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由民族美術走向世界藝術 ——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的意義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陽  2018年07月13日16:42

歐洲人慣于繪制肖像并將之掛在宮殿墻上;非洲人精心制作面具卻只偶爾在特殊場合使用;日本人每年不同的季節(jié)在家中懸掛相應的畫卷;澳大利亞土著人幾千年來都在巖壁上作畫……每個國家的藝術傳統(tǒng)各不相同,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根據(jù)各地區(qū)或各民族的傳統(tǒng)來研究藝術。無論是亞洲或歐洲,還是波利尼西亞或因紐特民族,各自皆認為自身制作藝術的方式出于本然,生活在自己的“民族美術館”之中,而對其他民族的藝術所知無幾。如何解釋與研究各民族迥異的藝術傳統(tǒng)差異,使藝術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這些問題更加凸顯了建造一座世界性博物館的迫切性。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由此應運而生,它秉持著“世界性”的歷史觀內核,將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的藝術精品匯集于一個巨大展廳之中同步陳列,意圖證明人類共通性的精神,凸顯蘇美爾國王和埃及法老之間的相似性、中國和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工業(yè)文明擴張的廣泛影響。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外交使團文化交流中心國際論壇“藝術與世界”系列講座中擔任主講的英國著名學者約翰·奧奈恩斯,就以阿聯(lián)酋所建的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為立足點,通過大量生動的圖片和藝術史料,探討了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傳統(tǒng)藝術史模式和常規(guī)博物館學的意義以及“世界藝術”研究的重要性。

“世界藝術”的觀念旨在以人類一般性理論客觀驗證具體的藝術史事實,同時將一般性理論建立在可用科學方法求證的知覺經驗之上,綜合自然環(huán)境、民族文化、藝術傳統(tǒng)等多元要素,重新審視世界各地藝術風格的特殊性問題,將藝術視為一種世界范圍的人類行為加以研究。奧奈恩斯是“世界藝術”觀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借助現(xiàn)代腦神經科學,開拓了“神經元藝術史” ,并將之運用于對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的思考。在他提出的“神經元博物館學”理論中,認為人類的大腦與藝術博物館在某種意義上有著相同的原理:博物館的重要功能是保存人類往昔的記憶,而人類的大腦也儲存著過去經驗在無意識中留下的蹤跡;另外,藝術博物館在保持記憶的同時也通過圖像收藏和展示激活這種體驗,而人類大腦也具有“可塑性” ,經常被經驗無意識地重塑。在奧奈恩斯看來,不同的大腦會對博物館作出不同的體驗和反應,突出對于藝術品質優(yōu)劣的感受,凸顯對于藝術作品之間差異的不同認識,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猶如人類的大腦結構般的建筑結構與展品陳列正反映了其強調或弱化這種差異的功能。

藝術是一種世界語,在不同地區(qū)和民族之間開啟興趣、培育同情、促進友誼,更激發(fā)著創(chuàng)造性思想和創(chuàng)新能力。外交使團文化交流中心執(zhí)行主任曹意強表示,外交使團文化交流中心的目的是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建立跨越國界的平臺,以藝術為鏡頭,聚焦世界歷史與現(xiàn)實文化核心論題,通過藝術推進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