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小說魅力來自哪里
來源:《文藝爭鳴》 | 張旻  2018年08月26日09:56

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以講述人間故事為名,實際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使我們通過那個似真似幻的世界,對我們所身處并習以為常的現(xiàn)實人生,獲得不同尋常的感悟,得到審美的快樂。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含有極高的智商和情商,它能向我們提供對于世界和人生最真實、最深刻的認識,而它的方法是“不務勝人而務感人”,即將這種認識隱藏、融化在它所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中,以具體的細節(jié)打動人心,震撼靈魂。

蘇聯(lián)早期小說家拉夫列尼約夫所寫的一篇小說,《第四十一》是一篇享有盛譽、也曾引起過很大爭議的小說。小說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蘇聯(lián)國內戰(zhàn)爭時期,一小隊紅軍在突圍的路上俘獲了一名白黨中尉軍官,紅軍政委命令女戰(zhàn)士馬柳特卡與兩名擅長泅水的士兵押解俘虜由海路回指揮部。途中遇到風浪,船只沉沒,兩名士兵落水犧牲,馬柳特卡和白黨中尉被海浪沖到一個荒島上。在島上荒無人煙的兩人世界中,馬柳特卡和白黨中尉相依為命,不知不覺互相產生了愛情,發(fā)生了關系。一天,忽然有一艘白黨的船從海上駛來,中尉喜出望外,奔到海邊。眼看中尉要登船而去,這時,馬柳特卡頭腦中的階級意識和軍人的職責蘇醒過來,占了上風,她立刻舉槍射擊,將中尉擊斃。這是馬柳特卡擊斃的第四十一名白黨分子。

很顯然,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故事里,作者有話要對我們說,關于戰(zhàn)爭,關于人性等等,但作者沒有直說,而是通過特定環(huán)境中特定人物之間的關系,表達他的思想。作者運用高超的小說手段,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故事,描寫得真實可信,撼人心魄。

這個題材在處理上有兩處難點:一是嫉惡如仇、已經毫不猶豫地擊斃了四十名白黨分子的紅軍女戰(zhàn)士,怎么會突然愛上一個白黨軍官的?二是馬柳特卡既然已經深深愛上了一個男人,又怎么對他下得了手?

這些在小說里作者都作了恰到好處的處理。

首先作者告訴我們,馬特柳卡是個什么樣的女子:她雖然出身貧寒,但從小富有幻想,愛讀書,喜歡優(yōu)雅的事物,當了紅軍后還迷上了寫詩。

而那個白黨中尉偏偏是個氣質優(yōu)雅的男子,戰(zhàn)前是個大學生和出身名門的紳士,不僅懂詩,懂文學,談吐文雅,會講故事,而且還長著一雙對女人天生勾魂的湛藍湛藍的眼睛。

小說里用了一系列細節(jié),刻劃了兩人之間關系的微妙進展。

第一處是談詩。白黨中尉對詩的內行,贏得了馬柳特卡的好感。

第二處是他們被海浪沖上荒島后,為了驅寒保命,兩人不得不脫下濕衣服架在火上烤。小說在這兒寫道:“衣服搭到槍架上,冒著蒸氣,在火上烘。中尉和馬柳特卡面對面坐在火旁,舒服地轉動身子,湊向熱烘烘的火焰取暖。馬柳特卡目不轉睛地盯著中尉雪白、滑膩、瘦削的脊背,哼了一聲。‘你可真白啊,簡直像在鮮奶里洗過的?!形灸槤q得通紅。他回過頭來,想說點什么,可是他的目光接觸到馬柳特卡豐滿的胸脯映出的黃色反光,他那湛藍湛藍的眼珠垂下去了。”

第三處是白黨中尉病了,奄奄一息,馬柳特卡細心照顧他,挽救了他的生命。

第四處是中尉蘇醒過來后,特別想抽煙,可沒有卷煙葉的紙,馬柳特卡將自己珍藏的謄寫著詩歌的紙拿出來給他卷煙抽。

于是在一次中尉給馬柳特卡講了《魯濱遜飄流記》的故事后,愛情發(fā)生了。小說里寫道:“在馬柳特卡心靈里,對中尉,對他那纖細的雙手、他那溫存的聲音,尤其對他那雙非常湛藍的眼睛,產生了溫柔的愛情。”

關于馬柳特卡在中尉登船離去前一刻不假思索地舉槍擊斃他,小說里也有充分的交代:白黨中尉身份特殊,掌握著非常重要的軍事情報,紅軍政委曾給馬柳特卡下了死命令:萬一遇上白黨,不能交活的給他們!

