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大克鼎: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
來源:光明日報(bào) |   2018年09月05日08:17

大克鼎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上海博物館內(nèi),一場特殊的拍攝正在進(jìn)行。三維全息攝影,采集文物的完整信息,并依此建立超高清的三維模型,許多正常視角無法看到或者忽略的細(xì)節(jié),將被一一呈現(xiàn)。

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鼎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達(dá)201.5千克,然而,它的價值,并非由于巨大的體量或者古樸的造型,而是藏在內(nèi)壁上的這些神秘的文字。它們將引領(lǐng)我們閱讀周朝。

“端莊美善,文采斐然的我的祖父,沖和謙讓的心胸,淡泊寧靜的神思,清純智慧的德性……”

這本青銅鑄造的書,以贊美之詞開場。

一個叫作克的貴族,剛剛接受周王的官職任命,而這項(xiàng)任命,得益于祖父當(dāng)年輔佐周王的功績。

西周時期的官職采用世襲制。青銅器上往往可見贊美祖先功績的文字,這種習(xí)慣正是出于禮儀的要求,所謂“藏禮于器”。

鼎在周代是最重要的禮器,皇室和貴族常把重要的事件,刻鑄在鐘、鼎等青銅器上,這種文字被稱為“鐘鼎文”,也叫金文。

這些鐘、鼎,就是一本本記載歷史的青銅之書。

大克鼎的內(nèi)壁,鑄有金文290個字,這些字跡,讓久遠(yuǎn)的年代,逐漸清晰起來。

“王說:……賜給你紅色的祭服……賜給你野地的田……賜給你耕種的田,還有土地上的奴隸……”

大克鼎的內(nèi)容,涉及西周官制、禮儀、土地制度……它是一本青銅之書,一段帶著體溫的口述歷史。

大克鼎,除了歷史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西周時期,青銅技術(shù)精湛,銘文能夠充分體現(xiàn)書法的筆意。大克鼎290個字,字跡清晰,典雅整瞻,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體。

在銘文最后,克再三祈愿:“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澤……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遠(yuǎn)享用?!?/p>

但永遠(yuǎn)只是一個美好的期盼,大克鼎鑄成不久,周朝衰落,春秋爭霸,亂世之下,克的子孫,又能去哪里安生呢?

秦滅六國后,中國文字用小篆取代了金文,漢朝以后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青銅的書頁,徹底合上,從此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直到1890年,大克鼎在陜西省扶風(fēng)縣一處窖藏里被發(fā)現(xiàn)。人們才知道,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作克的男人,因?yàn)樽娓傅墓?,被周王封了官,賜予了大量土地、衣服,甚至奴隸,在他人生的榮耀時刻,他感念自己的祖父,希望自己的子孫也能永遠(yuǎn)享受這份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