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走在聽眾前面,但也要等一等聽眾 ——專訪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陸培
來源:中國藝術報 | 高艷鴿  2018年06月29日11:18

“一直以來,都說當代音樂離聽眾很遠。其實好的音樂,是無所謂‘當代’與否的。 ”

“藝術音樂就像是一部長篇小說,涵蓋社會的各個層面,意蘊深厚,你讀的時候要去思索,甚至還要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寫作的時代。流行音樂則像通俗小說,讀起來更輕松。 ”

“在西方作曲家們看來,他們民族民間的音樂礦藏已經幾乎被其前輩大師們挖掘而盡,但對我們來說,我們自己的礦藏還有待于我們去開發(fā)。 ”

陸培作曲的歌劇《三月三》劇照

為雙弦樂隊而作的《童年的歌》是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陸培創(chuàng)作于2004年的一首曲子。當時他還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受芝加哥青年交響樂團委約創(chuàng)作,曲子后來因故未能上演。今年6月初,《童年的歌》在第七屆中國東盟音樂周的“交響樂作品音樂會”上亮相,這也是這部作品的首演。

這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使用了兒歌《丟手絹》的音調素材。陸培說,這是他關于童年的回憶,是小時候一群孩子玩丟手絹的游戲時經常唱的歌。這個旋律,也使他想起買肉、買油需要肉票、油票的計劃經濟時代,“盡管回憶中當時物資比較匱乏,但音樂中所描繪的游戲片段還是有種快樂情緒的” 。音樂會上,演奏《童年的歌》的弦樂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作品運用了卡農的手法,雙方互相呼應、相互追逐,因而有了一種忽閃、機智的效果。

作為從廣西南寧走出去的作曲家,這不是陸培第一次帶著他的作品回到家鄉(xiāng)。事實上,僅在一個月之前,由他擔任作曲的國家藝術基金支持項目——廣西首部四幕正歌劇《三月三》在南寧首演。

誰說當代音樂沒有聽眾?

1991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的陸培赴美國留學,先后就讀于美國路易維爾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他受當時楊立青院長的力邀歸國,回到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首屆上海當代音樂周舉辦,如今已走過十屆,成為中國當代音樂的重要平臺。陸培見證和參與了上海當代音樂周從無到有、從萌芽期到發(fā)展壯大的過程。

2006年,陸培剛從美國回來時,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也是后來上海當代音樂周的創(chuàng)始人溫德青也剛從瑞士歸國?!皽氐虑喈敃r教一門課‘現(xiàn)代音樂的演奏和演唱方法’ ,鼓勵學生們去創(chuàng)作、演奏演唱現(xiàn)代音樂作品,他還舉辦評點會,給學生的作品和演出當場評論和打分,坐在臺下點評的人就是我,連續(xù)好幾年。 ”陸培說,因為這種現(xiàn)場點評的方式“很刺激” ,學校北報告廳總是坐滿了人,“當時特別火” 。這就是上海當代音樂周的前身。

2008年舉辦第一屆上海當代音樂周時,經費很有限。他們克服困難將其辦了起來。陸培回憶:“我跟溫德青,兩個‘海歸’教授,推著運送樂器的小推車,到處借樂器,蠻辛苦的。 ”第一屆雖然規(guī)模比較小,但聽眾就很多。到了第三屆,反響就很大了。陸培記得,開幕式音樂會來了很多人,保安出于安全的考慮,只能在門口攔著人不讓進了,“當時很多人都在外面鬧起來了,說一定要進去” 。事后,陸培寫了一篇樂評文章《誰說當代音樂沒有聽眾? 》 ?!耙恢币詠?,都說當代音樂離聽眾很遠。其實好的音樂,是無所謂‘當代’與否的。 ”陸培對記者說。

