伸或者派生,其深層的基礎是“邏各斯”,表現為觀點、論據、論述等形式,具有嚴格的術語、概念、范疇、判斷、推理等。而中國則是“話”、“品”、“點評”、“序”等,是散文式的、文學化的,其深層的思維基礎是“道”,其特征是“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古代也有《文心雕龍》這樣的理論性很強的著作,但極為特殊和罕見,不具有代表性。其次是觀點上的巨大差異,比如中國古代講“詩言志”,而古希臘講文學是對現實的模仿。但更深層的差異則是話語上的,即術語、概念、范疇和言說方式的不同,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中國古代用的是“氣”“道”“韻”“趣”“味”“雅”“俗”等概念,其內涵都比較模糊,其義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定,很多時候都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西方文論用的則是“悲劇”“喜劇”“審美”等,每個概念都有嚴格的意義限定,內涵和外延非常明確。在內涵上,中西文論概念當然有重疊的地方,比如“文學”、“詩”等,但絕大多數都很難進行簡單相加,簡單轉換,簡單并列,也很難深層次融合,因為中西方文論在話語體系上彼此都非常完備,少有互補的。很多人認為,西方文論有缺陷,可以用中國古代文論來彌補,或者中國古代文論有缺陷,可以用西方文論來彌補,這是典型的“機械論”,中西方文論在觀點上可以互補,在形態(tài)上也可以互補,但在話語上沒有互補性。中西方文論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各有其內在的有機性,各概念的意義是在和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中確定的,中西方文論的概念在意義上是嚴格分工的,交互使用便會造成概念意義的混亂。中西方文論術語、概念和范疇不具有對等性,絕大多數西方文論概念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找不到對應的概念,反過來也是這樣。主張通過中西方文論互融互補來建構中國現代文論,本質上是一種理論預設,是想象性的,是思維“形而上”方式,不具有可操作性。
中西方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便廣泛地交流,但近代中國對西方的學習主要是科學技術和社會治理,而對西方的思想文化學習相對比較少。文學理論上也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近代有很多文論上有所建樹的學者如魏源、龔自珍、馮桂芬等,其中很多人主張向西方學習,包括學習西方的文學,但他們都沒有接受西方文學理論,他們談論文學的方式從根本上是傳統的,很少使用西方文論的術語、概念、范疇以及言說方式。梁啟超主張中西兩種文明“結婚”,他的文學觀念也受西方思想影響,但他真正談論文學問題比如著名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譯印政治小說序》等,還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方式。
最早接受西方文論的是王國維,他用西方哲學特別是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來研究和批評中國文學,代表作就是《〈紅樓夢〉評論》。魯迅也曾嘗試把西方的文學觀念和文論術語、概念引入中國文學批評,這主要體現在幾篇文言論文中,包括《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等。
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前,對于西方文論的接受和批評實踐,王國維和魯迅可以說是走得最遠的,但他們基本上沒有超出古代文論范式或類型,只不過有了或多或少的西方因素而已。在這一意義上,近代時期中國對西方文論的學習和接受是非常有限的,這與語言體系有很大的關系。古代文論屬于古代漢語體系,而西方文論屬于西方語言體系,兩種語言體系差異很大。中國近代文論雖然有了一些新的因素,但總體上屬于中國古代文論類型。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型是伴隨著文學、現代思想文化的轉型而轉型的,具體地說,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形成的。中國文論從古代向現代轉型缺乏那種漸變的特征,也即缺少中間或者過渡形態(tài)。
中國現代文論的形成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力量。
第一,新文學實踐以及對新文學的表述,以及新文學批評。新文學本質上是中國文學向西方文學學習的產物,胡適、魯迅、郭沫若等人,他們接受了西方的文學觀念,按照新的文學觀念進行創(chuàng)作,同時按照新的話語方式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進行理性概括,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表述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他們所使用的術語、概念就是后來形成的中國現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其源頭就是西方文論和西方其他思想形態(tài)。與此相關的是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還產生了一批文學批評家,比如陳獨秀、鄭振鐸、成仿吾等,他們在評論新文學作品和現象時,也是西方式的,不僅是西方的文學理論,也是西方的文論話語,只不過是翻譯形態(tài)的,這些術語、概念和范疇后來也成為了中國現代文論的重要術語、概念和范疇,在這一意義上,現代文學批評對于中國現代文論的建設作用也是巨大的。
