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哥斯拉電影:怪獸的“科學化”之路
來源:《科普創(chuàng)作》 | 劉健  2018年07月09日14:21

如果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評選知名度最高的“怪獸”,最有可能當選的,一定是超級大猩猩“金剛”和能從口中噴出射線的巨型恐龍“哥斯拉”。但是,如果以出鏡率來算,哥斯拉則是完勝金剛——日本攝制的原版電影29部,美國改編電影2部,另有眾多的動畫片和連環(huán)漫畫。這些影視動漫作品前后跨度近60年,而仔細考察其中對怪獸的各種設定,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的趨勢,那就是怪獸變得越來越“科學”。

核爆催生出恐怖怪獸

歷史上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誕生于1954年。這部電影源自一起真實事件。1954年3月,太平洋上發(fā)生了“第五福龍丸事件”。當時,美軍正在位于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北部的比基尼環(huán)礁進行水下氫彈爆炸試驗。由于對爆炸試驗危害區(qū)域范圍估算錯誤,致使處于“危險區(qū)”外的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上的漁民和漁貨遭到放射性塵埃沾染,有漁民因此而喪生。該事件曝光后,在日本國內(nèi)引發(fā)了聲勢浩大的反核抗議浪潮。最終,事件以美國政府向受害者賠償200萬美元了結。而“因氫彈試驗造成的放射性導致生物異變,從而造就了大怪獸哥斯拉”——從電影對哥斯拉來歷的描述中,確實可以找到“第五福龍丸事件”與哥斯拉形象產(chǎn)生之間的聯(lián)系。

但后來的調(diào)查表明,“第五福龍丸事件”很可能與對廣島、長崎兩地原子彈爆炸情況的調(diào)查有關。1945年8月末,就在盟軍(美軍)正式開始對日軍事占領的前夕,日本映畫社決定制作關于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長篇紀錄片。為此,日本映畫社還向當時日本理論物理學界的權威仁科芳雄博士及政府文部省請求協(xié)助。但隨著美國占領軍的到來,日本映畫社的紀錄片拍攝被駐日盟軍總司令(GHQ)叫停,隨后攝制組的人員被要求配合美國空軍戰(zhàn)略轟炸調(diào)查團工作。

最后,在美軍人員的監(jiān)控下,由日本人攝制剪輯成了一部名為《原子彈對廣島和長崎的影響》(The General 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s on Hiroshima and Nagasaki)的長篇紀錄電影。這部影片當時作為最高機密,直接被送往了美國戰(zhàn)略空軍司令部,用作對原子彈實戰(zhàn)性能的評估。

后來,有消息說,正是因為沒有能充分重視這部影片中提供的原始數(shù)據(jù),導致美軍在后來評估氫彈爆炸的危害區(qū)域時發(fā)生了計算錯誤。果真如此的話,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美軍占領、比基尼環(huán)礁核試驗、“第五福龍丸事件”和哥斯拉的誕生,便借由電影這一媒介被神奇地串聯(lián)在了一起——盡管這充其量只是一種弱相關性的聯(lián)系。

除了“第五福龍丸事件”,另一部來自美國的科幻片《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也對哥斯拉的誕生有重大影響。《原子怪獸》改編自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家雷·布雷德伯里(Ray Bradbury)的短篇科幻小說《濃霧號角》(The Fog Horn)。片中描寫了美軍在北極地區(qū)進行的一次核試驗,無意中驚醒了自白堊紀就沉睡在冰層下的史前巨獸雷多蜥(R hedosaurus)。雷多蜥因其自身的歸巢屬性,從北極南下沿加拿大海岸一路破壞至哈德遜河口,并襲擊了紐約。

《哥斯拉》在編創(chuàng)過程中,借鑒了《原子怪獸》中的許多設定。但相比之下,雷多蜥的造型更像一只巨大的蜥蜴,而哥斯拉的造型更接近于霸王龍。這種差異與其說是背后隱藏有什么深意,倒不如從兩部影片各自采用的特效技術來分析,更為切題。《原子怪獸》中涉及雷多蜥的場景多采用定格動畫技術攝制,四足著地的蜥蜴造型更容易找到平衡點以利于拍攝。而《哥斯拉》采用的是真人演員穿上怪獸外形的皮套進行表演,兩足行走的霸王龍,更利于演員的表演。當然,不管采用哪種技術,兩頭怪獸在電影中的破壞力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不過,對于1954年版的《哥斯拉》,考據(jù)派影迷吐槽最多的就是片中山根博士(以“科學家”的身份出現(xiàn),充當解說者的角色)說哥斯拉本來是生活在“200萬年前侏羅紀”的恐龍,因為遭受輻射才變成巨大的怪獸。事實上,從地質(zhì)年代上看,侏羅紀是距今2億年前。這是電影的一處硬傷,就連本片編導者自己也承認,但這個錯誤事出有因。