小說這樣描寫了故事的最后一幕:

馬柳特卡拼命喊道:

“喂,你,這個白黨壞蛋,回來!我對你說,叫你回來,鬼東西!”

中尉站在齊腳脖子深的水里,揮動著雙手。

在火光與風暴里,他突然聽見背后響起地球毀滅似的震天動地的一聲莊嚴的轟響,他還沒來得及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往旁邊一閃,想躲掉災禍,可是地球毀滅似的這一聲轟響,也就是他在這個世界上聽到的最后的聲音了。

馬柳特卡呆呆地望著倒下去的人。不知為什么下意識地跺著左腳。

中尉一頭栽到水里。鮮紅的血漿從打碎的腦殼里流出來,在油乎乎的玻璃色的海水里散開。

馬柳特卡朝前走過去,彎下腰。她丟開槍,號哭著,撕破了胸前的衣襟。

從眼窩里被打出來的一個眼珠,在水里粉紅色的神經纖維當中飄動,像海水一樣湛藍的眼珠困惑、憐惜地望著她。

她跪到水里,想把打碎了的死人頭搬起來,她忽然倒在尸體上,顫抖著,臉上沾著紅色的血塊,傷心地低聲哀訴起來:

“我的親人!我干了什么啊?你醒醒吧,我心愛的藍眼睛的人哪!”

船駛攏沙岸,船上的人都呆呆地望著。

讀完這篇小說,我們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我們怎么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有人告訴我們,《第四十一》向我們指出,無論什么樣的感情,即使是愛情,也要服從階級的利益和革命斗爭的需要。

這么理解的話,這篇小說就該是一幕喜劇。可是我們又分明讀到了悲劇意味。毀滅愛情的戰(zhàn)爭,難道不應該受到詛咒嗎?

這是馬柳特卡在擊斃前四十個白黨分子時從未想過的。可是這一切都在“第四十一”上改變了。

小說肯定了革命戰(zhàn)爭的正義性,但也觸目驚心地揭示了戰(zhàn)爭本身的非人道。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反人類的。

而這種可能存在的寓意,是通過打動讀者的心靈、通過對讀者情感的強大感染力來表達的。

蘇聯(lián)的另一篇描寫戰(zhàn)爭的小說,同樣具有這種無與倫比的魅力,小說名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作者瓦西里耶夫。

我們所讀到的一般描寫革命戰(zhàn)爭的小說,為了肯定戰(zhàn)爭的正義性,宣揚英雄主義,在人物塑造上往往遵循一定的套路,如主要人物在人格上毫無瑕疵,他們往往苦大仇深,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得機智勇敢、威武強大,即使犧牲了,那也是無比的壯麗和榮耀。這樣的描寫,表達了積極的主題,但其實并非完全真實,它片面渲染了戰(zhàn)爭的狂歡氣氛,似乎死亡也可以成為一種信仰。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卻不是這么寫的。故事是這樣的:在二次大戰(zhàn)期間,一個蘇軍準尉帶領五個女兵追殲一伙潛入蘇軍后方、陰謀炸毀運河鐵路的德寇。起先他們以為只有兩名德寇,但事實上是十六名。戰(zhàn)斗打了幾天,結果蘇軍獲勝,付出的代價是五名女兵的生命。

這篇小說的優(yōu)秀之處在于,小說中寫到的六位紅軍戰(zhàn)士,他們沒有一個是政治觀念的符號和化身,人人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經歷獨特,他們中有窮人,有富家子弟,有農民,有大學生,是戰(zhàn)爭給祖國、民族帶來的災難,把他們的命運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在道德行為上也決不是無可挑剔的完人:準尉和駐地的一個寡婦搞在了一起,冉卡愛上了一個有婦之夫,麗達將部隊的食品偷偷帶回家,嘉麗婭膽小怯懦,等等。作者就是寫了這些普通人,經歷著戰(zhàn)場上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直至獻出生命。是他們最終打敗了侵略者。