第二,西方文論體系的引進和中國化表述與建構。中國現代文論體系的建立,僅依靠新文學創(chuàng)作和新文學批評是遠遠不夠的,五四時期直至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新文學都是“弱勢”文學。中國現代文論體系的建立,系統的西方“文學概論”引入則是更重要的因素,這主要是通過“文學理論”學科確立,并且進入大學教育課程設置來完成的。如果說五四時期新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談、新文學批評還只是零散引進西方文論的術語、概念和范疇的話,那么,這些“文學概論”著作則是全面、系統、完整地引進西方文論體系,這對于確定西方文論術語、概念和范疇作為中國現代文論話語方式起了決定作用。
第三,用西方的話語方式來言說中國古代文學,包括言說中國古代文論本身。中國古代沒有文學史,也沒有文論史或者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本質上是知識譜系從傳統的“四部”到西方性的現代“七部”轉變的產物,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產生了西方意義上的學科劃分,“中國文學史”本質上是用西方的“文學”概念或觀念對中國古代相應或相似的文學現象進行敘述,進行歷史性的梳理。同樣,“中國文學批評史”本質上是用西方的“文論”或“批評”概念對中國古代關于文學的言說進行整理。 “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大量采用西方的文學理論術語、概念、范疇和話語方式來言說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也可以說把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學批評納入西方的知識框架之中,并且把它變成知識化的形態(tài),通過教育的途徑把它固定下來,延傳下去,并反過來應用于新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國現代文論不僅完成了理論上的建構,而且完全占領實踐應用,這樣,中國古代文論本身就淪陷了,換句話說,中國文論就整體性地發(fā)生了現代轉型。
所以,中國現代文論體系是一種和中國古代文論體系相距甚遠的文論體系。我們今天的文論可以說是“失語”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褊狹地理解“異質性”和“失語癥”,中國現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就完全沒有關系。中國經驗決定了中國現代文論對西方文論的接受是有限度的,也即中國對西方文論的選擇、理解、闡釋、翻譯等都受制于本土經驗,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文論只要是漢語形態(tài)的,是中國的,那它就永遠不可能是西方原生態(tài)的。中國現代文論的很多術語、概念和范疇雖然是從西方移植而來,但內涵上卻與原術語、概念有很大的差異,它實際上融匯了中國古代文論的內容,在指稱上是中西合成的。
二
從思想方式上來說,應該摒棄中國文論大一統的思路,而實行文論多元化,追求多樣性,在“復雜”的意義上繁榮?!岸嘣痹谝欢顩r下其實是一種機制“健全”的表現。
就文論來說,首先,“古”與“今”、“中”與“西”不再是激烈的矛盾與沖突,是一種“和而不同”的狀態(tài)。其次,今天“古”與“今”、“中”與“西”具有差異性,我們可以把這種差異性稱作矛盾和沖突,但這種矛盾和沖突恰恰是一種“張力”,不需要我們“解決”,我們不需要將“差異性”變成“同一性”。
“激活”中國古代文論是可行的,只是難度比較大,需要使用者有比較高的古文功底??捎霉糯恼摰脑捳Z方式、文體方式、語言方式來言說中國古代文學,就像中國古人一樣,也可以用它來言說西方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
從話語上說,文論體系之間有些是不兼容的,但這不是用一種文論排斥一種文化論的理由,它們之間不能“匯融”、“貫通”,但可以并存。文論雖然屬于“科學”,但它是“人文科學”,非“自然科學”,它本質是對文學現象的解釋、言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之分。
有一段時間,文論界熱衷于討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性轉化”,這當然是源于中國古代文論知識化的現實以及突圍的嘗試,本質上是利用中國傳統優(yōu)質的文論資源,也可能是受儒學的“現代性轉化”的影響。但現在看,古代文論就是古代文論,沒有“轉化”的必要,也沒有“轉化”的可能。從運用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文論重要的是“激活”,而不是“轉化”。