創(chuàng)作“雅俗共賞”的音樂

陸培理解的當代音樂,即當代人創(chuàng)作的反映當時當?shù)氐娘L土人情、文化和當代人氣質的音樂。陸培表示,音樂分為兩大門類。一個是“嚴肅音樂” ,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作曲家為受過專門訓練的樂隊和演奏家創(chuàng)作,在音樂廳等特定場所演奏的作品。但相比“嚴肅音樂”這個稱謂,陸培更愿意稱其為“藝術音樂” ,因為聽起來“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另外一個門類是商業(yè)音樂即流行音樂,“由于這個類型的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更為通俗易懂,所以有更為明顯的商品屬性” ,他認為其中也不乏好作品。

“藝術音樂相對比較深奧、抽象一點,但藝術含量較高,對聽眾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也較高。聽眾要全神貫注去聽,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身心去體會,才能較好地感受到其中想傳達的內容。 ”陸培打了個比喻,藝術音樂就像是一部長篇小說,涵蓋社會的各個層面,意蘊深厚,你讀的時候要去思索,甚至還要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寫作的時代。流行音樂則像通俗小說,讀起來更輕松。

從西方傳進來的藝術音樂,在中國已經有約百年歷史。陸培表示,藝術音樂在西方的發(fā)展如同一條河,從源頭流到現(xiàn)在,每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其前因后果,一步步走到今天,都有著完整的“檔案” 、清晰的脈絡——文藝復興、洛可可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后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xiàn)代主義、當代主義……但中國當代藝術音樂的發(fā)展,卻沒有經歷過西方音樂這個完整的過程,是從其尾端直接切進來的,現(xiàn)在看來難免有點消化不良,產生了一些弊病。

“古典主義音樂,其發(fā)聲原理,如從泛音列得出的三和弦,如其音樂的展開邏輯,這些都合乎人們的聽覺心理與藝術期待感,因而這樣的音樂聽眾聽起來感到很‘正?!?,比如他們能感覺到大三和弦是明亮的,小三和弦是憂愁的。 ”陸培說,“但現(xiàn)代音樂普遍的‘不協(xié)和’音響,頻繁大跳的音程,錯綜復雜的聲部進行,往往使得那些此前沒有聽過如此音響的中國聽眾感到晦澀難懂,像是聽一堆‘雜音’ ,覺得創(chuàng)作者是‘亂來’ ,甚至一些老一輩的作曲家,也根本忍受不了。 ”

中國新音樂的發(fā)軔,在上世紀70年代末。 “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現(xiàn)代音樂進入中國,像一陣洪水,把我們全部淹沒了。我們遇到現(xiàn)代音樂,那種興奮、新奇的心情,就像黑夜里看到了星星點點的光,覺得它們很棒,因為我們立即感覺到,這些新奇的技術,會幫助我們加深對自己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解與運用,來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個性音樂。 ”陸培分析,當時他們那幫年輕的作曲家,追逐現(xiàn)代音樂這股風潮,是因為剛經歷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音樂創(chuàng)作不發(fā)達的時期,同時,作為年輕人,對于新鮮事物總是非常敏銳。

如今,在現(xiàn)代音樂在中國發(fā)展幾十年后,身為作曲家的陸培也開始反思,“我們努力走了這條路,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進步,但弊病也有,就是把觀眾落下了。 ”曾經,在認為觀眾沒有跟上來、不被觀眾接受和認可時,有些作曲家就說, “我根本不在乎聽眾怎么說。他們聽不懂是他們的事情,我的音樂是為100年后寫的” 。陸培自己也這么說過,但是如今他也會反思,認為說這些話時過于年輕氣盛。

“我們缺少西方藝術音樂發(fā)展的那一條完整的河流。在那條河流里,聽眾是與音樂的發(fā)展、革新基本同步的。 ”陸培說, “所以對中國作曲家來說,需要補上這一斷層。而且,在西方作曲家們看來,他們民族民間的音樂礦藏幾乎已經被其前輩大師們挖掘殆盡,但對我們來說,我們自己的礦藏還有待于我們去開發(fā)。 ”