五個女兵的獻身,也不像有的小說描寫英雄人物的犧牲那么壯麗,她們死得不夠“完美”:第一個是在返回駐地報告敵情的路上,不慎陷入沼澤地而死,她沒有完成任務;第二個是因粗心大意暴露了自己,被德寇抹了脖子;第三個是因恐懼失控,自己跑出來送死;第四個是因缺乏經驗和理智,在中了第一槍后,沒有及時轉移和隱蔽,仍趴在原地放槍,結果被無數(shù)的子彈射殺;最后一個是在受傷后自殺。

但作者這樣的描寫,絲毫無損于她們?yōu)閲柢|的價值;她們的獻身方式,與她們各自的性格相吻合,這使她們的死更具有一種悲壯的意味。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了一場女人和男人之間的戰(zhàn)爭,作者在寫到那些女兵時,不是僅僅把她們當作一個戰(zhàn)士,而是充分刻畫了她們身上的女性特征。如果說男人的天性是好斗,那么女人的天性是什么?在小說中,當準尉受命帶領五個女兵開赴戰(zhàn)場時,他在心里狠狠地想:我真恨不得把這場戰(zhàn)爭永世打入十八層地獄,并且把派遣姑娘去追蹤敵人的少校也扔進油鍋去涮一涮!為什么?因為在他看來,女人的天職就是“傳宗接代”。當那些女兵對他強調她們是女人因而應該享有女人的某些特權時,準尉一再告誡她們,部隊里沒有什么女人,只有戰(zhàn)士,我們都是中性人??墒钱攽?zhàn)斗打響后,在最殘酷的時候,當失而復得的兩個僅剩的女兵仍按部隊規(guī)矩喊他“準尉”時,準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上前抱住她們說:“我現(xiàn)在是你們的什么準尉啊,姐妹們!我現(xiàn)在是你們的親兄弟。你們就叫我菲道特吧,要不,你跟我媽媽一樣,叫我菲佳吧?!痹趹?zhàn)斗開始前,有一回準尉偶然看到了一個班的女兵全體裸體躺在防雨布上曬日光浴。這個情節(jié)在電影里改成女兵在池塘里洗澡。這一幕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天賦予女人形體的獨特的美,和戰(zhàn)爭的血腥場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可是這樣絕美的生命,瞬間就被戰(zhàn)爭毀滅了。

小說在最后一個女兵也被彈片劃破肚皮受了重傷時,有這么一段描寫:

準尉沉默了,咬緊牙根,抱著傷手搖晃起來。

“疼嗎?”麗達問他。

他指指心口:“我這兒疼。這兒疼,麗達,疼極啦!……我害了你們,害了你們五個??墒菫榱耸裁??為了這十來個德國鬼子嗎?”

“為什么要這樣說……事情是明擺著的,戰(zhàn)爭嘛……”

“在戰(zhàn)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墒且院?,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么你們非死不可嗎?為什么我不把這些個德寇悄悄放走,而偏偏要采取這樣的決定呢?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你們這些男子漢怎么搞的,為什么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使她們飲彈而死呢?你們?yōu)槭裁窗阉齻兘唤o死神,而自己反倒安然無恙呢?你們是在保衛(wèi)基洛鐵路和白海運河嗎?可是那邊也有保衛(wèi)部隊,而且人數(shù)比五個姑娘跟一個帶著手槍的準尉要多不知多少倍呀!我怎么回答他們的質問呢?”

……

小說的結局是準尉孤注一擲,趁著黑夜將剩下的四五個德寇堵在了一座破敗的修道院里,活捉了他們。

閱讀這篇小說,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對戰(zhàn)爭和人性,我們也多了一層反思。

更多的小說是講述和平時期的人生故事的,那應該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然而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小說中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仿佛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但也會令我們產生一種陌生感。這是因為優(yōu)秀的小說家,他們看世界和人生往往獨具慧眼,能夠抓住生活中更為本質、更具意味的一面和瞬間,而不是簡單地按照人們習以為常的樣子去描寫生活。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每天早晨八點鐘準時走A街去上班,A街的人都認識他,可是有一天,也許在他的一生中,只有這一天,他沒走A街,而是走B街去上班。這是為什么呢?那天早晨發(fā)生了什么?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特別注意。也就是說在那個人一生中的那一刻,他從所有熟人的眼前失蹤了,擁有了一個自己的小秘密??墒沁@個小秘密說出來,也許就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故事;這一個生命中短短的瞬息,也許包含了輻射一生的豐富信息。小說家就是善于抓住這樣的時刻,并且通過小說的方式將它放大。