20世紀50年代,不要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幾乎被炸回石器時代的日本,就是在美國,地質(zhì)學和生物考古學也都是處于輿論場最邊緣處的學問。即便是身為知識分子的電影編導,在這方面的知識水平跟普通公眾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更何況,在當時還有些誤導因素存在。

例如,1940年,由美國聯(lián)美電影公司推出的科幻電影《公元前一百萬年》,片中就有原始人和恐龍相互追逐的場面。而再往前追溯,無論是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游記》,還是在阿瑟·柯南·道爾的《失落的世界》中,都有恐龍活躍的身影。由此可見,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在真實的地球歷史中,恐龍出現(xiàn)在什么年代其實并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恐龍作為一個藝術形象,是否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人類對付哥斯拉的方式。當哥斯拉侵入東京的時候,觀眾看到的只是以“防衛(wèi)隊”之名出動的日本部隊。而此時,按道理應該對日本提供軍事保護的駐日美軍卻完全不見蹤影。

對此,有兩種解讀:其一,哥斯拉的入侵更像是自然災害,而非外敵入侵,在這種情況下,駐日美軍沒有出動的義務;其二,哥斯拉本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軍的化身,日本武裝力量對哥斯拉的打擊,實際上就是現(xiàn)實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本土決戰(zhàn)的展現(xiàn)。其實,以上兩種解讀,未免都有失偏頗。

1954年版《哥斯拉》首先是一部科幻片,巨大無敵的恐龍形怪獸是一個科幻角色,這就決定了哥斯拉不能跟普通的自然災害畫等號。影片中,防衛(wèi)隊隊員全部身著美式軍服,使用的全部是當時美軍制式裝備,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日本武裝力量的實際狀況;另一方面,美式裝備也代表了當時人類武器的最高水平。以美式武器對哥斯拉發(fā)動進攻,卻完全沒有效果,表明了人類對哥斯拉所代表的強大未知力量的無奈。

這是從英國作家喬治·威爾斯出版小說《世界大戰(zhàn)》(The War of the Worlds)開始延續(xù)至今的科幻文化母題。而能夠戰(zhàn)勝這種強大力量的必然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更強大的“武器”——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是“氧氣破壞者”,三年后,幾乎是由《哥斯拉》原班人馬打造的《地球防衛(wèi)軍》中,擊敗怪游星侵略者的則是地球防衛(wèi)軍的超科學兵器。

從散養(yǎng)到圈養(yǎng)

1954年《哥斯拉》上映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票房、口碑雙豐收。于是,制片商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決定拍攝續(xù)集,同時,其他以巨型怪獸為主角的科幻電影也紛紛出爐。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只能在電影中看到怪獸肆虐,卻從來不知道它們的習性如何:它們吃什么,喝什么,甚至是否需要吃喝。而當人類軍隊對它們進行攻擊的時候,面對密集的火力,它們竟然能做到毫發(fā)無損,實在是太出人意料!

據(jù)說,早期電影版本中的怪獸之所以在面對強大武器攻擊時不會流血受傷,是因為電影編導認為,來看怪獸電影的觀眾中有很多是小朋友,看到怪獸受傷流血,會留下心理陰影。權當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小朋友終究會有長大的一天,不會流血的怪獸到底也會有難以自圓其說的一天。

由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拍攝的哥斯拉系列電影從1954年到1984年的30年間,共有15部,俗稱“昭和哥斯拉”。在這15部電影中,哥斯拉逐漸由破壞城市的恐怖大魔王,轉(zhuǎn)變成了人類的守護者。帶來這種轉(zhuǎn)變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對“核”的感受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最初象征恐怖與死亡的原子炸彈轉(zhuǎn)變?yōu)槟軌驇硇腋:凸饷鞯暮四埽ㄔ恿Γ5?,在這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有一部電影卻是游離于這條主線之外的。那就是上映于1968年8月的哥斯拉系列第8部《怪獸總進擊》(怪獣総進撃)。

