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時代 踐行新思想 ——論新時代中國文藝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鮮明的理論和實踐品格,是繁榮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指南和行動準則
踐行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和現實主義精神、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道路。作品思想再深刻,若審美化、藝術化程度太低,必然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作品藝術再精致,若思想太貧乏,必然缺乏啟示力、穿透力,藝術性、思想性的統一當是創(chuàng)作追求的至境
新時代 新使命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面對這樣一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的偉大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迎來神圣而光榮的偉大使命,即以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中華民族強起來提供精神正能量。強起來即在站起來、富起來基礎上實現文化強、精神強。正如魯迅先生當年所說,要改造國民的精神世界,當首推文藝。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以藝養(yǎng)心,以文藝提升民族精神素質,是中華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
須知,在人類發(fā)展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和時代關節(jié),文藝都能發(fā)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革和社會變遷的先導。而要真正擔負起這種使命,必須清醒、精準地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的新矛盾。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币源撕馕霎斀裎乃嚢l(fā)展,既要表現時代存在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在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歷史征程中,人民對高質量、高品位文藝作品的審美需要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之間,也存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為此,我們應當不負新時代賦予的重任,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大力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持續(xù)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
新思想 新指南
新時代呼喚新思想,新時代孕育產生新思想。習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展?!毙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fā)展,必須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時俱進地把握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大勢”下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毛澤東文藝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全面辯證地認識和處理好文藝與經濟、與政治、與人民、與社會乃至與自然生態(tài)關系的科學體系,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文藝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鮮明的理論和實踐品格,是繁榮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指南和行動準則。
新矛盾 新要求
面對新時代,真正學習、領悟、踐行好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要義之一,須精準把握新時代文藝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習近平同志嚴肅批評“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種種不良傾向后,警示我們:“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fā)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并再三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弊肿昼H鏘,語重心長。
改革開放40年來,黨對文藝政策有過兩次重要調整。一次是在改革開放之初調整文藝與政治關系,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取代過去的“從屬于政治”,迎來新時期文藝生產力大解放和現實主義文藝復蘇繁榮的春天。這一次是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歷史背景下,為匡正文藝創(chuàng)作與鑒賞出現的精神滑坡、文化滑坡、審美滑坡而對文藝與經濟關系做出重要調整。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這就從理論上、思想上、政策上糾正片面理解“觀賞性”、把低俗當通俗、把欲望當希望、把單純感官快感當成精神快樂的錯誤傾向。實踐雄辯證明:這已經給當今文藝界帶來深刻和喜人的變化,與此同時,距離新時代、新思想和人民要求尚有差距。
新實踐 新探索
真正學習、領悟、踐行好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和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道路。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的文藝,新時代文藝更應反映好人民心聲、服務好廣大人民。習近平同志說:“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彼磸蛷娬{:“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p>
令人欣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踐行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統觀大勢,為民立言,立足基層,勤奮耕耘,創(chuàng)作出一批體現鮮明新時代精神和人民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攀登審美高峰的優(yōu)秀作品。以文化自信主題的影視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為例,就有藝術表現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體現革命文化的力作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血戰(zhàn)湘江》,電視劇《尋路》《換了人間》,評劇《母親》,舞劇《八女投江》等;有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的佳品如電視劇《樓外樓》,京劇《康煕大帝》,晉劇《于成龍》,豫劇《程嬰救孤》,歌劇《大漢蘇武》,評劇《趙錦棠》等;有直面謳歌新中國誕生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為英雄模范人物傳神寫照的力作,如電影《十八洞村》,電視劇《黃大年》《信仰》,話劇《兵者,國之大事》《谷文昌》,豫劇《焦裕祿》,淮劇《小鎮(zhèn)》,滬劇《挑山女人》,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xiāng)》……爭奇斗艷,繁花似錦,不勝枚舉。
還有在更為廣闊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宏大社會背景下,審美表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多方面需求,尤其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需求的作品,如電視劇《人民檢察官》《陽光下的法庭》。全國精品工程劇目會演、全國地方戲曲晉京展演、中直藝術院團演出季等活動,也為推薦精品力作和培養(yǎng)后起之秀,營造高雅不媚俗、沉穩(wěn)不浮躁、深刻不膚淺、幽默不油滑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做出積極貢獻。
新境界 新作為
新時代呼喚助推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文藝精品力作,新思想為催生這樣的文藝精品力作指明方向。我們既要以高度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堅持以我為主,“各美其美”,并在此基礎上以開放眼光“美人之美”,為我所用,實現“美美與共”,蹚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化時代化的文藝發(fā)展之路,又要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西化”傾向,決不走背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歪路,也決不走違背藝術規(guī)律的公式化概念化老路。
習近平同志號召我們:“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边@就是說,作品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一是由對現實生活的審美發(fā)現和表現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意蘊所決定,二是靠塑造的人物藝術形象和營造的詩化意境來體現。作品思想再深刻,若審美化、藝術化程度太低,必然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作品藝術再精致,若思想太貧乏,必然缺乏啟示力、穿透力。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和諧統一,是我們追求的至境。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绷暯酵具€以形象的語言啟示我們:“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這不正是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的和諧統一嗎?果如是,面對生活中生動的故事,我們就會有以審美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面對新時代史詩般的實踐,我們就會有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代史詩的雄心!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