所以陸培決心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來填補古典到當代音樂的這一個“空缺” 。他對自己的要求是,盡自己所能,寫出對一般音樂愛好者來說盡可能易于理解的、雅俗共賞的音樂。 “雅的方面,要保持藝術品位,也要保證我的技術和寫作水平等各方面,能獲得同行高度認可。但我們自己不也是俗人而已嗎?所以,我的音樂也要讓一般的音樂愛好者接受和喜歡——這是‘俗’的方面。 ”他說,“真做到雅俗共賞很不容易。我的有些作品,可能對于沒有專業(yè)背景的音樂愛好者來說,還是深奧了些,但是沒辦法,作為藝術家,我肯定要走在他們前面。要大俗大雅,但不能媚俗,品位還是要有的。 ”

受演奏者制約的作曲家

一些聽眾對現(xiàn)代音樂不認可,覺得不好聽,在陸培看來,是有各種原因的。比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創(chuàng)作者有才氣但技術還不夠精到,或者有技術但沒有在認真地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這都會造成一部作品的遺憾。 ”或者是因為演奏者的技術跟不上。“音樂跟其他藝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受演奏者的制約非常大,一部有潛質的好作品如果由一個技術夠好又非常認真的樂團演出,就會呈現(xiàn)出很好的效果。 ”陸培說,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三月三》 , 5月份首演時,因為樂團、演員等各方面認真準備,演出時光彩散發(fā)出來了,現(xiàn)場感染力很強。

“當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作曲家要用相應的表現(xiàn)手段,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這就意味著你要去尋找新的表現(xiàn)手法,但這些新的手法,可能是樂隊和演奏者沒有見過的。 ”陸培曾創(chuàng)作過一部作品《舞天》 ,靈感來自于他聽過的一個民間樂隊的音響。 “這個民間樂隊的成員,小的十幾歲,大的將近90歲,他們演奏的音樂在我們受過西方音律訓練的耳朵聽來似乎不太‘準’ ,但這種音樂的魅力、美與味道恰恰就在這里。 ”他說,“要讓一個專業(yè)樂隊模仿這樣的音響,我就要創(chuàng)造出能夠表達這種音響的演奏手法。但這樣的演奏手法,對樂隊隊員來說是‘新’的,他們沒有見過,所以需要去學習這種‘新’的演奏方式。如果他們夠認真,認真去學習,就能夠演奏出作曲家想表達的東西;如果樂隊成員不認真,覺得麻煩,作曲家的意圖根本無法實現(xiàn),所以音樂的最后呈現(xiàn)就會大打折扣。 ”

“音樂不像畫作,畫完了裱一下,掛在畫展上,就會呈現(xiàn)出其原本的效果。音樂作品需要好的二度創(chuàng)作(演奏)以及三度創(chuàng)作(聽眾) ,不然演奏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大大走樣。 ”陸培以《舞天》為例, 2016年,廣西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部作品,他們認真排練了很長時間,期間他和指揮溝通了很多次,讓指揮知道怎么去表達他的音樂,最終樂團的演奏把作品的內涵挖掘了出來,音樂很有力量,感染了聽眾。同樣一部作品,隨后被另一個外國來的指揮帶領同樣一個樂隊又演奏了一次。但由于排練時間短,作曲家與其缺乏溝通,指揮又沒有中國文化的背景,后來演奏出來,音樂就缺了必要的神韻。這兩次演奏效果,差別非常大。

多年的創(chuàng)作、演出實踐,使得陸培深刻感受到,作為創(chuàng)作者,如果作曲家遇到技術不夠好、或不愿意接觸和發(fā)掘新東西的樂隊,藝術表達就會受到制約。 “受這個因素的影響,我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時,就得自律:這樣的技術不能用、那樣的織體不能寫……因為樂隊可能不愿演。 ”陸培說,“我有個作曲家同事說過一句‘玩笑’話,‘現(xiàn)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先進的音樂創(chuàng)作力,被落后的演奏力所束縛。 ’玩笑歸玩笑,有時這真是很無奈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