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月冬:繪畫世界里的夢想與現(xiàn)實
來源:人文視界 | 陳忱  2018年08月09日11:27

2018年5月由周恩來精神研究會、紅巖兒女聯(lián)誼會等單位主辦的,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書畫文獻展在北京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開展,在眾多征集和特邀的書法、國畫、油畫、素描、雕塑等藝術作品中,有一幅國畫作品《海棠依舊》非常引人注目。

豎幅六尺宣紙之上,柔中帶剛的海棠樹干堅韌挺拔,樹枝和海棠花與葉的深淺著墨,用大寫意的筆法起筆,用小寫意的筆法收之,在畫面上使其穿插與墨色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解構畫面效果,尤使觀者立于畫前,產(chǎn)生了一種肅然起敬的愛憐與憂傷之感!與懷念周恩來總理的主題相連呼應,質樸而純真的效果極佳!

這是作者在認真并理解創(chuàng)作的紀念主題之后,經(jīng)過反復思考,什么題材既體現(xiàn)對周恩來總理的懷念之情,又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化?根據(jù)自己主攻山水與花鳥,從題材角度考慮,決定用部分山水筆法入花鳥的方法,將熱愛與思念通過筆墨融會貫通于宣紙之上。作者決心已定,成竹在胸。起筆將中國畫技法中的線條潤澤沉厚且富彈性的特質與筆有回顧,上下映帶且積點成線的技法與意向,巧妙嫻熟地結合運用到花鳥畫選題上,即周恩來總理生前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廳院中的那一棵海棠樹!結果令人贊嘆,“簡、樸、巧、拙寓意深遠,五色墨中見真性情”!

這幅畫的作者,便是位于北京宋莊藝術區(qū)中的清月軒主人,一名優(yōu)秀的女畫家,她的名字叫李月冬,字瑞寧,號浣溪。也許是出生時的艱辛、也許是父母寄希望她能夠平安、堅強地闖過每一個寒冬歲月,取名寓意于同音不同字的“越冬”,“月冬”。也或許是不求大富大貴,惟愿祥瑞安寧就好,故取字瑞寧!美好的期盼和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永遠不變的主題和存續(xù)的意義所在,李月冬也不例外。

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chuàng)作張培武山水畫專項研修班學習,花鳥畫曾師從徐湛、任之的李月冬,除了按時經(jīng)常的跟隨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交流外,還把創(chuàng)作心得整理出來,虛心向各位老師討教求技,每一次構圖和起筆都希望能領會一二。

一刻不忘向前人先賢問青山學花鳥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她遠臨范中立、馬遙父、徐文長、四王、八大,近摹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每天的研習琢磨,在技法上的掌握和進步并沒有讓李月冬在短時間內(nèi)有太大的新意起色,但她知道山水與花鳥畫的“擬古”是自己一生不可荒廢的臨摹課程,更是“覺悟畫道”的必經(jīng)之路。努力尋找前人的足跡,使她受益匪淺!在“技”的起點上望“道”而求索。

“外思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要旨,但,如何能在創(chuàng)作者與客觀物象之間形成并落地生根為一種有效的辯證關系?是代代書畫家百求而不易得的“山巒疊翠”!

作為一名職業(yè)畫家,她對書畫創(chuàng)作的追求是刻苦和癡迷的。除了平時苦練山水和花鳥畫技法之外,她大量的時間均寄情于真山真水、真花鳥。這期間寄托著她對繪畫世界里的夢想展望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比期待!赴云南,登泰山,飛海南,上黃山。時而在山間寫生,時而花鳥盛飛處速寫;毛筆在畫版上揮毫,鉛筆在速寫本上劃動;不時用相機或手機記錄下那云卷云舒的瞬間,為自己在“遷想妙得”時,作啟智的記憶參考。

李月冬在清月軒中從不惜力,寒冬盛夏皆如此!自己經(jīng)常自嘲:“人家都說畫家是文化人,可我怎么覺得既是腦力勞動,也是體力勞動者呀”!一句玩笑驅除了疲憊,她又重新開始揮毫研習!

書法,應該是繪畫者的日課。她常常鼓勵自己,雖不能詩、書、畫、印均涉獵,但書法一定要刻苦學習,她深知書法對于自己繪畫的意義是什么!有人說:“我們從不缺少夢想和渴望,而我們?nèi)鄙俚氖菍λ麄兊恼嬲\與堅守”!

在生活中尋覓靈感,是李月冬創(chuàng)作的又一重要方式方法,王維有詩云:“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在她的繪畫世界里,對筆下夢想中的山水與花鳥和現(xiàn)實中的山清水秀與鳥語花香有著非同尋常的依存和愛惜!雖然,現(xiàn)如今缺少古人的那份“獨得山水清靜,唯有鳥鳴四維”的環(huán)境,但,如果筆下意境營造的致美得當,她,是一定能夠在繪畫的世界里,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