這方面也可以舉出一個很好的例子,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小說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我”在地中海度假時,所住的飯店里發(fā)生了一件風化案,即一位有身份的太太,在丈夫和兩個女兒眼皮底下跟一個僅認識數(shù)小時的風流倜儻的法國青年私奔了。在所有的太太和先生對這件事表示譴責和不理解時,“我”提出了一種觀點:有一種女人,多年來對婚后生活深感失望,內心里因而已有準備,逢到任何有力的進攻就會立刻委身相從?!拔摇钡挠^點立刻遭到所有夫婦情緒激動的反對,只有一位白發(fā)蒼蒼、雍容高貴的英國老婦人,C太太,對“我”的觀點表現(xiàn)出興趣和理解。后來C太太誠邀“我”去她房間,告訴了我一個二十多年前發(fā)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當時C太太四十二歲,孀居不久,在歐洲某國旅行。一天晚上,她在賭場觀摩賭博時,被一個波蘭青年一雙神經質的手和怪異的神情吸引了注意,由此開始了她一生中獨一無二、刻骨銘心的二十四小時。先是C太太出于“救人的本能”,當波蘭青年輸個精光、跌跌撞撞離開賭場時,她身不由己地跟著他出去了。她看出波蘭青年今晚會出事(自殺),她決定救他。在一場大雨中,C太太堅持為波蘭青年叫了一輛馬車,送他去旅館休息,并給了他錢叫他明天去買火車票回家。可是當旅館門房開了門招呼他們進去時,卻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波蘭青年牢牢地攥住了她的手。就這樣神差鬼使,她被波蘭青年攥著手,和他一起進了旅館房間。在一場混亂和癲狂中她和波蘭青年不可思議地發(fā)生了性關系。

第二天C太太醒來后,一方面感到無地自容,另方面也注意到了躺在身邊的波蘭青年面容和姿態(tài)的變化:如果說昨天他是瘋子和行尸走肉,那么今天他就像一個充滿生命和陽光的襁褓中的嬰兒。C太太心里不由得洋溢著拯救人的靈魂的快樂。這天中午他們一起在餐館吃了飯,波蘭青年向C太太講述了自己的身世,他出身于波蘭貴族,由于一步不慎,深陷賭場,難以自拔。下午C太太還帶波蘭青年去了教堂,讓波蘭青年在神面前劃了十字起了誓:從此戒絕賭博。然后C太太因要去看親戚,和波蘭青年暫別,她堅持給了波蘭青年一筆足夠他償還賭債、重新做人的金錢,并和他約定晚上七點鐘在火車站見面。C太太說是去送波蘭青年,但心里已瘋狂地決定和比她小十多歲的波蘭青年一起遠走高飛。但結果事出意外,C太太沒能趕上七點半的火車。眼看一切成空,失魂落魄的C太太,像個幽靈似地在城里游走,尋索舊跡,憑吊往事。她發(fā)現(xiàn)自己來到賭場門口,于是她進去了,百感交集。她好像在夢中如愿以償?shù)卦谀莻€老位置上見到了波蘭青年。但是這不是夢,卻是現(xiàn)實。原來波蘭青年拿到錢后,沒能控制住自己,他根本沒去車站,而是直接去了賭場。C太太受到極大的刺激和驚嚇,很快坐上火車逃走了。

這件事在C太太心里埋藏了二十多年,從未對人吐露半字。最令她痛楚的,不是她的慈悲和滿腔熱忱受到一個賭徒的愚弄,而是她竟如此輕易地失身于他??梢栽O想,如果沒有那夜的失身,后來的事也不會那么痛徹心肺。C太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這樣的女人,和一個素昧平生、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賭徒同床共眠,而且還發(fā)癡地想要和他私奔。

但是經過歲月長久的摩娑,這件事在C太太的心里變得柔潤起來,慢慢散發(fā)出了人生神秘的光澤。讀者也可以替C太太想到,要不是那天傍晚C太太有事必須和波蘭青年分開一會兒,如果她和他一起去了火車站,一起離開了賭城,那么她也許真的可以拯救一個瀕臨死亡的青年的靈魂和生命,并且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一段不可多得的燦爛和幸福。