與其說這是一部哥斯拉電影的續(xù)作,倒不如說是一場怪獸大聚會:除了哥斯拉、迷你拉、拉頓、安吉拉斯、魔斯拉幼蟲、王者基多拉等哥斯拉電影中的常客,還有蜘蛛形怪獸古莫加(クモンガ,出自1967年《怪獸島決戰(zhàn):哥斯拉之子》),恐龍形怪獸格羅扎烏魯斯(ゴロザウルス,出自1967年《金剛的反擊》),恐龍形怪獸巴拉剛(バラゴン,出自1965年《弗蘭肯斯坦對地底怪獸》),巨蟒形怪獸曼達(マンダ,出自1963年《海底戰(zhàn)艦》),恐龍形怪獸巴朗(バラン,出自1958年《大怪獸巴朗》),共11頭怪獸。

當然,怪獸眾多還只是表象。事實上,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怪獸基本上都脫離了各自原來的故事線和角色設定,所以你可以把它們看作一群嶄新的怪獸。電影中,如此眾多的怪獸竟然都被人類圈養(yǎng)在小笠原群島的某個孤島——怪獸島上。怪獸島上建成了各種防護措施,能夠阻止怪獸從空中或海上逃離怪獸島。而在島上,怪獸有各自的棲息地,互不干擾。在各自的棲息地內(nèi),它們通過捕獵獲得食物。而在怪獸島的地下,人類建立怪獸研究中心,用以研究和監(jiān)控島上的怪獸。其實,這樣的劇情設定就讓怪獸徹底擺脫了符號化的純藝術形象,而更接近于科學幻想意義上的奇異生物。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后者是可以被理解、被認知和被控制的。

而《怪獸總進擊》中的在怪獸島上圈養(yǎng)怪獸的創(chuàng)意,比美國科幻作家邁克爾·克萊頓在小說中構想出將復制史前恐龍圈養(yǎng)在孤島上,建立侏羅紀公園要早了22年。遺憾的是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怪獸總進擊》還是回到了大戰(zhàn)外星人的老路上:來自外太空的基拉星人襲擊并控制了怪獸島,通過遙控怪獸向人類發(fā)起了攻擊,同時來到地球上的還有王者基多拉。最終在科學家和太空戰(zhàn)士的共同努力下,基拉星人控制怪獸的裝置被摧毀,地球怪獸清醒后合力打敗王者基多拉,基拉星人也被徹底消滅。而邁克爾·克萊頓在《侏羅紀公園》中表達的中心思想是混沌系統(tǒng)中的不可控制性,只不過到了后來的電影版中,恐龍的獠牙和對人類的追殺,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這個角度來說,銀幕上的怪獸可能還要更可愛些,因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怪獸都是不吃人的。

怪獸需要核動力

在整個“昭和哥斯拉”時代,怪獸哥斯拉的體型被設定為50米高、2萬噸重。而從1984年以后,當哥斯拉電影進入“平成哥斯拉”時代后,哥斯拉迅速膨脹到100米高、6萬噸重。在2014年好萊塢版的《哥斯拉》中,哥斯拉被設定為高度355英尺,即108.204米;尾巴長度為550英尺4英寸,即167.74米(僅僅是尾巴長度);重量為9萬噸。2016年,東寶電影攝制的《新·哥斯拉》中,首次放棄了真人演員身著怪獸皮套,改用電腦動畫技術創(chuàng)造出的哥斯拉,身高118.5米,體重9.2萬噸。如此龐大的身軀,靠吃幾條鮮魚,顯然是沒法維持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它們是自帶天然反應堆的核動力巨獸。

在1954年版的《哥斯拉》中,哥斯拉僅僅被設定為遭受氫彈輻射而變異的史前恐龍,沒有交代它的生理機理。最后,殺死哥斯拉的是一種名叫“氧氣破壞者”的裝置。但從這里,我們大約能知道,哥斯拉本身像大多數(shù)生物一樣,需要呼吸氧氣才能存活。不過,片中哥斯拉能夠從嘴里放出“原子吐息”,則完全是為了增加怪獸的破壞力而故意設計的。原型應該就是歐洲中世紀神話中的“噴火惡龍”。

30年后,在1984年版的《哥斯拉》中首次明確了哥斯拉是依靠核動力而行動的,哥斯拉本身就像一個活動的核反應堆。因而,為了阻止哥斯拉繼續(xù)破壞城市,人們試圖向它體內(nèi)注入硼和鎘。這兩種物質(zhì)是核反應堆控制棒的主要成分,能夠起到吸收中子、減緩鏈式反應的作用。換句話說,這時的人們與其說是把哥斯拉看作一頭怪獸,倒不如說是把它看作一個失控的移動反應堆。

