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何弘:網絡時代之文學
來源:網文雕龍(微信公眾號) | 何弘  2018年08月30日12:21

中國網絡文學迎來了20歲華誕,但“網絡文學”這個概念還受到不少人的排斥。這些人認為,既然歷史上從來沒有“印刷文學”“手寫文學”這樣的概念,“網絡文學”這個概念自然也不成立,當文本的數字化、網絡化呈現基本取代印刷品時,所有的文學都可以說是“網絡文學”,“網絡文學”這個概念也因此失去了意義。

這種說法雖然并非毫無道理,卻忽視了文體定型的決定性因素,缺乏歷史的眼光。

口頭傳播的需要決定了詩歌的韻味特征,詩歌可以說是“口頭文學”;手寫的局限形成了散文的文言規(guī)范,以便用簡約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散文可以說是“手寫文學”;印刷技術的成熟促進了小說的發(fā)展,長篇小說更是隨著機械印刷技術的普及而走向繁榮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可以說是“印刷文學”。這樣一路梳理下來,“網絡文學”這個概念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數字化、網絡化使信息傳播變得極為方便,即時性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特征。基于此而發(fā)展起來的網絡文學,因擺脫了物理形態(tài)的局限,傳播變得空前自由。盡管報紙的出現催生了連載小說,但網絡顯然為其發(fā)育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規(guī)模巨大的網絡類型小說因而空前繁榮。當然在以后的發(fā)展中,一定會出現更加適應網絡的新特征。

網絡之前的文學,受物理承載方式的局限,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規(guī)模上,好的文本應該用盡可能簡約的文字傳遞出盡可能豐富的內容。因此,好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一定是耐品味、耐把玩的,使讀者可以在反復的探究中不斷有新的發(fā)現。這是傳統(tǒng)文學作品基本的審美要求。而網絡“流式”傳播的特征,使網絡文學的閱讀具有了碎片化、一過性的特征,這進一步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審美規(guī)范的形成。

適應一過性閱讀特點而形成的審美特征,巨大的體量,使傳統(tǒng)基于文本細讀建立起來的批評方式受到挑戰(zhàn)。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網絡文學的審美特征?如何建立適應網絡文學特征的評價體系?這是當前擺在網絡文學評論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在網絡時代,網絡文學必將是此一時代之文學。

(選自《網絡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