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 王進玉  2018年07月24日23:22

關(guān)于評論,毋庸置疑,要有“評”有“論” 。如果非要給它們排個順序,或分個主次,筆者認為,則應先“評”而后“論” 。也就是說,對于評論而言,點評、品評、批評,應該是第一位的,是評論的首要任務,也是基礎和根本。第二位的,或者說其次才是論述、論理、論證。

但現(xiàn)實中,很多評論家,尤其是學院派的一些專家、學者,卻大都在堅持以考據(jù)為主的學術(shù)傳統(tǒng)。他們過分注重“論”的部分,重理論、重考據(jù)、重引證,而輕評價、輕判別、輕分析,總認為“論”比“評”更重要、更嚴肅,也更顯深度和厚度,以至于經(jīng)常會拿現(xiàn)有的宏大理論譜系來“套”評論對象,可想而知,所寫文章與評論對象往往是“驢唇不對馬嘴” “風馬牛不相及” 。或者干脆把評論文章直接寫成了中規(guī)中矩、不折不扣的學術(shù)性論文,而其中真正屬于“評”的部分,諸如作品究竟好與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等對此類現(xiàn)實問題的看法,所占篇幅則寥寥無幾,更多的是“縱觀藝術(shù)史……”“古人云……”“研究發(fā)現(xiàn)……”“資料表明……”等所謂“論”與“述”的段落,似乎以此才能顯示和證明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專業(yè)能力,而始終欠缺一種明確的、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式的評價、批評。

明明三五百字就能講清楚的事情,非要寫成像老太太的裹腳布那樣又臭又長的文字,表面上看似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頗具學術(shù)風范,實際上卻是在“掉書袋”“兜圈子” ,玩弄文字游戲,或純粹為了史論而史論、為了考據(jù)而考據(jù),久而久之,也便喪失了評論中最可貴的問題意識、批評精神,以及敏銳的洞察和判別能力。試想,倘若一篇文章既沒有鮮明的觀點、態(tài)度,又難以起到褒優(yōu)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和效果,還破壞了評論文本應有的規(guī)范,助長了“輕評重論”的不良風氣,這樣的文章,怎么能夠算作是合格的評論呢?

殊不知,評論最重要的就在于“評” ,只有“評”的準確、精彩,“論”才有價值,才有可能出彩。評得不深入、不到位,則很難具有說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評論的真正功能和意義。務必要清楚,“評”是“論”的前提和基礎,它為“論”提供必要的價值判斷。而“論”則是“評”的補充和延展,它是為“評”服務的,為其尋找一定的理論參考或事實依據(jù)。所以,一定不能混淆了關(guān)系、顛倒了主次,否則對文藝評論工作的開展,以及評論文本的建設,都將十分不利。

另外,相對于“論”而言,“評”的難度則更高,也更需要眼力、膽識,更需要真知灼見,來不得半點含混、玄虛,遠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容易。而當下,普遍欠缺的也恰恰是“評” ,而非“論” 。正因為鮮有優(yōu)質(zhì)的、耐讀的品評類、批評類文章,才使得文藝評論一直為外界所曲解和詬病。因此,“評”才是當下評論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亟須關(guān)注和重點開發(fā)的版塊,它對于明辨是非、分清好壞,以及提升大眾審美、傳遞價值觀念等,都有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能對其輕視,或抱有偏見。

尤其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大家對冗長的論述類、考據(jù)類文章,已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有著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一方面由于今天的我們,自主支配的時間的確有限,大家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盡快掌握更多真正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則因為當下太多所謂的學術(shù)性論文,格式化、套路化等問題嚴重,行筆中缺乏應有的立場和態(tài)度,文章里真正有質(zhì)量、有價值的部分實在不多,讀罷要么令人感覺晦澀難懂、一頭霧水,要么則感覺平淡無奇、枯燥無味,如此一來,不如不讀。倒是單刀直入、言簡意賅、提綱挈領(lǐng)式的評論,恰恰是大眾所歡迎的,也更加符合新時代對學術(shù)、對文藝評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的確,有價值的、優(yōu)秀的評論文章,并非寫得越長越好,也并非將學術(shù)詞匯、專業(yè)用語堆砌得越多越好,最主要的還在于能否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關(guān)鍵、要害,能否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地予以指出、評價、批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需刻意經(jīng)營文章的篇幅,以及其他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

總而言之,“評”才是評論的主體,也是當前文藝評論的短板和弱項。一定要重視起來,在“評”上多下工夫,力求評出水平、評出見地、評出特色。當然,“評”和“論”其實有著不可拆分的關(guān)系,相互作用,彼此影響。本文也并非在說“論”不重要,相反,作為真正的評論家,在論述、論理、論證等方面同樣不容忽視、不可偏廢,只有具備足夠的理論、史論等知識,熟練掌握一定的論述、論證等方法,才能為“評”提供更為充分的學理支撐,才不至于“評”得偏頗或走樣。而對于那些胡謅亂扯、閃爍其詞、隔靴搔癢、潑婦罵街式的評論,則理應予以反對和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