而在1998年上映的首部美版《哥斯拉》中,它又重新變回了一頭體型健碩的恐龍形怪獸。當然,1998年的美版《哥斯拉》其實是掛著“哥斯拉”招牌的《原子怪獸》重制版。在這一版中,哥斯拉不僅需要吃喝,還能下蛋生寶寶,完全是一副超大號恐龍的嘴臉。其實,這樣的設定或許才是更加真實的。但是,全世界絕大多數(shù)的哥斯拉電影的愛好者,卻完全不買賬。在很多人心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哥斯拉才是真正的哥斯拉——藝術與科學在這里碰撞出了一個小小的漣漪。

到了2014年美版《哥斯拉》中,哥斯拉不僅重新回歸了遠古巨型怪獸的設定,而且有了眾多伙伴。這些怪獸據(jù)說都以遠古的放射性物質(zhì)為食,并且形成了相生相克的怪獸生態(tài)。它們的生命力異常頑強,即便是人類的核彈攻擊,也不能將它們殺死。而最終在舊金山之戰(zhàn),哥斯拉以怪獸之王的姿態(tài),無意中扮演了人類保護者的角色。由此,“怪獸電影宇宙”的大幕徐徐拉開。

或許是受到了美版的刺激,日本東寶公司重啟了時隔多年的哥斯拉系列電影的拍攝,于2016年推出了《新·哥斯拉》(シン·ゴジラ)。在這部電影中,哥斯拉又一次變身核能生物怪獸,并且能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進化,演變成不同的形態(tài)。而當人類向哥斯拉投下重磅炸彈后,巨獸體內(nèi)的特殊技能被激活,高能射線從哥斯拉的口中和尾巴尖噴涌而出。整個東京市區(qū)幾乎被夷為平地。對于怪獸的種種異能,片中將原因歸結為哥斯拉擁有8倍于人類的龐大基因組,而且身體內(nèi)擁有尚未被人類發(fā)現(xiàn)的新元素。這些設定,如果站在科學角度來看,其實都經(jīng)不起推敲。但對于科幻電影來說,這些設定都是影片邏輯自洽的需要,太過較真兒,未免就顯得迂腐了。

那么,如果世界上真有一頭如電影中描繪的怪獸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它真的需要有核動力嗎?可能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如果真有這種怪獸存在,比起核動力它可能需要的是大氣中的高含氧氣量。因為如果參照史上最雄偉的兩只哥斯拉——2014年美版和2016年新版,其身高體重比都小于0.6,也就是說,如果哥斯拉是水生動物的話,是能夠輕松地浮在海面上的。即便上陸,只要哥斯拉的腳掌足夠大,下肢肌肉足夠結實,也完全能夠靠自身機能行走。當然,如果切換成常規(guī)動力,哥斯拉必須消耗巨量的氧氣和食物。在真實的地球環(huán)境中,是不支持這種生物的生存的。

怪獸出沒背后的現(xiàn)實邏輯

作為科幻電影,哥斯拉電影的主角無疑是大怪獸哥斯拉。它誕生于“冷戰(zhàn)”的鐵幕之下,承載著日本人對核武器巨大破壞力量的恐懼——被認為直接催生了哥斯拉電影的“第五福龍丸事件”證明,無論核武器是掌握在敵國還是盟友手中,它都會給日本人帶來傷害。然而,當原子能在日本戰(zhàn)后復興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后,哥斯拉的象征意義也開始發(fā)生異變。換言之,哥斯拉從破壞神轉(zhuǎn)變?yōu)楸Wo神。從根本上來說,是迎合了多數(shù)觀眾的期待。

不過,在經(jīng)歷了“3·11東日本大地震”后,經(jīng)歷了一甲子輪回的哥斯拉重新化身為難以抵御的強大破壞力的代表出現(xiàn)在日本人乃至全人類的面前,而導致災難的根源則是人類自身的肆意妄為。事實上,對于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的日本來說,科技造物的“神奇感”早已消失,而由于經(jīng)濟停滯和災害頻仍帶來的無力感與焦慮感已經(jīng)在各個社會階層中蔓延開來,體型越來越龐大的哥斯拉只不過是藏在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心魔”被具象化之后的樣子罷了。

或許,哥斯拉這樣的怪獸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真實生活中,但是比哥斯拉更具破壞性的力量始終真實存在著。它們或來自人類自身的創(chuàng)造(核武器),或來自不可預知的自然力(地震、火山、海嘯),甚至可能來自外層空間(隕石、小行星),而以都市為中心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又在無形中放大了這些潛在風險的破壞力——甚至現(xiàn)代都市生活本身都可能蘊藏著巨大的破壞力。就此而言,銀幕上有形的怪獸就隱身于市井之間,如果人類仍舊對它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那么當怪獸露出獠牙、吞噬文明的時候,人類將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