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發(fā)現(xiàn)于云南香格里拉山洞中的古老經書,歷經四年不懈努力 納格拉洞藏經全部修復
來源:人民日報 | 思 誠  2018年09月13日08:02

圖為云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組組長楊利群老師為學員示范古籍修復。資料圖片

云南迪慶香格里拉風景奇異壯麗,民族風情旖旎瑰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千余年來,茶馬古道不僅為沿途區(qū)域帶來了豐富的物產資源,也將各民族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思想廣泛傳播。

2010年,迪慶州圖書館(迪慶州古籍保護中心)在香格里拉市格咱鄉(xiāng)納格拉村村民協(xié)助下,從人跡罕至、千仞懸崖之上的山體巖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長期封存的藏文佛典。這一發(fā)現(xiàn)成為中華古籍普查的重大成果。

2010年10月迪慶州圖書館組織考察隊兩次進入納格拉洞考察發(fā)掘。納格拉洞位于納格拉村25公里之外的千仞懸崖之上,暴露的崖石已被風化成近似銼刀,許多地方只有腳前掌大的空隙作為支撐點。考察隊耗費四個小時,數(shù)人輪換在竹林、荊棘中奮力劈砍,才最終爬行著抵達洞口。巨大的洞穴內有大小木房20余間,都有明顯的人為破壞痕跡,古老的藏文經書零亂地散落在干燥的墻體縫隙和倒塌的石塊泥土之中。火燒痕跡之處散落著被燒壞的經文。

考察隊徒手翻刨,將發(fā)掘出的藏經裝入大編織袋內。由于壁峭林深無法背行,隊員們只能一手一袋,每人拖行兩袋,在叢林中拖爬前行。

2010年10月20日,考察隊從原路重返納格拉洞,對洞里的藏經進行徹底清理,收集了所有殘片,并發(fā)現(xiàn)了通往藏經洞的懸崖小道和防御掩體。掩體遺棄已久,石墻滿布青苔,四周雜草樹木叢生。石墻上人為鑿穿的孔洞,或許就是茶馬古道在戰(zhàn)爭歲月中所遺留的發(fā)射弩箭和槍彈的痕跡。

經過兩次艱苦卓絕的探險式發(fā)掘,考察隊共搶救出藏文佛經2285葉。

2014年,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組織實施下,迪慶州圖書館館藏“納格拉洞藏經”修復項目正式啟動,歷經四次搶救性修復,至2018年“納格拉洞藏經”修復項目全部完成,共修復藏經2285葉。

據專家初步考證,納格拉洞所藏藏文文獻中,除一小部分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僧人常用的法事用書和賬目記錄外,其余均是藏傳佛教《甘珠爾》的內容,包括《大般若經》《妙法蓮花經》《般若五部經》等?!凹{格拉洞藏經”在雕版印刷技術、造紙技藝、藏文書法藝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科研價值。此批重現(xiàn)世間的佛教秘典,不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是藏傳佛教與漢藏文化在茶馬古道上交流、交融、演變的有力見證。

2012年以來,針對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文獻資源豐富但缺乏專業(yè)保護、亟待搶救修復的情況,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充分發(fā)揮古籍修復人才資源優(yōu)勢,在全省范圍實施“少數(shù)民族古籍搶救修復文化志愿者在行動”志愿服務項目,鞏固壯大了云南省乃至全國的古籍修復隊伍。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多年來一直采用面對面、手把手的方式培養(yǎng)修復人員,通過集中、遠程、師帶徒等以干代訓的培訓方式,共舉辦修復培訓班17期,受訓人員達350多人次,已形成古籍修復人才梯隊。

2018年9月2日,“冊府千華——納格拉洞藏經修復成果展”開幕,全面展示此次修復的成果。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說,“納格拉洞藏經”修復項目的圓滿成功,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大成果。它發(fā)展并豐富了傳統(tǒng)古籍修復技藝,在全國的古籍修復事業(yè)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