中國古代文論是完備的文論體系,它建立在充分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績的基礎之上,它以強大、繁榮的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話語作為基礎支撐。中國古代文學具有悠久的傳統,有2000多年綿延不斷而輝煌的歷史,不僅作品數量驚人,而且種類繁多,文類齊備,在大的類別上基本上可以涵蓋世界文學的各種文體,不論是在敘事、抒情,還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中國古代文學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中國古代文論就是在對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的言說中建立起來的,反過來又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良好的作用。中國古代文論在話語上也非常完備,構成完整的體系,有豐富的術語、概念和范疇,這些專業(yè)的術語、概念和范疇的背后是更為復雜而豐富的倫理、教育、政治、哲學等術語、概念和范疇,它們和文論話語構成一體,有機地配合,能夠對非常精微的中國古代文學從思想、主題到文學表現、藝術技巧等進行有效的表達和言說。而且,因為中國文學和世界其他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學有共同性,所以它也可以很好地言說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也可以很好地言說中國現當代文學。所以,中國古代文論是優(yōu)質文論話語體系,在整個世界文論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實踐價值,是經過2000多年中國文學實踐檢驗的正確而有效的文論體系,為什么要“轉化”呢?把中國古代文論強行“轉化”成現代文論,那古代文論就不再是古代文論了,只能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是一種等而下之的東西,是一種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
對于中國古代文論,我們今天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它從知識形態(tài)變成應用形態(tài),除了學術層面的研究和發(fā)掘以外,更重要的是運行它從而激活它。用它來言說和表達中國古代文學,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孿生的,具有“互文性”。當然也可以用它來言說中國現當代文學,那將是別一番滋味、別一樣風格,也許能夠說出很多現代文論說不出的東西,也即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中國古代文論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拓展、新生,它的價值才能夠體現出來。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和價值主要是通過應用來達到的,而不是通過提倡、呼吁來達到的。中國古代文論的“復活”不是詞語意義上的,而是體系上的、話語方式上的,它需要文言“語體”,也即需要和其他古代思想話語配合使用。中國古代文論是一個有機整體,又是整個中國古代思想話語體系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不能拆開零散使用,不是用了古代文論的某些術語、概念、范疇,那就是古代文論的“應用”了,那只是“因素”存在。同時,中國古代話語只有和其他中國古代思想話語一起復活時才是真正的“復活”。當今,中國古代文論主要停留在學術研究的層面,這種研究本質上是用現代文論的標準來解釋、評價古代文論,古代文論主要是一種文論思想資源,雖然這種研究非常廣泛,是主流,但這并不重要。中國現代文論只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古代文論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文論更應該是中國“本位”性的文論,我們應該復活它,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思想文化資源。
未來,西方文論還會不斷地引入中國,但它更多地是作為西方形態(tài)文論的引進,而不是為了建構中國現代文論的目的,也就是說,它不必融進現代文論體系之中。和“古”“今”兩條腿走路一樣,“中”“西”兩種文論也可以兩條腿走路??茖W是同一的,沒有“西方科學”與“中國科學”之分,但文論卻可以有西方的文論和中國的文論。中西方文論在精神上可以是相通的,但在話語體系上則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這恰恰是思想文化的本義。
繁榮中國當代文論,不否認、不排斥任何一種文論,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中國現代文論等,它們的價值不是由其性質決定的,也不是由理論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其批評實踐決定的,由其實用性決定的。所以,中國當代文論建設,重要的不是主張,而是理論運用于實踐,包括文學研究、文學批評,中國文論只能在實踐中延伸、發(fā)展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