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消解與重塑: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文化對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建構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韓】 薛熹禎  2018年08月27日15:21

泛讀20世紀早期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消費”文化是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時代更迭的進程中,“消費”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語境,而且最能反映人們價值觀的變化。這就促進了文學創(chuàng)作思維和審美追求的進步與發(fā)展。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更為廣泛的變化是消費社會的出現(xiàn),它強調(diào)花銷和占有物質(zhì),并不斷破壞著強調(diào)節(jié)約、儉樸、自我約束和譴責沖動的傳統(tǒng)價值體系?!?/p>

文學是一面反映時代的鏡子。從古到今,我們所面對的生活空間、生活需求的變化是不斷延續(xù)的。民國時期的通俗文學大家——張恨水筆下也談到了現(xiàn)代文明與人類居住環(huán)境的關系。首先,他為讀者勾畫出真正的“城市生活”與田園牧歌般自然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圖景,立體地描繪了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的重建過程。通過“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丑陋都市”的對比,表達了人們厭倦現(xiàn)代都市的絕望情緒,并通過藝術化的想象向廣大讀者揭示了人們在都市難以自愈的負面因素,以及渴望回歸大自然生活的精神祈求?;蛟S,這種雙重矛盾隱喻著20世紀中國作家對現(xiàn)代文明的懷疑。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也像作品的主人公一樣,面對世俗與理想、剝奪人類心靈的都市與治愈心靈的大自然,必須要二選一的種種困惑。實際上,“回歸大自然”意味著“反思和冥想式的對自我存在感的確定,對自我意識的探求,表示一種對于寧靜和諧的永恒精神家園的向往?!?(馮亞琳《感知、身體與都市空間》)這是一種文化隱喻,又可以作為一種“拯救”的力量,幫助人們尋找心靈的寧靜和提升精神境界。美麗的自然風景,或許使得生活的意義更為豐富多彩:

路兩旁,栽著丈來高的洋槐,間雜著少數(shù)大葉梧桐。由路這頭向路那頭看,綠油油的一條巷子。人由太陽光里,走進這濃綠蔭下,涼風吹過綠野撲到了身上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舒適意味。行之不遠,有一道小水溝,由上面田里流來,穿過這條綠巷,流到下方田里去。在水溝穿斷綠巷小路之處,路面上架了白板木橋,接通兩方。行到橋上,靠了那枯樹做的欄桿向下望去,溝里長滿了綠草,水在綠草上漂流過去,格外醒目。最妙是有那一兩寸長的小魚,迎著水浪紋向上游泳,搖頭擺尾活潑極了。水里長的草,被水沖刷著向下拖垂,像許多綠絲帶在水里擺動,更添了游魚的姿勢。

張恨水《石頭城外》所描述的情景大體上也能夠代表2018年4月中旬,中外作家在東莞觀音山所見所聞的一種別樣的情景。曾有韓國媒體報道,廣東省十分看重“旅行文化”。此行所見,也印證了對東莞觀音山的美好期許。觀音山的森林覆蓋率達99%以上。同時,世界最大的花崗巖觀音圣像和首家古樹博物館也坐落于此。更令人佩服的是,這里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散文大賽、全國詩歌節(jié)、全國書法藝術大展,以及健康文化節(jié)等大型活動。這不免使人想到,生活在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的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已經(jīng)不是如何維持最起碼的日常生活,而是如何更為“舒適”地或“審美”地享受生活??梢哉f,后現(xiàn)代消費文化其實也是以日常感性愉悅為主的大眾文化。整座山就像一本完整的生活指南,這里有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等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因子互相滲透且共同發(fā)揮著作用。

現(xiàn)代化的進程使得充滿消費文化理念的體驗者或傳播者改變了對日常生活的追求,同時加速了社會文化的轉型。換言之,這種令人震撼的力量對公眾日常生活的滲透,完成了一個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無論韓國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都積淀著文明的精髓。雖然,和而不同的世界觀與道德觀有時難免會產(chǎn)生摩擦。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古至今,韓中兩國文化都強調(diào)“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痹诋斀駮r代,需要共同創(chuàng)建的是,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生活共同體。正如習近平所言:“人類已經(jīng)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薛熹禎,女,1978年生, 韓國首爾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韓國(朝鮮)語言文化系外籍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韓現(xiàn)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