但即使是現(xiàn)在這樣,一切無可挽回地發(fā)生了,當C太太決定向“我”打開心扉講述這段經歷時,她無意中這么評價了自己的一生,她說:“我打算向您敘述的僅僅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天——其余的一切在我想來全無意義,別人聽來也很乏味?!本褪钦f,在C太太看來,她的一生除了不可告人的那一天,其余的都平淡無奇,甚至“全無意義”。二十多年過去了,C太太不僅沒有忘記那天發(fā)生的每一個細節(jié),而且每一個細節(jié)都被她的回憶和想象放大了無數(shù)倍。在C太太的敘述中,她對那夜和波蘭青年在房間里發(fā)生的事一略而過,但其實這是她記憶中最為銘心刻骨的,她對“我”說:“那天晚上那間屋子里發(fā)生的事,請您容許我不講了吧。我自己從不曾忘掉過那一夜的每一秒鐘,以后也不會忘卻。”

從這篇小說里我們得到一個印象:C太太一生中的這二十四小時,雖然無人知曉,長久以來也為她自己所不齒,但是卻影響了C太太的整個后半生,甚至影響了她對自己一生的評判。C太太對那天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念念不忘,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成了C太太孤獨的后半生的某種“養(yǎng)料”;那二十四小時所體現(xiàn)的生命強度,顯然超過了C太太一生中的任何時刻。

雖然這是不道德的,但它是真實的和難忘的。因為有了生命中的這二十四個小時,C太太也成了一個更真實的、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人。

當然還有大量的小說,是直接描寫我們所熟知的世俗生活的,但小說中的世俗生活描寫也往往會令我們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甚至令我們驚嘆:原來我們看慣了的世俗生活,也會這么富有光彩和魅力啊。

在這方面我可以舉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一篇小說,《一顆簡單的心》為例,這篇小說非常出名,直到今天仍被公認是世上最好的短篇小說。

《一顆簡單的心》描寫了一個女傭人的一生。女傭人的生活似乎應該是平常無奇的,但讀了小說后讀者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女傭人的平常無奇,是由于她的生命被世人忽視的緣故。在小說中,作者運用精確、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女傭人豐富而獨特卻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女傭人一生未嫁,但她也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她對主人忠心耿耿,除此之外,她把自己全部的精神之愛,獻給了主耶穌、自己的外甥和一只鸚鵡??墒侵鞑]有給她帶來好運,她的外甥夭折了,鸚鵡也死于非命。鸚鵡死后,女傭人請人將鸚鵡做成標本,和她相伴終身。作者對女傭人的這些描寫,非常感人,扣人心弦,充滿詩情畫意。

如小說最后對女傭人去世情景的描寫,就非常精彩:

祭壇上掛著綠色的花環(huán),周圍鑲著英吉利的針織花邊,中央一個小匣子里,放著圣徒的遺物,兩邊兩棵桔子樹,四周一溜銀蠟臺和磁花瓶;花瓶里插著向日葵、百合、牡丹、毛地黃、繡球花。這一大堆五光十色的東西,由高而低,從第一級斜伸到蓋住石子路的地毯上面;有幾樣罕見的東西特別引人注目:一個套著紫羅蘭花圈的銀制鍍金糖罐、一枚在青苔底子上閃閃發(fā)光的阿朗松寶石墜飾、兩扇畫著當?shù)仫L景的中國屏風,還有就是那只鸚鵡,它隱沒在一叢玫瑰花中,只露出它那藍色的小腦袋,看上去像一塊青玉。

財務管理員、唱詩班和孩子們分三面列好了隊。神甫慢條斯理地走上臺階,把光芒四射的金圣體架放在花邊上,所有的人全都跪在地上。院子里一片肅靜。香爐隨著鏈子的晃動,擺過來又擺過去。

一縷青煙從香爐中裊裊升起,飄進費莉西泰的房間。她張大了鼻孔吸它,覺得有一種神秘的快感。隨后她合上眼皮,嘴邊露出一絲微笑。她的心臟一下比一下跳得更慢了,更微弱了,更模糊了,就像水泉干涸,回聲消逝。當她吐出最后一口氣的時候,她恍惚在敞開的天幕里,看到一只巨大的鸚鵡,在她的頭頂上翱翔。

小說在當年發(fā)表后,立刻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很多年后遠在俄國的高爾基也曾對此發(fā)表感想說:“很難明白,為什么一些我所熟悉的簡單的生活,被別人放到描寫一個廚娘的‘乏味’的一生的小說里去后,就這樣使我激動?在這里隱藏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魔術。”

小說家是有一定的魔術的,這是一種運用文字的力量,“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