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約取 刀筆傳神——評藝如樂圖的書法篆刻藝術
敕勒歌(書法) 藝如樂圖
藝如樂圖自上世紀80年代畢業(yè)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后留校任教。專業(yè)的美術學習,對書法、篆刻的研習有著觸類旁通的作用,為他今后的“大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早年受教于楊魯安、朝洛蒙等書法名家,系統(tǒng)地學習傳統(tǒng)書法,研究歷代書法遺風。妙悟皆深,藝事大晉,書法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隨著職務升遷,繁重的行政工作并沒有改變藝如樂圖于書法之熱愛,一直砥礪勤耕,精研細刻,其作品遂于技藝精進之中多顯書卷之氣。無論多么繁忙,他每天必會擠出時間研習書刻藝術,就是出差間隙也無例外。藝如樂圖將別人喝茶休閑的時間都用來創(chuàng)作,這已然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自覺習慣。
書法上,藝如樂圖著眼于對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雙重審美情趣的融合衍化,主要表達細致精微、傳透真情的氣韻和意境,不僅展示出書法的形式美,更體現出書法藝術的理念之美,將法內與法外之功應用到筆墨揮灑之間。藝如樂圖的書法作品,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一向以簡淡中見豐富、拙樸中見匠心為極境的表達,正因為追求的簡淡自然是精神上的返璞歸真,所以反倒不缺乏應有的藝術張力。宋代蘇軾有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書也。 ”他海量臨摹古代經典書法碑帖,取百家之長,融上述五者之要,潛心積累,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法支撐。
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評書藥石論》中提道:“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提出“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tài)奇逸,可謂美矣”的觀點??梢哉f歷代的書法名家都非常注重書法的間架結構,以及筆畫之間的連接、呼應、運筆形成的走向、氣勢,終而形成“有骨有肉,有筋有力”的動勢和軌跡,此切膚之談主要都來自于對運筆的把握。藝如樂圖在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十分重視這一點,堅持“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 ,在作品中突出的表現為字勢連貫奔放,流利縱橫,力透紙背,極具節(jié)奏與韻律之感。他堅持“取法乎上”的原則,將書法的審美特征集中于線條靈動、筆墨渲染和氣韻生動三個方面,還不時在作品中參以不拘常理的筆觸,但整體依然協(xié)調練達。同時對每個字的點畫結構反復推敲,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精神十足可取可敬。
其隸書條幅《敕勒歌》 ,氣韻別致,書風雅正,展現出他厚實純熟的隸書功底,同時糅入一些漢簡的簡率靈動和現代流動別致的書風意趣,從而通融共濟、相得益彰。作品將草原的蒼茫大氣融入“蠶頭燕尾”的筆意之中,巧妙地將詩意與字形相結合,將“下”“穹”“羊”等字的末筆拉長,打破了隸書橫長豎短的特質,使字面整體和扇面的弧度完美搭配,頗具從容儒雅之風,于端莊凝重中求變化,古樸沉厚中藏逸秀,瀟灑隨性又不失規(guī)范大雅。甲骨文對聯《蒼龍老樹聯》瘦勁堅實,古樸稚拙,騰挪欹讓,錯落奇肆;篆書條幅臨作《秦詔版》氣勢雄健渾厚,結構縱肆酣暢,神采流利飛動。
藝如樂圖還是蒙古文書法的堅定實踐者。他多年來不斷探索學習,從大量元、明、清蒙古文信札和抄寫本中吸取營養(yǎng),又兼顧向老一輩蒙古文書法家學習,取長補短,由一開始的流美俊逸、線條挺細的書體,慢慢形成了他雄強博大、豪放恣肆的霸氣藝術風格。他創(chuàng)作的蒙古文扇面《尹湛納希詩》線條剛柔并蓄,氣勢磅礴縱橫,韻律暢達抒情;八思巴文中堂《成吉思汗箴言》挺勁雄健,渾厚英朗,給人一種不言自威的勇武剛健之氣勢。
“擅書者皆擅刻” ,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癡迷追求和不斷探索,使藝如樂圖在篆刻藝術方面造詣極高。他習印近三十載,通過反復臨習《毛公鼎》 《石鼓文》 《小克鼎》 《史墻盤銘文》 《散氏盤》 《秦詔版》等經典,為自己的篆刻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他認為,篆刻作品中的文字不是孤立存在,而應該相互關聯,結為整體,而后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在繼承和發(fā)揚秦漢印的基礎上,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蒼勁純熟、開合雄暢的篆刻藝術風范。他十分注重印章篆字的“三法” ,即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中的重要作用,個性化創(chuàng)作亦是他的理念與追求。其印作篆法精純,章法自然,刀法洗練,氣象渾穆,古樸典雅的文字和蒼勁有力的施刀,給人一種櫛風沐雨的歷史滄桑感。另外,他還一直在關注古陶印、封泥、漢磚、瓦當等別人很少留意的這些古代印物,從中汲取養(yǎng)分。
近幾年藝如樂圖熱衷于古璽印,并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現代審美元素。力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而又不失古意,彰顯了古璽印質樸自然、天趣率真卻又穩(wěn)中見變、虛實交錯的生動藝術效果。如“如魚得水”印,形式上取法古璽鑿印,刀法嫻熟,字體圓轉自然,結構多變,整體上有古璽蒼茫的質感。觀此印的整個技法方面,印文排列頗有匠心,借鑒古璽不顯生硬,強化疏密對比,作者將“如”“魚”二字安排得靠近印邊,占據相對較小空間,中間大片留朱,有意夸大了朱白對比。“魚”和“得”二字筆畫較多,則分別占據右下和左上部分的更大空間?!棒~”字右邊框的殘破也增添了這方印的生動感。左右相映成趣,整方印生動活潑、形態(tài)豐富,有靈動之勢。
歷史上能留下的藝術大師之所以那么少,主要難在藝術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進步,對這個時代有所貢獻,否則就會停滯,或者倒退。藝如樂圖在不斷摹古和創(chuàng)新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匯古澤今依然是藝如樂圖對藝術日臻完善之本。